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蛤形状像青蛙,但皮肤呈黄色并有许多褶皱。大的黄蛤一只可达半斤。黄蛤常年深藏在山上石隙之中,每年仅在农历正月下山,躲在有水的洼地之中,时间一般为十天左右,黄蛤下山,天气必然反常。故当地有“黄蛤下山放炮(即天气异常暖和,要有雷雨),上山戴孝(指气温要急剧下降,会下雪)”的谚语。黄蛤性温,捕捉后晒干入药,有消积、治
胃痛之功能。
黄蛤栖息于
遂昌县(位于浙江西南,东汉置县,人口23万,
森林覆盖率82%,素有“
浙南林海,钱瓯之源,遍地金银,云雾山茶”美誉)1500米以上的山峰的石缝中,于每年的正月打雷时下山。
产卵于浅水中孵化繁殖成蝌蚪,幼成
蟾蜍水陆两栖,喜欢湿、暗、暖避光地方。夏秋季节,白天常栖息于沟边、
草丛、
灌丛、屋后砖墙乱石孔洞阴暗潮湿处。傍晚和清晨出来捕食
蚯蚓、
蜗牛、
昆虫并兼食嫩草嫩叶等。半夜成群活跃于露地。冬季气温下降到10℃以下进入土穴、乱石洞中或水底泥中冬眠。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2℃时,又出来开始活动,捕食昆虫,繁殖产卵。
于每年2月春暖花开之际,
地温渐进上升,冬眠后的黄蛤苏醒过来,雌雄成对钻出地面,在湖水、池塘和浅滩中交配产卵、繁育。
2014年03月01日前几天,遂昌县白马山森林公园大坪殿现一奇葩景象,大批黄蛤从山上下来,越过公路,“奔向”白马湖和低洼
沼泽地带,产下一串串犹如黑色珍珠的
受精卵,在水中若隐若现。
时下正是2月春暖花开之际,地温渐进上升,冬眠后的中华蟾蜍苏醒过来,雌雄成对钻出地面,在湖水、池塘和浅滩中交配产卵、繁育,在孕育着新的希望的同时,也为浩瀚的森林布下雄兵百万,时刻保护着森林安全,免受各类害虫的危害,确保森林生态有序健康
持续发展。
中华蟾蜍,为蟾蜍科蟾蜍属的
两栖动物,俗名癞肚子、癞疙疱、
癞蛤蟆。是
蝶类、
蝗虫、蚱蜢、
金龟子、蚊、蝇、
白蚁等
害虫的天敌,捕食量极大,是捕食害虫的能手和守护森林的忠诚卫士。
白马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优良,为黄蛤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2013年来林场加大了对
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使得各类野生动物在森林公园呈稳步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