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土
第四纪更新统黄土母质上的淋溶土
黄褐土是北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于第四纪更新统黄土母质上的淋溶土,黄褐土土体深厚,具有A-B-C或A-AB-B-Btmo-C的剖面发育特征。B层中具有棕黑色的铁锰斑块或结核,母质中常有石灰结核,pH值为6.5~7.5,B层无石灰性。
成土环境
其地域范围大致在秦岭-淮河以南至长江中下游沿岸,与黄棕壤处于同一自然地理区域。据统计,黄褐土的面积为5714.6万亩,以河南和安徽的面积最大,其次为陕南、鄂北、江苏和川东北;在赣北九江地区沿长江南岸丘岗地也有小面积分布,这是黄褐土分布的南界。黄褐土分布在北亚热带湿润的东部(江北区)和半湿润的西部(秦巴区)地区。由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降水量760-950毫米,由西向东逐增。降水季节多集中在高温期的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形态特征
黄褐土土体深厚,具有A-B-C或A-AB-B-Btmo-C的剖面发育特征。土壤呈黄褐色或黄棕色,质地粘重(粘壤土至粘土),土层紧实,尤以心底土中的粘粒聚积明显,并有铁锰胶膜和结核淀积。据土壤微形态观察,淀积层的细土物质明显分离,孔壁多有胶膜状光性定向粘粒分布,其量超过1%的粘化标准。表土层和亚表土层色泽较暗,屑粒状或小块状结构。B层的厚度多大于30厘米,黄棕、黄褐或淡红棕色,中到大棱块状或棱柱状结构,结构体间垂直裂隙发达,表面有暗褐色粘粒胶膜和铁锰胶膜,土层致密粘实,有时可形成胶结粘盘,根系不易穿透。底土色泽稍浅于心土,质地也略轻于心土,仍有较多老化的棕黑色铁锰斑和结核。向下更深部位可出现石灰结核和暗色铁锰斑与灰色或黄白色相间的枝状网纹。全剖面一般无石灰反应,土壤呈中性偏微碱性。黄褐土的形态特征表现 在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大部分岗顶、坡地上的耕种黄褐土,均有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加之耕作管理粗放,土壤熟化度不高,有机质含量比一般林草地土壤减少,由15-20克每千克降低到10克每千克左右,颜色由暗变淡,土体亦趋紧实。相反,地形平缓地段以及庄户地或菜园地,灌溉、施肥、耕作条件较好的黄褐土,熟土层增厚,色泽深暗,理化性状及营养状况有显著改善。
理化性质
1、颗粒组成与主要水分物理特性。黄褐土全剖面质地层间变化不大。由下蜀黄土发育的土壤,质地为壤质粘土至粘土,小于0.002毫米粘粒的含量25%-45%,粉砂粒(0.02-0.002毫米)30%-40%。粘粒在B层淀积,含量明显增高,一般均超过30%,高者可达40%以上。表土层和底土层质地稍轻,尤其是受耕作影响较深的土壤和白浆化(漂洗)黄褐土,表土质地更轻,多为粘壤土,甚至壤土。
2、主要化学性质。黄褐土全剖面无游离碳酸钙,含少量氧化钙。土壤盐基交换量17-27me/100g。粘粒交换量>40me/100g,其中以交换性钙和镁为主,占盐基总量的80%以上,含微量甚至不含交换性氯和铝。土壤呈中性,pH6.5-7.5,盐基饱和度≥80%,自上而下增高,这些特性明显区别于同一地带的黄棕壤。
利用与改良
黄褐土是北亚热带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但因土质粘重,结构紧实僵硬,胀缩性强,耕性和通透性差,土壤不耐旱涝。加之本区地多人少,耕作管理粗放,绝大部分土壤养分贫瘠,又缺乏水利灌溉条件,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是中国北亚热带旱作区重要的分布相对集中成片的中低产土壤。特别是粘盘层部位高的土壤,强漂型土壤以及一些受侵蚀的土壤。更是黄褐土中的低肥低产土壤。但是,黄褐土分布区的水热条件比较优越,土体深厚,酸碱度适中,宜种性广,是一类生产潜力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土壤资源。
黄褐土改良利用的方向和措施是:
(一)因地制宜兴修水利,调整作物布局:黄褐土地区是粮棉油集中产区,发展夏粮生产具有水、气、土资源的优势,因此应稳定夏粮面积,适当调整主杂粮比例。本区调整作物布局的重要方面是,在地形平缓而又有水源保证的区段,应重点兴修农田水利,抓好塘、库、坝、渠配套建设,扩大水浇地面积,减少甘薯种植面积,发展高产作物玉米和水稻种植,实行水旱轮作,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增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修筑梯地,深耕结合施有机肥,增加地力后劲,黄褐土一般分布在丘陵岗坡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根据坡度大小和坡形坡向,修筑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梯地,可以控制或减少地面径流,稳定土层厚度,这是本区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首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和推广秸秆还田,可以逐步增厚熟土层,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蓄水抗旱能力,增强地力后劲,对确保黄褐土区农业持续稳定增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合理轮作、间套作、发展绿肥,用地养地结合,丘岗地区黄褐土既缺有机质又缺氮磷,用地多养地少,耕作管理粗放,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保证粮棉油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合理轮作,间套作绿肥或豆科作物,是解决黄褐土区有机肥源就地取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又是培肥岗地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因土配方施肥。据各地资料表明,在黄褐土上无论什么作物进行氮磷钾配合施肥均优于增施单一化肥的增产效果。黄褐土一般不缺钾素,但在水旱轮作高产区或耗钾作物(如甘薯、烟草)区,因长期重视施用氮肥而基本不施钾肥,因此采用增磷补氮加钾三要素配合施肥更能显示增产效果,但配肥比例必须根据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和不同作物需要而异。
(五)发展多种经营。在某些地形部位高、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体浅薄及石质性强的黄褐土,以及一些粘盘层位高,肥力地下不宜农作的黄褐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3 21:50
目录
概述
成土环境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