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
罂粟科黄药属植物
黄药(Ichtyoselmis macrantha (Oliver) Lidén)是罂粟科、黄药属植物。直立草本,株高60-90厘米,有时达1.5米;根状茎横走,具多数有分枝的侧根,色黄;茎圆柱形,黄绿色,基部直径0.5-1.3厘米;叶2-4,互生于茎上部,叶片轮廓卵形,长10-20厘米,三回三出分裂,第一回裂片具长柄,第二回裂片具短柄,第三回裂片具极短柄或无柄;总状花序聚伞状,腋生或有时腋外生,3-14花,下垂;蒴果狭椭圆形,长3-4厘米,粗5-7毫米;种子近圆形,直径1-1.5毫米,黑色,具光泽。花果期4-7月。
植物学史
黄药属是Lidén与Fukuhara在对荷包牡丹属(Dicentra)采用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进行系统与分类研究后新成立的属(Lidénet al.,1997),该属在升格之前是置于荷包牡丹属下的Macranthos组中。新成立的黄药属仅1种,即黄药,而黄药的曾用名大花荷包牡丹(Dicentra macrantha Oliv.)则予以取消。但在中国的植物分类学典籍中,由于著述的时间先后原因,均收录为大花荷包牡丹该种名,如《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贵州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
形态特征
黄药为直立草本,高60-90厘米,有时达1.5米。根状茎横走,具多数有分枝的侧根,色黄,味苦。茎圆柱形,黄绿色,基部直径0.5-1.3厘米。叶2-4,互生于茎上部,叶片轮廓卵形,长10-20厘米,三回三出分裂,第一回裂片具长柄,第二回裂片具短柄,第三回裂片具极短柄或无柄,小裂片卵形或菱状卵形或披针形,长3-8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齿端具尖头,边缘具4-8粗齿,表面绿色,背面具白粉,中脉突起,具约7对平行的侧脉;叶柄长5-9厘米。
总状花序聚伞状,腋生或有时腋外生,3-14花,下垂;花梗长1-1.5厘米;苞片钻形,长3-8毫米。花美丽,长4-5厘米,宽1-1.5厘米,长约为宽的4-5倍,基部近平截;萼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1.2-2厘,米宽2-5毫米;外花瓣舟状,长3.5-4.5厘米,宽0.8-1.5厘米,淡黄绿色或绿白色,中部缢缩,上部长圆形,具网状横脉,下部椭圆形,具数条纵脉,纵脉自基部向外弧曲上升,至先端汇合,内花瓣长3.5-4.5厘米,花瓣片长2-2.5厘米,宽约3毫米,上半部披针形,下半部长圆形,背部鸡冠状突起高约3毫米,爪线形至条形,长1.5-2厘米;花丝线状披针形,花药狭长圆形,长约2毫米;子房狭椭圆形,长2.5-2.8厘米,中部粗约5毫米,胚珠多数,花柱圆柱形,基部略加粗,向上渐狭,长0.7-1厘米,柱头近提琴状长方形,长约3毫米,四角均突出。蒴果狭椭圆形,长3-4厘米,粗5-7毫米,具宿存花柱。种子近圆形,直径1-1.5毫米,黑色,具光泽。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湖北(建始)、四川南部(雷波、屏山、马边、峨边及大相岭一带)、云南东北部(昭通、绥江、盐津、大关)、西北部(丽江、贡山)、广西和贵州等地,生于海拔1500-2700米的湿润林下;缅甸北部也有分布。喜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粘土和沙土都生长不良。耐寒,喜半阴半阳的环境,忌阳光直射、高温、水涝。
生长习性
春季气温3-5℃即萌芽,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5℃,35℃以上生长滞缓。花果期4-7月。盛夏茎叶逐渐枯黄进入休眠期。休眠的地下茎入冬后可耐-30℃至-25℃的低温。
繁殖方法
分株
