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羽扇豆(Lupinus luteus L.)是豆科羽扇豆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茎直立或上升,下部分枝,被白色柔毛,有时呈锈色。掌状复叶,小叶6-11枚。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长于复叶;花长1.3-1.7厘米,轮生。荚果长圆状线形,种子间节荚状;有种子3-4粒;花萼宿存。种子扁圆形。花期3-5月,果期5-7月。
形态特征
一年生
草本,高40-100厘米。茎直立或上升,下部分枝,被白色柔毛,有时呈锈色。掌状复叶,小叶6-11枚;
叶柄远长于小叶片;
托叶钻形,基部与叶柄连生,长1-2厘米;小叶形状各异,倒披针形至狭倒卵形,长4-8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渐狭成楔形,两面被贴伏绢毛,下面尤密,中脉清晰,侧脉不明显。
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长于复叶;花长1.3-1.7厘米,轮生;苞片小,披针状钻形,通常早落;
花梗短;萼二唇形,下唇较长,具3齿尖,上唇较短,具2齿尖;
花冠黄色,芳香,花瓣近等长,龙骨瓣尖端多少呈紫色。
荚果长圆状线形,长3.5-6厘米,宽1-1.4厘米,密被锈色绢状长柔毛,
种子间节荚状;有种子3-4粒;花萼宿存。种子扁圆形,径7毫米,淡红色,具棕色和白色混杂斑点,平滑。花期3-5月,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温度:黄羽扇豆为喜温耐寒作物,适生在温带和寒温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8℃左右,最适温度为20-22℃,最高温度为32-34℃。幼苗能忍受零下4-5℃的霜寒,再降低到零下6℃时才死亡。又较抗热,夏季最高气温达36℃时仍生长良好。
水分:黄羽扇豆对水分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凡年降水量在450-800毫米的地方都能生长。通常以气候温和,不干不湿为最适宜。抗旱性极强,能顺利生长在于燥的沙地上,有沙地植物之称。根发育快,入土深,干旱时可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维持正常生长。苗期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土壤水分不足时根瘤形成受阻,固氮能力减弱。又有较强的耐湿性,降雨过多,空气湿润,仍能良好地生长。
光照:黄羽扇豆为喜光植物,适生在通光良好的开旷地上。在长光照条件下加强营养生长,在完成营养生长的基础上,当短光照来临时形成花器,并完成开花结实的过程。光照不足分枝减少,叶小而稀,产量低,品质也劣。
土壤:黄羽扇豆耐瘠性极强,可在一般豆科植物无法生存的地方生长。这是由于黄羽扇豆的根系,具有能从难溶性化合物中,摄取矿物质养料的巨大能力。黄羽扇豆可以从谷类作物完全不能利用的磷酸盐中自由地吸收磷酸。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也较其他植物为强。又有较强的耐酸抗碱能力,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都生长良好。
分布范围
原产于地中海区域。分布于欧美诸国,以俄罗斯为最多,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从俄罗斯引入,在东北和华北试种。
繁殖方法
黄羽扇豆的根瘤菌专性很强,播前必须用黄羽扇豆的根瘤菌剂或菌土拌种。黄羽扇豆新种植区,根瘤菌接种可增产40-60%。硬实率较高,需经碾磨处理,破坏种皮后方可播种。春秋播均可。中国南方春播在3月上、中旬,北方在4月中、下旬,秋播在9月中,下旬。采种用则为春播,播种越早,种子产量越高。条播,行距30-40厘米单条播,或行距60-70厘米双条播。播种量为每亩4-5千克。覆土不宜过深,以沙土3-4厘米、粘土2-3厘米为宜。播后及时镇压。如果土壤墒情好,播后10天左右即可出苗。
栽培技术
黄羽扇豆可在荒弃地,风沙地,岗坡地等贫瘠地种植,借以增产饲料和提高土壤肥力。在大田轮作中,适宜种在消耗地力较强的向日葵,
马铃薯、
甜菜等作物之后。种过多年生豆科牧草和豆类作物的地,不宜再种植黄羽扇豆。种过黄羽扇豆之后,适宜种植各种高产谷类作物和禾草。黄羽扇豆的根入土深达1米以上,要早耕,深耕和细耙,保证有良好的整地质量。在贫瘠的风沙地和岗坡地种植,多施有机肥和磷酸钙,可显著提高产量,并对后作更为有利。
黄羽扇豆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封闭前完成2-3次中耕除草作业。中耕除草同则间苗。宽行播种的,中耕除草后要培土于根基,以防倒伏。
主要价值
饲料:黄羽扇豆可作饲料,茎叶和种子都是牲畜的好阔料。据分析,鲜草中含干物质17.4%,其中粗蛋白质3.4%,可消化蛋白质2.6%,可消化总养分11.5%,种子中含干物质88.9%,其中粗蛋白质39.8%,可消化蛋白质35.4%,可消化总养分76.9%,表明黄羽扇豆的茎叶和种子,都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
经济:羽扇豆用作绿肥,每百千克鲜草中约含氮0.54千克,磷0.08吨,钾0.42千克。黄羽扇豆花色美丽,花期较长,蜜腺发达,也供花卉和蜜源植物用。鲜种子含毒羽扇豆碱,但原产地经加工处理后可代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