黄陵八景
分布在黄陵县城周围的景点
黄陵八景,原称坊州八景,是上苍和历史赋予黄陵这块轩辕黄帝发祥、安葬本土的特殊景观,每个景点景致奇特,别具风格,主要分布在黄陵县城周围,其总述为:桥山夜月聚风光,沮水秋风透体凉。南谷黄花开晚节,北岩净石耐寒霜。龙湾晓雾迷长岸,凤岭炊烟接暖岗。汉武仙台遗世界,黄陵古柏茂穹苍。
桥山夜月
桥山,位于黄陵县城之北,即现在的黄帝陵山。此山之所以称为桥山,是因为山形如桥,本来桥山脚下的沮水河是从东、南、西三面环绕桥山,然后向东流去,站在桥山之颠,向下望去,就像水潜其底,穿山而过,故得其名。白日望去,满山古柏,郁郁葱葱,山下水流映黛,每当中旬月圆之宵,但见如瀑月光泻入沮水,波光掷狱,银辉万点,给月夜中的桥山、沮水,笼罩上一层空灵神秘的色彩,令人浮想联翩,意境缠绵,别有一番韵味。清嘉庆九年中部县知县丁潮有诗赞曰:雨洗山偏净,风吹月未阑。
光分千里碧,影落一池寒。
只向云中觅,谁从水底看。
高崖非采石,醉后捉为难。
黄陵八景,原称坊州八景,是上苍和历史赋予黄陵这块轩辕黄 帝发祥、安葬本土的特殊景观,每个景点景致奇特,别具风格,主要分布在黄陵县城周围桥山夜月聚风光,沮水秋风透体凉。南谷黄花开晚节,北岩净石耐寒霜。龙湾晓雾迷长案,风岭春烟接暖岗。汉武仙台遗世界黄陵古柏茂穹苍。 这是一首题为“黄陵八景”的诗,诗中所提到的八处景致,位于西安城北180公里的桥山。《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这桥山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长眠之地。黄帝为上古五帝之首,一生历经五十二战大定天下。中华民族最早的农业、畜牧业生产与舟车、音律、医学、算术等发明创造皆出自黄帝时期。因此,后人敬仰其功绩,尊为“始祖”。从古城出发,沿西铜高速公路向黄帝陵进发,去瞻仰这位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祖先的“龙驭之地”。汽车过铜川市,一头便扎进了连绵不断的山区。虽然山势不算险峻,可却是典型的高原地形。往往是你在一番盘旋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是从一个巨大的地盆中升起。平坦宽广的道路变得颠簸不平起来,因了这层缘故,车厢里的原本沉闷的气氛渐渐开始活跃。原来黄帝之墓历来多有争议,但传说中提到他最后骑龙升天,百姓洒泪相送的地方就是在桥山。所以后人大都以桥山为其安息之地,并建衣冠冢于山上,加以祭祀。每年的清明时节,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齐聚于此,举行隆重的公祭黄帝典礼。时间似乎也过得快了,不经意间,车子已经拐进了黄陵县城。下车远眺,郁郁葱葱的桥山映入眼帘。临山有清溪一道绕山而过,宛如一条巨龙卫护在山下。山上苍松翠柏,不计其数,将偌大的山头装饰的碧绿如翠,春色盎然。诗中所提到的“桥山夜月”与“沮水秋风”,想必就是眼下的景致了。虽然现在不是朗月当空,更未到秋风萧瑟时节,但站在山下遥想诗文中所描绘的意境,还是令人不禁悠然神往。我们沿汉白玉石阶而上,来到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面前,这里就是整修后的轩辕庙了。进庙后左转,有一株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树身粗壮的有如一间小屋。这便是有名的黄帝手植柏,虽历经五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却仍生命力旺盛。净高19米,树身七人环抱有余。距此树不远另有略小的一棵柏树,树身斑痕密布,如乱钉在内,纵横不一的线条交织成趣,格外引人注目。听导游说,当年汉武帝北巡,曾挂甲于此,由此得名“挂甲柏”。更神奇的是每到春暖花开,树脂会从斑痕中溢出,凝成一个个金色透明的小珠。在阳光下璀璨发光,慰为奇观。院子里有历朝历代的名家书法碑刻,这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纷纷驻足观看,并不时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不觉间,已经游览到了祭祀大殿前。