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创刊于1987年,是由
武汉音乐学院主管并主办的艺术类学术刊物。
办刊历史
1979年10月,武汉音乐学院编辑了《和声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作为内部资料编印分送,这是该刊创办的前身。
20世纪80年代,因全中国9所音乐学院已经先后创办了8家学报,唯独武汉音乐学院没有,为此,1986年,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决定立即着手创办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正式创刊,为季刊。
1999年,《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更名为《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12月,《黄钟》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黄钟》的主要栏目有中国音乐史研究、外国音乐史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美学研究、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作曲家作品研究、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传播学研究、作曲技术理论研究、音乐表演理论研究、音乐家研究、学术史研究、宗教音乐研究、荆楚音乐研究、媒体与音乐研究、应用音乐学研究、综述、笔谈、书评、乐评、译文等。
人员编制
据《黄钟》2019年第2期期刊内页显示,《黄钟》编辑部拥有编辑5人。
制度保障
《黄钟》的稿件,采用“三审制”,由主持《黄钟》日常编务工作的副主编会同编辑部主任,提出“拟用稿件”的“初审目录”;并提出并聘请学院或院外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对某篇或数篇“拟用稿件”进行“二审”;在主编主持下,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进行“三审”,确定期刊“目录”。《黄钟》编辑部的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及各位编辑,虽然职位分工不同,但都是干实事的编辑工作人员,没有高低之分,都要担任“责任编辑”,从 1996 年起,“责任编辑”一律在《黄钟》刊发的每篇文稿的篇末署名。《黄钟》采用“三校制”:“一校”由“责任编辑”各自兼任,“二校”、“三校”由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交叉担任。如主编为某篇稿件的“责任编辑”,则该篇稿件的“二校”、“三校”,则由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分别担任;如副主编为某篇稿件的“责任编辑”,则该篇稿件的“二校”、“三校”由编辑部主任、主编分别担任;如编辑部主任为某篇稿件的“责任编辑”,则该篇稿件的“二校”、“三校”由副主编、主编分别担任。这样,编辑部在人事上虽未设“专职校对”,但仍将刊物的“一校”“二校”、“三校”落到了实处。
学术交流
2017年11月4日,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黄钟》编辑部承办的“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暨第九届音乐学术期刊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举行,来自全中国各地的19家单位、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据2019年10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黄钟》出版文献共3254篇。
据2019年10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黄钟》文献量为1956篇。
影响因子
据2019年10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黄钟》总被下载994254次、总被引20268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232,(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13。
据2019年10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黄钟》被引量为6900次、下载量为60355次;根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黄钟》影响因子为0.49,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2937名。
收录情况
《黄钟》为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之“全国艺术类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收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8年始,《黄钟》刊登的文章陆续登录《
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
据2008年9月“中国知网”邮寄给《黄钟》编辑部的《<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显示,《黄钟》在2007年发行与传播辐射达已达28个国家与地区。在这份统计报告中,《黄钟》在中国大陆的机构用户计为1383个,学术期刊总库为1543个。中国大陆地区用户行业涉及高校、公共图书馆、党政机关、企业、医院、科研单位、军队等等;在中国港、澳、台地区用户也同样涉及以上众多的行业,使用单位完全跨出了单纯的音乐领域;《黄钟》在国际上的影响涉及西欧(117个用户单位)、北美(85个用户单位)、韩国(21个用户单位)、日本(18个用户单位)、东南亚(12个用户单位)、澳洲(9个用户单位)、其他(7个用户单位)。
所获荣誉
2011年9月,《黄钟》获第七届湖北优秀期刊奖。
2019年9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授予《黄钟》“201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艺术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荣誉称号。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精神理念
《黄钟》“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关注世界”,植根荆楚文化,坚守学科特色,以致力于反映音乐理论最新动态、博采学术研究前沿信息为己任。该刊本着尊重写作自由、提倡写作民主的原则,以注重前沿课题研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为宗旨,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中外音乐史论、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评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中国国内外学术动态,服务于教学与科研。
编辑方针
尊重写作自由,提倡学术民主;密切关注音乐理论中的新学科、新观点、新动向;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注重前沿课题的研究;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研究;探索音乐实践与理论规律;大力扶植音乐研究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对稿件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保证质量。
期刊领导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社会评价
个人评价
《黄钟》办得有规格、有想法、有底气、有长远发展的架式,反映了武汉音乐学院的朝气和眼光。该刊敲黄钟、发大愿、誓领风骚的求强精神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充分进行编辑-教师团队合作、吸引优秀论文、不断改进版面、注意世界学术刊物动向和倡导音乐编辑学研究等求实作风是有目共睹的。《黄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大气度,总体上表现出在以律学、乐学和形态学研究为领先的广义音乐理论探索上的深度和力度,并且一贯坚持以研究音乐为主的、形而下与形而上辩证贯通的学术作风。(旅美华裔音乐学家、时任《音乐中国》主编周勤如评)
《黄钟》登载了各类有一定水平的音乐理论文章,特别重视对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的再认识,是长江中游一朵盛开的鲜花。(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江定仙评)
《黄钟》创办以来,学术水平高,容纳幅度宽,在民族音乐学与一般音乐学领域均给人启迪。该期刊脚踏实地,洪论成串,体现了坚定的传承意识、鲜明的乡土意识、宽宏的吸纳意识、清醒的创新意识。(音乐学家、星海音乐学院原院长
赵宋光评)
《黄钟》是一本理论性比较鲜明的刊物。《黄钟》的视野比较开阔,信息量比较大,尤其是有关楚文化(特别是对其中的音乐)的研究,显得更为突出。对全中国都关心的音乐问题,该刊也有所反映。这是一种很好的作风,也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
丁鸣评)
机构评价
《黄钟》所编发的关于“编钟”“现代音乐”“道教音乐”“戏曲音乐”“和声”等学术专栏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惠泽几代学人。进入新时期以来,她注重学科交叉、注重学术前沿,既坚守学术传统,又注重学术创新,在音乐学界引起了较高的关注。(《
中国音乐》编辑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