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芊芊,1989年9月生于江西
上饶,江西
峡江人,中共党员,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人物经历
1989年9月,黄芊芊出生于江西上饶。
2006年9月—2010年7月,就读于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系。
2010年—2015学年,获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
2012年—2014年,获北京大学国家奖学金。
2015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2015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荣誉称号。
2015年10月—2017年9月,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6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资助。
201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7年,入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9月,获聘为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研究员,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9年,获IEEE电子器件学会青年成就奖、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师奖优秀奖、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2020年,获科学探索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21年,获北京大学第二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优秀教案奖、最佳教学演示奖。
2021年,获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优秀指导教师奖。
2022年,获北京市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奖、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奖。
2023年,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芊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研制出的新机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国际上硅基隧穿器件的亚阈摆幅纪录,器件综合性能为国际报道中同类器件最高,相关成果被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指南(ITRS)及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指南(IRDS)引用,并与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和创新平台等合作研制了世界上首个基于12英寸CMOS大生产线的超低功耗互补隧穿器件集成技术及电路芯片。
2.国际上首次提出具有超低扰动的氧化铪基3D交叉点阵铁电存储器,研制实现了无选择管铪基铁电随机存储器,在极大降低存储器误码率的同时将存储密度拓展到4F2/N,为实现高密度、高可靠的超低功耗新型非易失存储器奠定了重要器件基础。
3.国际上首次利用铁电极化翻转模拟生物神经元动态行为提出并实验实现了基于新型超低功耗仿生铁电晶体管的脉冲神经元,极大降低了脉冲神经元的硬件开销和能耗,为大规模、高集成的超低功耗神经形态计算芯片奠定了重要器件基础。
据北京大学学者主页数据,黄芊芊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微电子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DM与VLSI上发表论文15篇(含一作6篇)。
据北京大学学者主页数据,黄芊芊已获国际授权专利10余项、国内授权专利50余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中芯国际。
截至2019年12月,黄芊芊已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5年)等数十项奖励。
人才培养
“一个人生活力之强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为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是黄芊芊2019年给北京大学学子亲笔信中的一句话,她时刻以国家为重,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黄芊芊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普通的家庭,黄芊芊从小就是学霸,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每一次考试都能考第一。她总是给自己的学习安排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各个突破,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会的地方也毫不保留,跟同学们分享学习的经验。2006年,黄芊芊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系,当时就轰动了整个上饶。
人物评价
“黄芊芊研究的是当今最前沿的科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像她这样的女科学家,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黄芊芊不愧是芯片研究领域的奇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上饶晚报》联评)
“黄芊芊是一位中国国内土生土长自主培养的芯片领域青年领军人才。”(
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黄芊芊和同伴们在超低功耗器件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和产业化进展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她们的一系列工作在芯片最核心的器件层面,为后摩尔时代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功耗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更为在后摩尔时代把握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主动权贡献了重要力量。”(《
中国妇女》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