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廷
三洲田反清武装起义先锋官
黄耀庭(1863~1913年),原名黄恭喜,绰号“盲公喜”。“黄耀庭”的名字是当年他在新加坡加入兴中会时,孙中山给他改的,取“推翻清朝,光耀门庭”之意。后来他一直沿用此名。黄耀庭生于新安县沙头乡(今福田区沙头街道下沙村),自小习武,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爱国爱乡,是广州、惠州和新安一带有影响的洪门首领之一。三洲田反清武装起义,黄耀庭被任命为起义军的先锋官,以英勇善战闻名义军。
人物概述
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黄耀庭从新安县沙头组织200人的敢死队赶到广州,可惜起义计划泄露,黄耀庭被迫逃到香港其父亲家里避难。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国占领香港、九龙后强行“租借”新界,遭到新界邓、廖、侯、彭、文五大姓氏家族的联合抗击。不久,英军又占领深圳河北岸,企图霸占布吉、深圳墟及沙头大片土地,掠夺资源,袭扰百姓。黄耀庭对侵略者的行径,非常气愤。他发现英军经常开着汽艇在深圳河红树林一带耀威扬威,决定给予一击。一天黄昏,英军十来艘小汽艇向红树林开来。黄耀庭立即带领乡亲们在红树林用“抛石机”打击英军—即利用竹片的弹力,绑着石头漫天弹砸向英军。英军猝不及防,受伤过半。有的正想抵抗,又被埋伏在红树林中的村民用大刀砍倒。这一仗,黄耀庭他们大获全胜。英军处处受到深圳河沿岸人民的打击,在深圳河北岸站不住脚,加上在清政府坚决要求下,是年11月13日只得撤离深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黄耀庭跟随孙中山往来于南洋、日本、香港间,并在香港青山墟设立联络点,积极筹备三洲田起义。三洲田座落在新安、归善(今惠州)两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险要,是三合会、洪门等帮会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根据孙中山两次在香港停靠公海船上的秘密策动起义的会议决定,任命郑士良(惠阳县人)为起义军司令,黄耀庭为副总司令兼右路先锋官,左中两路先锋官分别由黄福(副总司令兼、龙华早禾坑村人)和江恭喜(新安沙井步涌村人)担任。光绪二十六年(1900)10月6日(庚子年闰八月十三日),兴中会惠州革命军在三洲田马峦村设坛祭旗,誓师起义。起义军全部用红布缠头、红带缠腰,身挂大红绣球,裤腰插支小红旗,既为暗号,又颇显神气。勇士们在打着“孙”“郑”的旌旗下举行烧猪和欤鸡血祭旗仪式,高呼:“剑起灭匈奴,同申九世仇,汉人连处立,即日复神州!”和“跟孙中山要跟到底!”等口号,宣告起义。按计划,义军由黄耀庭率右路进攻惠州、汕头等沿海城市,然后向厦门挺进;如顺利,和长江流域的青红帮、哥老会等反清组织会合,直取中原。由黄福统率的左路先锋,攻打深圳、新安、东莞县,直取广州。10月8日,革命军在深圳沙湾兰花庙突袭清军获大胜,打响了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第一枪。武装起义持续了一个多月,打至惠东三多祝镇,义军发展至5万人,但在清军疯狂镇压下,加上起义部队从海外购买的一批枪弹被骗,成为一堆废铁,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三洲田起义失败后,黄耀庭带领部分将士退往香港,后又避居新加坡,与黄远香等悬壶行医,继续奔走革命。在新加坡、吉隆坡期间创设“中和堂”,作为坚持反清斗争的据点。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后,又去南洋。黄耀庭前往迎接,并商请在新加坡设同盟会分会事宜。当年,黄耀庭、楚楠、林义顺等十二人,在孙中山的见证下,以新加坡晚晴园为会所,成立同盟分会,联络、组织和发动南洋的华人,广泛开展反清斗争。光绪三十三年(1907),黄耀庭奉孙中山之命,前往香港筹划潮州黄冈起义。因在香港活动时被警吏发现跟踪,不得巳终止了这次行动。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曾请黄耀庭出来做官。黄耀庭婉辞不就,回到家乡沙头东头村定居。黄耀庭为人正直、仗义。民国二年(1913),因看不惯时任新安县县太爷刘少华贪污腐化,并且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妇女的行为,他请来一名广西武师,狠狠教训了刘少华一顿。刘少华怀恨在心,趁黄耀庭生病时,暗使人下药。黄耀庭被毒死时,年仅50岁。
最新修订时间:2020-04-27 14:2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