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夹竹桃
捩花目夹竹桃科植物
黄花夹竹桃(学名:Thevetia peruviana (Pers.)K. Schum.),又名“酒杯花”“柳木子”“黄花状元竹”,是夹竹桃科,黄花夹竹桃属下的常绿乔木植物。高达5m,全株无毛,树皮棕褐色;叶互生,近革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大,黄色,具香味,顶生聚伞花序;核果扁三角状球形;花期5-12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5m,全株无毛;树皮棕褐色,皮孔明显;多枝柔软,小枝下垂;全株具丰富乳汁。
叶互生,近革质,无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两端长尖,长10-15cm,宽5-12mm,表面有光泽,两面无毛,全缘,边稍背卷;中脉在叶面下陷,在叶背凸起,侧脉两面不明显。
花大,黄色,具香味,顶生聚伞花序,长5-9cm;花梗长2-4cm;花萼绿色,5裂、裂片三角形,长5-9mm,宽1.5-3mm;花冠漏斗状,花冠筒喉部具5个被毛的鳞片,花冠裂片向左覆盖,比花冠筒长:雄蕊着生于花冠筒的喉部,花丝丝状;子房无毛, 2裂,胚珠每室2颗,柱头圆形,端部2裂。
核果扁三角状球形,直径2.5-4cm,内果皮木质,生时绿色而亮,干时黑色;种子2-4颗。
花期5-12月,果期8月-翌年春季。
生长环境
黄花夹竹桃生长于干热地区,路旁、池边、山坡疏林下;土壤较湿润而肥沃的地方生长较好;耐旱力强,亦稍耐轻霜。
分布范围
黄花夹竹桃原产美洲热带、西印度群岛及墨西哥一带。现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中国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云南、海南、广西、广东等地。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
扦插,在春季和夏季都可进行。春季剪取1-2年生枝条,截成15-20cm的段,20根左右捆成一束,浸于清水中,人水深为茎段的1/3,每1-2天换同温度水1次,温度控制在20-30℃,待发现浸水部位发生不定根时可扦插。扦插时应在土壤中用竹筷打洞,以免损伤不定根。由于夹竹桃老茎基部的萌力很强,常抽生出大量嫩枝,因此也可充分利用这些枝条进行夏季嫩枝扦插,即选用半木质化枝条为插穗,保留顶部3片小叶,插于基质中,注意及时遮阴和水分管理,成活率也很高。压条繁殖时,先将压埋部分刻伤或作环剥,埋入土中,2个月左右即可剪离母体,翌年带土移植。
播种繁殖
对于用手或其他工具难以夹起来的细小的种子,可以把牙气签的一端用水沾湿,把种子一粒一粒地黏放在基质的表面上,覆盖基质1cm厚,然后把播种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为花盆高度的1/2-2/3,让水慢慢地浸上来;对于能用手或其他工具夹起来的种粒较大的种子,直接把种子放到基质中,按3cm×5cm的间距点播。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厚度为种粒的2-3倍。播后可用喷雾器、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质淋湿,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种子冲起来。
栽培技术
黄花夹竹桃的栽培技术较为简便,在生长过程中因其不耐干旱,应注意保持土壤湿度。萌芽力强,耐修剪,可进行修枝整形,也可用以促进萌芽更新。黄花夹竹桃的抗逆性较强,病虫害很少发生。长江以北地区,只适宜盆栽,冬季移入室内防寒,室温不低于8℃。
主要价值
观赏
黄花夹竹桃株型优美,枝繁叶茂,花期较长,花色鲜明,是园林绿化中的优良树种,适于孤植、丛植在建筑物周围、公园、绿地、路旁、池畔等地段,也可植为绿篱。
生态
黄花夹竹桃抗空气污染的能力较强,对SO2、Cl2、烟尘等有毒有害气体均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吸收能力也较强,是工矿区进行美化、绿化的优良树种。
药用
黄花夹竹桃果仁中含多种强心苷,可用于强心、消肿、利尿,对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对左心衰竭疗效较好),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治疗效果显著。全株有毒,叶片可杀、灭孑孓等害虫。
病虫防治
黄花夹竹桃常发的病虫害有褐斑病蚜虫介壳虫黑斑病等。
(1)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尖或叶缘出现紫红色小点,扩展后形成圆形、半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上具轮纹。后期中央退为白色,边缘红褐色较宽。湿度大时病斑两面均可长出灰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常用药剂为苯菌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
(2)蚜虫:发现后用4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或用烟蒂泡制的水液喷洒植株,量少时还可用毛刷刷除。其他防治方法参考月季、一串红病虫害防治部分。
(3)介壳虫:为害枝叶,防治方法是用介杀2000倍液喷洒植株。
(4)黑斑病:高温高湿易发此病,发病后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喷洒。
参考资料
黄花夹竹桃.中国自然标本馆.
黄花夹竹桃.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8 10:1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