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炭疽病
植物病害
黄瓜炭疽病是由葫芦科刺盘孢等引起的,发生在黄瓜上的一种病害。黄瓜炭疽病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上生橙黄色点状胶质物,重者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变黄褐色,逐渐细缩,致幼苗折倒。
病原特征
黄瓜炭疽病病原为葫芦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Arx.,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聚生,初期为埋生,红褐色,后突破表皮呈黑褐色,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暗褐色,顶端色淡、略尖,基部膨大,长90-120微米,具2-3个横隔。分生孢子梗无色,圆筒状,单胞,大小为20(-25)微米×2.5(-3.0)微米,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4(-20)微米×5.0(-6.0)微米。分生孢子萌发产生1-2 根芽管,顶端生附着胞,附着胞暗色,近圆形,椭圆形至不整齐形,壁厚。病部的粉红色黏稠物是分生孢子团。病菌致死温度为50℃-51℃,经15分钟。
为害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点,叶片上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水渍状,后为淡灰褐或红褐色,干枯,边缘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上有粉红色黏稠物,干燥时病斑易开裂穿孔。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斑,病部长出小黑点。
果实染病:初呈水渍状、浅绿色、椭圆形病斑,病部稍凹陷,上生有轮纹状黑色或橙红色小点,后期病斑产生粉红色黏稠物,易开裂。
瓜蔓和叶柄发病:病斑产生黄褐色长条形病斑,稍凹陷,高温高湿时病斑上有粉红色黏稠物。
侵染循环
黄瓜炭疽病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病菌还可在温室、大棚木骨架上腐生存活。越冬后便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在田间,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流行规律
黄瓜炭疽病病菌生长适温为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长。湿度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大,易发病。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叶面结有大量水珠,黄瓜吐水或叶面结露,病害易流行。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慢。此外,连作、氮肥过多、大水漫灌、通风不良、植株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
保护地发病时
用45%百菌清烟剂每公顷3.75千克熏一夜,隔8-10天1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6:17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