殿里供奉有黄帝的汉石刻画像,先祖头戴宽帽,身着大袍,双手举起,叉腿而立,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似乎正在讲述着什么。是在教人农耕?还是在示范音律?望着庄严肃穆的画像,大家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上古时期,亲耳聆听到先祖的淳淳教导。大殿里一片寂静,大家对华夏圣贤的仰慕之心是如此的默契共通,从不因时间,空间的隔阂削减半分。 出轩辕庙向上,山道渐趋陡直,但两旁古树林立,鸟语花香,又别有一番雅致。经过半个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的黄帝陵区。整个陵区面积并不很大,墓前地面略为开阔一些,八柱石亭内有郭沫若于1958年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石亭前置有香鼎火盆供人上香礼拜。除此之外,竟再也没有什么富丽堂皇的摆设,用以显示墓主人崇高无上的地位。如果说特殊的,倒是陵墓四周那些虬枝盘结,高耸入云的古柏群了。它们或汉或唐,俱已历经千年沧桑,却是遮蔽成荫,绿意盎然的默默伫立在桥山之巅,如忠诚的卫士般不离不弃,其规模、寓意远非那些奢华浮躁的陪衬所能比拟。 我们决定以绕墓一周的古礼以示祭扫,当大家缓缓地绕过来的时候,才发现了那座隐于古柏之中的“汉武仙台”。原来,自负的汉武帝为显其能,命十三万大军一夜间取土垒成高于陵墓的祭坛用以祭黄。且煞费苦心的将上下石道设为七十七、七十八级,取“七上八下”之意,以示诚惶诚恐之心。登台远望,黄陵周围地貌历历入目。只见东为凤凰山,形似风,头伏地,尾逶迤,长鸣待飞。南谷以沮水为界,如卧虎平视,偏西山脊呈虎尾巴状延绵十余公里外的老虎尾巴村。西为形似万年巨龟的玉仙山,静卧陵前,历经风雨沧桑仍回首翘望。北为太平山,山形如盘龙在野,蓄势以待。黄帝陵居中而坐,左依龙湾,右携风岭,恰位于龙口之中,形成天下闻名的“龙珠在颌”之状。 站于高台之上,“黄陵八景”都可以在此找寻得到。神奇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融合的如此天衣无缝,气势恢弘而又内藏玄机,给人以视觉到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当我们寻觅的脚步停止于汉武仙台之时,祖先的风范扑面而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先人那种勇于开拓,善于创造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优良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并随之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黄帝陵寻祖,所要苦苦寻觅的,不正是这种精神之后所隐藏着的坚强理念吗?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承先启后,意志上的提炼升华。有力的支撑着我们不断的审视自我,不断的吐故纳新,不断的从暂时的跌倒中坚强地爬起,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长卷上大写一个“龙”字龙的传人归来兮
沮水秋风
桥山脚下的沮水河,发源于陕甘交界子午岭上的沮源关,沮水河自西向东全长128公里,横跨黄陵县境。每当金秋季节,天高云淡,霜叶似火,风清之时,碧水如镜,青山倒影坠入河中,使人仿佛置身在彩墨淋漓的山水画中。漫游在沮水河畔,心中充满诗情画意,使人流连忘返。有诗云:
飒飒风初拂,寒从水上来。
谁知秋未老,不信节先催。
山骨疑翻瘦,云鳞顿觉开。
此心同皎洁,妙处静中该。
南谷黄花
南谷即今县城南的黄花沟。这里坐南面北,并不向阳,可每在百花凋零的深秋,却奇迹般地盛开着金黄色的野菊花,一簇簇,一丛丛,漫山遍野,显示着勃勃的生机。有一诗曰:
坊州城外百花园,未若峪南丛菊蕃。
采采落英陶令隐,为携樽酒傍西轩。
北岩净石
北岩,指现在的北坡底行政村,这里有一块丈余见方的怪石,霜雪均落不住,大雪霏霏,石上却如扫过一样。相传,这块石头是很早以前从天上掉下来的,亦有人称之为“廉石”。有诗赞曰:
何年留净石,雪至望中消。
任尔能圭壁,难侵此介标。
不燃几自熟,著水倩谁浇?
