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茆镇,隶属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地处
武宣县北部,东接六峰林场,南连
二塘镇和国武农场樟村分场,西邻黔江河与
兴宾区南泗乡,北靠金鸡乡。区域面积124.2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27767人。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前称西乡里。宣统元年(1909年),称黄茆区。
民国二年(1913年),金鸡从黄茆分出自立为金鸡区。
1949年12月1日,建立乡人民政权,称黄茆乡。
1950年,改称黄茆区,辖黄茆乡、金鸡乡。
1952年,属石龙县。
1953年2月,撤销黄茆区,黄茆片划归二塘区。
1958年1月,撤区建乡,金鸡分出建乡。
1958年9月~12月,取消乡名,石龙县设9个公社,黄茄属红旗公社。
1958年12月,石龙县将大公社划分为小公社,称黄布公社。
1962年3月29日,撤石龙县,复置武宣县,全县划分为8个区,黄茆、金鸡合为黄布区。
1968年下半年,黄茆区称黄茆公社。
1984年9月,黄茆公社拆为黄茆乡、金鸡乡。
1997年,改为镇的建制。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黄茆镇辖黄茆、尚文、根村、上额、新贵、玉村、周眷、大浪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3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黄茆镇下辖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黄茆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茆镇地处
武宣县北部,东接六峰林场,南连
二塘镇和国武农场樟村分场,西邻黔江河与
兴宾区南泗乡,北靠金鸡乡。区域面积124.2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黄茆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形东面是大瑶山山脉,山岭绵亘,西面平坦开阔,是大面积农作物区,第四纪沙页岩地层,红壤土。最高点孤独山,海拔359米。
气候
黄茆镇年均气温20.4℃,1月平均气温9.9℃,7月平均气温27.9℃,年平均降水量1165.4毫米。无霜期年平均330天。
水文
黄茆镇境内河道属黔江河水系。甘涧水流至排楼、新龟入黔江;大温沟水流至周眷村的新桥注入黔江,境内河道长8.5千米。
自然资源
黄茆镇境内矿藏资源为锰、铁、铜、硅质页岩。锰矿主要分布于黄花、八仙岭一带及陈康水库周边,平均品位25%,储量达100万吨。铁矿主要分布于黄花东部,铜矿主要分布于甘涧与禄峰交界处,硅质页岩主要分布于八仙岭一带。
人口
2011年末,黄茆镇辖区总人口2849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44人,城镇化率17%。另有流动人口35人。总人口中,男性14590人,占51.2%;女性13907人,占48.8%;14岁以下4631人,占16.25%;15~64岁21200人,占74.5%;65岁以上2636人,占9.25%。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20518人,占72%;汉族7979人,占25%;其余为布依、瑶族,占3%;2011年,人口出生率13.4‰,人口死亡率4.7‰,人口自然增长率8.7‰。
截至2019年末,黄茆镇户籍人口2776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黄茆镇财政总收入424万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4万元,比上年增长6%。人均财政收入148.7元,比上年增长4.2%。
2019年,黄茆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2个。
农业
黄茆镇有农业耕地面积4.72万亩,人均1.65亩;林地面积6.88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5.7%;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418吨,人均295千克,其中水稻7368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水果等。2011年,甘蔗种植面积6.1万亩,产量31.3万吨,水果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430吨。
黄茆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4.97万头,年末存栏2.56万头;牛饲养量0.91万头,年末存栏0.56万头;家禽饲养量22.53万羽,上市家禽18.34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3987吨,其中猪肉2180吨,牛肉981吨;禽蛋51吨;畜牧业总产值64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3%。
截至2011年末,黄茆镇累计造林2.1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453万株,林木覆盖率31.7%,活立木蓄积量19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430吨,主要品种有龙眼、李果、枇杷。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淡水水面0.81平方千米,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345公顷,产量681吨,渔业总产值0.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32%。
工业
黄茆镇工业以加工、矿产、建材为主,2011年,工业企业1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生产总值的38.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黄茆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401人,专任教师33人;小学7所,在校生1486人,专任教师8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39人,专任教师5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黄茆镇教育经费1593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586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586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47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8%、28.42%、29.79%、56.19%。
科技事业
2011年末,黄茆镇有各类科技人才7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14人,经营管理人才98人,技能人才108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432人。
文体事业
2002年5月,黄茆镇建成广播电视站,现有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入户率90%。
2011年末,黄茆镇有镇文化广播电视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8处,各类文化专业户10户;各类图书室9个,藏书1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24人。
2011年末,黄茆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2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黄茆镇有门诊部(所)1个;病床4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4张;固定资产总值41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6名,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2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人、执业(助理)医师0.4人、注册护士0.7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9万人次,出院病人0.12万人次。
2011年,黄茆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68/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7.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72万人,参合率95.05%;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其中男性80岁,女性85岁;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4.89‰、5.41‰、4.76‰。
社会保障
2011年,黄茆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4户,人数196人,支出41万元,比上年增长10.5%,月人均175元,比上年增长7.5%;城市医疗救助8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72人次,共支出38160元,比上年增长2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7户,人数1.76人,支出88万元,比上年增长25%,月人均68.2元,比上年增长29.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3.9万元,比上年增长22%。社会福利费28.8万元,比上年增长16.1%;敬老院1家,床位16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2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91万人,参保率71.1%。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黄茆镇有邮政网点1处。全年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0.3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0.41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14.3%;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宽带接入用户584户。
1994年,黄茆镇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7.5千米,生产能力203吨/日,生活用水7.4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8%,年人均生活用水2.74吨;排水管道0.2千米。
2011年末,黄茆镇有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1台,总容量31.5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15.80千米,综合电压合格率95.30%,供电可靠率99.44%。
2011年末,黄茆镇驻地有花坛30个,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黄茆镇境内有国道209线穿境而过,境内长14.5千米,武宣——黄茆客运站日均发送19辆客车,日客运量506人次,年货运吞吐量118.3万吨。2011年,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33辆,客运汽车3辆、75座位;货运周转量1163.5万吨•千米,客运量15.4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12.8万人•千米。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2.02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0.71米。
历史文化
黄茆镇因过去这一带雨量少,多长茅草,至冬是一片枯黄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