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立枯病俗名死苗、霉根,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黄瓜上的病害。发病初期,病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长圆形到椭圆形病斑,明显凹陷。苗期主要病害,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特别是在气温低、土壤湿度大时发病严重危害较大,重者成片死亡,延误农时。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
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适温17-28℃,在12℃以下或30℃以上受限制。菌丝体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淡褐色,最后纠结成菌核。菌丝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离分枝处不远有隔膜。菌核扁圆形、扁卵圆形或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表面与内部均呈褐色,表面粗糙。不产生分生孢子。当湿度高时,接近地面的茎叶病组织表面形成一层薄的菌膜,初为灰白色,逐渐变为灰褐色,上面着生桶形、倒梨形或棍棒形的无色担子,上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端产生一个单细胞、无色、倒卵形的担孢子。除危害黄瓜外,还能危害
番茄、
茄子、
辣椒、
豆类等多种幼苗及大苗。
黄瓜立枯病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其特点是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带有轮纹,前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病斑逐渐凹陷。湿度大时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但不明显,病部没有白色棉絮状霉。病斑逐渐扩大后绕茎一周,甚至木质外露,最后病部收缩干枯,叶片萎蔫不能恢复原状,幼苗不呈猝倒伏状,逐渐干枯死亡。地下根部皮层变褐色或腐烂,但不易折倒,病部具轮纹状或淡褐色网状霉层。
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立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6月及10-12月。年度间早春多寒流、多阴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晚秋多雨、温度偏高的年份发病重;苗床间旧床、排水不良的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用种过密、通风透光差、浇水过多、氮肥施用过多的苗床发病重。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方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漫灌。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每平方米施用50%拌种双粉剂10-20克和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20克兑细土4-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浇透水,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如果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药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
采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等现代育苗方法,可大大减少黄瓜立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加入95%恶霉灵原药50克或54.5%恶霉·福可湿性粉剂10克,也可用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100克混合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克,与营养土充分拌匀后装入营养钵或育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