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坑旧围
是香港以前一个乡村
黄竹坑旧围,古称香港村、香港围,是香港昔日一个乡村(但并非围村),位于今香港岛黄竹坑香港仔隧道出口及黄竹坑医院一带,被传为香港地名来源之一。
历史沿革
该村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当时被称为香港村,因该村附近的石排湾当时为转运莞香的港口而得名。万历年间郭棐所著的《粤大记》中也有香港村的记载,但将该村标示于今日的鸭脷洲上。
清朝初年,朝廷实施海禁令,使香港村一度荒废。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才由一名叫周启文的村民复村,并改称香港围。该村虽然被称作“围”,可是实际上从未设立任何围墙,有别于其他香港围村。此外,由于该村附近有一条从南朗山流入香港仔海峡的溪水清冽甘甜(今黄竹坑明渠),故此有“香江”之称,也成为了香港的雅称。
至1841年香港开埠,香港围已有约二百名村民。据说当年一批英军经过该处附近,并问当地居民所在何地。当地居民回答Hong Kong(香港),所以整个岛屿就被称为香港岛,该处附近则改称香港仔。
1860年,由于村民不断增加,土地不敷应用,于是于香港围以东发展新围,晚清及香港著名人物周寿臣便是在新围长大。到了1936年,英王佐治五世为表扬周寿臣对香港贡献,将香港围附近一山头命名寿臣山,旧围、新围附近一带则得名寿山村。
地区现状
香港重光后,该村的名称逐渐被称为黄竹坑旧围。1970年代末,随着香港仔隧道工程展开,大部份的黄竹坑旧围地方已被政府强逼拆卸。但因小部份村民跟前 (英属) 香港政府,甚至跟清朝时代已有契约,所以该小部份地方则得已留至今天,不过随着旧围人民迁出,旧围的将来得以想像。大部份的原址已成为香港仔隧道收费广场、黄竹坑医院、港大同学会书院及兴建中的圣保罗男女小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5 17: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