扫径同情否?寻踪到北桥。
龙湾晓雾
龙湾,即县城以东的龙首,龙首传为轩辕龙驭之首山,它与桥山山脉紧紧相连,宛如一道天然画屏,同沮水河相对。每当雨后初晴的早晨,但见那满山雾气蒸腾,瑞气彩云一朵朵、一团团从山间冒出来,摇曳着多姿的身影,在山腰聚集,慢慢地游向桥山,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无论是身临其境,还是遥相眺望,都会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诗赞曰:
乘龙迹已渺,志地去龙湾。
香雾空腾水,寒光半隐山。
人疑迷路远,鸟觉倦飞还。
捧出扶桑日,霏霏到处删。
凤岭春烟
风岭即凤凰山,也叫石山,传说在黄帝时代,这里的山岭上,常有凤凰栖息,并发出动听的鸣叫,黄帝从凤鸣中受到启发,就命伶伦采回西夏之竹,仿照凤鸣作音律,从此世间有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凤岭也由此得名。清嘉庆十二年《中部县志》记载:“凤凰山,县东一里,其形似凤,又名二郎山。”《古今图书集成》上说:“凤凰山逼邑城,烟浮其上,霭霭缭绕,久而不散。”现在,站在黄陵县城东边的阳洼山上,向北眺望,还能看到这只“凤凰”。凤头是石山村;凤身为桥山,满山翠柏为凤羽;凤翅为黄陵县城。因此,当地民间流传的歌谣中说道:
黄帝葬在凤凰腰,凤凰下卧水前绕。
一翅展开黄陵县,一翅屈盘成东湾;
凤头就是石头村,凤尾拖至孟家塬。
春烟是指春天的如烟之雾;春天的凤岭周围烟雾缭绕,山势在晨雾中一起一伏、分外美丽,犹如一幅天然的水粉画。有诗赞曰:
共道春明媚,谁知亦异同。
水中浓淡外,山色有无中。
带雾几疑雨,连云不惹风。
迷离堪入画,妙理问天工。
汉武仙台
《史记·封禅书》上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家于桥山”。汉武帝刘彻征朔方凯旋归末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祈求自己能够成仙长寿所筑的祈仙台它坐落于黄帝陵前以土堆砌台高数丈,翠柏围之高出林表有曲径可攀,传说过支登此台可遥望三城的灯光(陕西省的洛川、宜君县,甘肃省的正字县)。如今,它已成为人们缅怀始祖,登台观景的地方。有诗曰:
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寒玉露轻。
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
巍巍风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
黄陵古柏
据新编《黄陵县志》记载,在占地1300多亩的黄帝陵园晨,古柏有83000余株,其中很大一部分树龄在千岁以上,为全国最大的古柏群,其中尤以黄帝手植柏、汉武挂甲柏、龙角柏等奇柏和名柏而闻名天下,是极其珍贵的特殊文物,中华民族的稀世珍宝。清代一位叫牛光斗的黄陵诗人这样赞美它:
轩帝天登去,陵高耸柏林。
风吹草动唳,日影带云阴。
叶拂晴霄翠,根盘石窦深。
仙踪应在此,踏葛一相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0 21:42
目录
概述
桥山夜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