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关位于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户部乡三关村之南,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长城东部之重要军事关隘。
简介
黄草关,与
穆陵关、锦阳关等齐名。传战国时候,孙膑曾在此附近打败袁达、李睦、独孤臣,留下有牌孤城、敖仓岭、百将口等众多遗迹和传说。清初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诸城县条目云:“有黄草关,亦邑之要害也”。乾隆年间《诸城县志》则形容其为“要害地”,为“县境中条山之襟喉”。
地理位置
黄草关具体地点失考多年。乾隆年间《诸城县志》载,“自喜鹊岭北折,历矾石、高朵二山,入县境为黄草关。关在县西南七十里,岭势峻隘,多黄倍草故名”。据考证古时之喜鹊岭即今五莲县九仙山东南之卡垛山(又名刘家南山),矾石山为今松柏乡东南之范世山,高朵山即今范世山东侧之三关顶(又称摩天岭、王家大村西山)。该处清代时为诸城、日照两县之分界线,矾石、高朵二山位于日照境内,黄草关位于诸城境内又紧邻矾石、高朵二山。根据以上关系位置结合现地地势分析,黄草关应位于五莲县户部乡三关村附近,该村名称即由古时黄草关而来。此前曾认为黄草关位于五莲县前长城岭村,有误,与古代典籍记载不符。
人文历史
黄草关所处地区为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与莒、楚之边境线附近,位于齐长城之南侧,紧控鲁东南由莒、楚入齐之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黄草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与九仙山东南之锦衣卫(今五莲县户部乡胡林村南)、喜鹊岭东南之牌孤城(五莲县街头镇迟家庄西北)共成犄角之势,对于齐国军队依托长城保证东部边界稳定并形成攻势态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齐军在黄草关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胜稳操胜券,在黄草关周边留有牌孤城、仓敖岭、百将口、锦衣卫、孙膑书院等众多遗迹。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关口战役也发生在这里。1943年初, 伪张步云部派遣其精锐“铁五旅”张文政部抢占三关口,企图利用险要地形负隅顽抗,并西进控制整个五莲山区。1943年7月,我八路军滨海军区陈士榘司令员、十三团梁兴初团长指挥所部在此全歼敌“铁五旅”,收复了三关口,为进一步收复五莲山区,使滨海、胶东、鲁中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奠定了基础。
相关资料
除了马耳山黄草关外,鲁东南及苏北地区另有几个地方也称为黄草关。主要有以下几处:
一是蒙山黄草关,位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东麓,《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费县马头崖乡白石屋村东约1公里。蒙山黄草关与白马关、九女关、紫荆关并称蒙山四大关隘,初建年代不可考,但不晚于隋代。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程咬金曾率起义军在望海楼山上安营扎寨,当时称做豹头山,至今山顶巨石上仍留有起义军舂粮用的大石臼多处,瓷器碎片也随处可见,起义军一部就据守过东麓的黄草关。道光《沂水县志》等典籍对蒙山黄草关有记载。
二是博山黄草关,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青龙湾村以东约1公里,该处为东西两条峡谷的鞍部分水线,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博(山)章(丘)公路盘桓纵穿而过,形如军事关隘,又因山坡上盛产黄背草,因此被人们称为黄草关。但在能够读得到的历代志书上均不见记载。
三是界牌镇黄草关村,为临沂市蒙阴县界牌镇潘家沟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庄,位于岸堤水库(云蒙湖)东岸、汶河出口南岸,南距蒙山黄草关约22公里。该村庄名字来历及其与蒙山黄草关是否有关,皆不可考。
四是马陵山黄草关,位于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主峰五华顶以北2公里处,黄草关水库南岸。马陵山黄草关为谐音名称,其真正名称是黄巢关,因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转战马陵山时曾在此设关据守而得名。由于习惯成自然,在新沂当地,官方文件一般都使用正式名称黄巢关,而在民间和网络上,则黄草关、黄巢关两个名称同时使用,而用得最多的还是黄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