分株繁殖可在早春、秋季进行。如选择在早春,可在植株新芽萌动后,芽尖刚刚顶出土面时进行。分株时,将整个植株地下部分挖出,抖净附土,去除腐烂干瘪的老根。按其自然分段处分开,每丛植株带有3-5个饱满的芽。将分好的植株栽到处理好的苗床中,栽植深度以芽尖低于土面3-5厘米为宜;如选择在秋季分株可在10月份进行,此时植株地上部分已经枯萎死亡,地下部分进入休眠期,分株操作同早春时的分株方法。但无论是早春还是秋季分株,在分株时不可碰伤根茎和芽眼,栽植后都要及时浇1次透水,而秋季分株后不但要浇透水,还要在土壤封冻时浇1次封冻水,以利于防寒越冬。
扦插
扦插繁殖一般在6-7月在温室内进行,此时气温较合适,扦插成活率高。扦插基质一般选沙壤土或河砂,使用前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基质进行消毒。选取生长健壮的枝条,剪去花序,把插穗剪成10厘米左右小段,每段带有3节,叶片只保留最上端的一片,如果上端叶片过大,可适当剪掉一部分小叶。扦插时扦插深度为枝条的2/3,株行距一般可控制在10X10厘米左右。扦插后浇1次透水,使插穗与基质密切接触。适当遮荫,温度控制在25℃左右,35-40天即可生根。第2年春季定植室外或盆栽,即可开花。也可采用根茎扦插繁殖。一般结合分株繁殖进行,基质选择和处理同上,扦插时可将根茎断开,要求每段根茎上带有芽眼,用百菌清粉剂涂抹断面后进行扦插,将根茎段横放入基质中,深度为7-10厘米,温度控制在25℃左右,30天左右即长出新根。
播种
5月下旬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2-3周即可出苗,小苗冬季应覆盖防寒越冬。翌年,将小苗定植于露地。或将当年采收的种子进行层积处理,早春时播种。实生苗一般要3年才能开花,因此该方法不常用。
栽培技术
盆栽
花盆选择口径20厘米以上,稍深、稍大、通透性较好的瓦盆或陶盆。如盆底的排水孔较小可将其凿大后使用。培养土要求疏松透气,富含腐殖质,多用2份草炭土与1份田园土混合或用腐叶土与菜园表土等量混合,酸碱度要求为5-6。秋后至春季发芽前均可上盆栽培。上盆时3-5个根茎为1墩,每个根茎上带有3-5个饱满的芽。当芽长至7-8厘米可施蹄甲水,以后每隔10-15天施1次。生长期水分要求较高,应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能产生积水。花后应及时剪除残花。夏季气温较高时可把出现的黄叶剪掉,将花盆放置在半阴处,适当的通风降温,延长观赏时间。霜降后可移入低温温室休眠越冬,室温保持在0-5℃左右即可,盆土不可过湿或过干。
露地
黄药耐寒、耐半阴,不耐高温,适宜栽植在园林、庭院的树荫下、建筑物的背阴面和假山石的庇荫处,沙壤土或壤土的地方进行栽培。栽植前先将场地中的石砾、植物的残根去除,整平地面。每lm施入13千克左右的腐熟农家肥,用6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喷洒地面后深翻,进行土壤消毒,防止地下病害虫对植株的危害。
黄药定植以穴植为主,株行距为50厘米×60厘米左右,穴底可施入一些腐熟的鸡鸭粪肥。栽植深度以芽尖低于土面10左右,栽后浇透水。在早春植株发芽生长期间,如遇干旱天气,可每隔10天左右浇1次水,保持土壤湿润,使植物生长健壮,有利于后期的展叶和开花。在花蕾形成期间,进行1次叶面施肥最好,叶面肥以稀释为0.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雾,使用后能促进花芽分化,增加枝叶量,长势旺盛。进入开花期后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花期的长短,此间夜间温度以不低于5℃,白天以25℃以下为宜,温度越低,花期越长。当温度高时,可适当浇水以降低地温,有利于延长花期。花期结束后温度也逐渐增高,植株会出现叶片干枯、黄叶现象,此时应及时将干枯发黄的叶片剪除,延长其植株的观赏时间。入冬后浇1次封冻水,有利于植株的防寒越冬。
主要价值
黄药全草入药。味苦,性温。具有镇痛的药用效果,在中国四川即被老百姓称之为黄药,而在云南又被称为黄三七、丁三七,均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久远的药用历史。可用于头痛,腹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
种群现状:黄药在中国广西的分布,仅见于资源县梅溪乡银竹老山自然保护区横江河谷两侧潮湿疏林下,亟待保护。
参考资料
黄药.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