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梅路700号,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属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经上海市通志馆勘察,辨认出黄道婆墓墓基。
1956年,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再度勘察,认定墓址。
1957年,黄道婆墓墓基由上海县修复。
2002年3月,由徐汇区政府和华泾镇政府共同出资,在黄道婆墓地边建设一座纪念馆。
2003年3月,黄道婆纪念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综述
展厅
基本陈列
黄道婆纪念馆正房展示黄道婆一生的经历,以及黄道婆在革新工具方面的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擀、弹、纺、织。
第一项工具——“擀”当初松江一带的人是用,手工剥除棉籽的,费时。费力,于是黄道婆就从海南引进仿制了手摇脚踏式轧棉籽机。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架轧棉机比美国纬同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了500年。
第二项工具——“弹”。就是大弹花弓,是弹棉花的工具,黄道婆把当时人们普遍用的一尺长的小弓改成了四尺的大弓,它的弦是用绳子代替了线。这样不仅省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棉花质量,这种弓后来远传至日本,日本叫唐弓。
第三种工具——“纺”:黃道婆发明了脚踏式三锭木工纺车,又称黄道婆车,这项技术比欧美早了四、五百年。
第四项工具——“织”:黄道婆改革的织布机,提花机使瞥通的棉布皇现美丽的花纹图案,制造出精美的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纪念馆的左用房是纺织工具展厅。展示着30多件样式各异木制工具,有元代皇家纺纱机和明、清近代各种纺织工具。右厢房是棉纺织展厅,陈列的是从清初到民国切年近300年各类纺织成品。此外。左右厢房各有4幅石刻棉花團。是从棉花到布的制作过程,该图为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自绘制晋献給乾隆皇帝的,乾隆皇帝看后大为欣赏,并为之题诗。整个纪念馆的展示面积为300平方米,纪念馆的西面是一亩地见方的黄道婆墓园。墓为圆形土墓,坐北朝南,三面叠瓦围墙,四周遍植松柏、黄杨、罗汉松等树。幕台以大理石铺地,菜上方架着原木色六角木亭,前面有石质供桌。立有当时任华东局书记魏文伯所题“元黄道婆墓”汉白玉碑。墓背面是八字形的黑壁。
藏馆文物
综述
黄道婆纪念馆藏品类别主要有各种颜色的土布。截至2019年末,黄道婆纪念馆藏品共计有310件/套。
重要藏品
黄道婆纪念馆重要藏品有小青龙,蓝印花布。
所获荣誉
1962年,黄道婆纪念馆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黄道婆”和“乌污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活动
交流合作
2006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市委党校隆重举行了“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80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2007年5月,编辑出版了《<被更乌泾名天下>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
黄道婆纪念馆属国有文化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
黄道婆纪念馆是由徐汇区华泾镇政府全额拨款。
人员编制
黄道婆纪念馆人员编制有3人。
观众按待
黄道婆纪念馆年约1.2万人次。
相关人物
黄道婆是中国纺织业的先驱。13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又名黄婆、黄四娘、巧姑,元代松江乌泥泾(今华泾镇东湾村)人。黄道婆少年时沦落海南崖州,该地产木棉,她曾向黎族妇女学得纺织技术,元元贞年间(1295~1296)返乡,致力于纺织业。改革棉纺织工具,传授棉纺织工艺。到明初,松江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黄道婆也被后人尊称为“先棉”。黄道婆去世,乡里人民不忘她的功绩,为之公葬,年年繁扫。至20世纪30年代,墓地已成为文冢地。
参观信息
场馆地址
黄道婆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外环线北侧道。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6:00)。
票价
免费。
参观路线
自驾路线:苏州北站——南天成路——G312——中环北线——京沪高速——沪昆高速——入胜利河桥——外环高速——徐梅路——黄道婆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