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天幕毛虫是
鳞翅目枯叶蛾科天幕毛虫属昆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北缘靠近北部边境线,南至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东面滨海,并由青海、甘肃折入四川、云南,止于东经100。附近。东北、华北部分地方,密度较大,是当地果木的主要害虫。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前苏联及欧洲、非洲。主要危害柞、杨、柳、桦和蔷薇科等树木、植物,严重发生时可将被害树木叶片全部吃光,枯死,继而危害杨树。此虫易受
天幕毛虫抱寄蝇、
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等寄生或感染。
雄
成虫体长约15mm,翅展长为24—32mm,全体淡黄色,前翅中央有两条深褐色的细横线,两线间的部分色较深,呈褐色宽带,缘毛褐灰色相间;雌成虫体长约20mm,翅展长约29—39mm,体翅褐黄色,腹部色较深,前翅中央有一条镶有米黄色细边的赤褐色宽横带。
椭圆形,灰白色,高约1.3mm,顶部中央凹下,卵壳非常坚硬,常数百粒卵围绕枝条排成圆桶状,非常整齐,形似顶针状或指环状。正因为这个特征将黄褐天幕毛虫也称为“顶针虫”。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50-55mm,头部灰蓝色,顶部有两个黑色的圆斑。体侧有鲜艳的蓝灰色、黄色和黑色的横带,体背线为白色,亚背线橙黄色,气门黑色。体背黑色的长毛,侧面生淡褐色长毛。
黄褐天幕毛虫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卵内已经是没有出壳的小幼虫。第二年5月上旬当树木发叶的时候便开始钻出卵壳,为害嫩叶,以后又转移到枝杈处吐丝张网。1~4龄幼虫白天群集在网幕中,晚间出来取食叶片。幼虫近老熟时分散活动,此时幼虫食量大增,容易暴发成灾。即在5月下旬6月上旬是为害盛期,同期开始陆续老熟后于叶间杂草丛中结茧化蛹。7月为成虫盛发期,羽化成虫晚间活动,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产卵于当年生小枝上。每一雌蛾一般产一个卵块,每个卵块量在146~520粒,也有部分雌蛾产2个卵块。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集中产卵在柳树枝条上,每一丛柳树上卵块数高达73块。幼虫
胚胎发育完成后不出卵壳即越冬。
由于黄褐天幕毛虫产卵为1~2个卵块,多数情况下为一个卵块,且位置相对较固定,易于发现,同时卵期长达10个月左右,所以一般将卵和卵块作为调查的重点。我们要求调查的卵块不仅包括样树上的卵块,而且还要调查20平方米范围内的所有物体上的卵块数(灌木、草丛),如果卵粒数多达500粒/平方米以上,将会给树木造成危害。如果卵粒数高达1000粒/平方米以上时,将会给树木造成严重为害。
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黄褐天幕毛虫幼虫期,可以利用
生物农药或
仿生农药,如
阿维菌素、Bt、杀铃脲、灭幼脲、烟参碱等喷烟或喷雾的方法进行控制虫口密度,降低种群数量,减轻危害程度。
在卵期可以发动人员进行采集黄褐天幕毛虫的卵,因为黄褐天幕毛虫是一种喜阳的昆虫,一般林缘的阔叶林、灌木林虫口密度高于针叶林或
针阔混交林,在阔叶林也是林缘虫口密度高于林内。且卵块在树枝的枝头上非常明显,采集起来也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