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龙,男,汉族,1964年5月出生,重庆市渝中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第十三、第十四届全国
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人物经历
1981年至1985年,在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微生物遗传学专业学习,获微生物遗传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重庆医科大学肝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94年至1995年,在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接受免疫学科研训练。
1997年起,担任重庆医科大学肝炎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至1998年,作为霍英东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学习,接受病毒学科研训练。
1998年至1999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攻读微生物与免疫学博士学位,后因工作需要,按照组织安排提前回国。
2003年至2004年,任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同年获得国家杰青(B类)。
2004年9月,任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
2017年8月,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8年4月,任重庆医科大学校长。
2020年9月,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21年2月,任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岗教授。
主要成就
2.1科研成就
2.1.1 科研综述
黄爱龙教授是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和综合防控研究,在乙肝病毒感染及相关肝病的发病机制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1. 提出“HBV cccDNA 表观干预”创新策略:系统揭示乙肝病毒cccDNA稳态与活性调控机制,奠定了“cccDNA表观干预”创新策略的理论基础。构建抗病毒筛选新模型,发现靶向cccDNA的新靶标药物,为慢乙肝治愈开辟新途径。
2.率先从病毒-代谢-肿瘤交互作用角度,揭示乙肝病毒对代谢过程的扰动机制:鉴定两种新型致癌代谢物,发现乙肝病毒诱导代谢重编程促癌新机制,阐明代谢关键酶调控肝癌进展的分子网络,为乙肝相关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提供新范式。
3.最早系统揭示新冠感染者体液免疫应答与演化规律:首次证实新冠感染者在康复期总抗体和中和抗体下降,为认识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动态变化作出基础性贡献,填补新冠疫情早期感染免疫研究空白,影响力位居Nature Medicine期刊全部论文Top 10,成为新冠感染免疫学的奠基性文献,为抗体检测应用于新冠感染早期辅助诊断及密接人群筛查做出了示范。
4.牵头完成3种III类医疗器械的开发与产业化,首创“Vmask”(液体口罩)概念,创建相应技术与产业平台:开发全球首款新冠抗体化学发光检测试剂(获两项NMPA三类证书)和CE认证的7种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研发的新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是国内首批获批上市的同类产品(NMPA三类证书)。首创“Vmask”(液体口罩)概念,研发全球首款鼻喷新冠感染预防制剂并创建相应技术与产业平台,获2022年广州国家实验室立项。
2.1.2 学术论著
截至2023年10月,黄爱龙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23篇,CNS子刊近20篇,他引10000余次,其中Nature Medicine发表4篇,单篇文章引用超过5300次,为近五年Nature Medicine引用最高的学者,中国大陆近五年在生物学领域引用最多的学者,6篇论文入选2021年ESI临床研究高被引论文。
(通讯作者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按影响因子排序)
2.1.3 科研项目
截至2023年12月,黄爱龙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等多个国内外研究项目。
2.1.4科研获奖
截止 2023年10月,黄爱龙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9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2.2人才培养
2.2.1 团队建设
作为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和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创建人,黄爱龙高度重视病毒性传染病防治的系统工程建设和传染病学研究团队建设。截至2023年9月,培养“中国青年女科学家”1人,“三甲”医院院长3人,科主任10人,教授、研究员28人;带领团队获得“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
2.2.2 指导学生
据2023年7月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显示,黄爱龙已指导培养博士后、博士54名,硕士85名,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重庆市优秀博士、硕士论文12人次。
2.3荣誉表彰
2.4出版图书
《乙肝病毒猎捕记》
(美)巴鲁克·S.布隆伯格 著 黄爱龙 译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1月
《乙肝病毒猎捕记》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鲁克·S.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对其求学及科研生涯的回顾——求学与规培、多态性研究、发现病毒和研发疫苗,以叙事和说明相结合的方式,以遗传和基因为切入点,对乙肝病毒的来龙去脉、相关研究的进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性书籍,对一些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科学性;同时,本书利用数据和图片作为支撑,以叙事的方式对其中的案例作了生动的讲述,是不多见的以科普的方式系统介绍乙肝病毒的著作,并借讲述发现病毒和研制疫苗的曲折过程,着墨于阐释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与目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普及和医学人文价值。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黄爱龙“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和综合防控研究,在乙肝病毒复制调控、耐药机理、抗病毒药物筛选及相关肝病的发病机制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肝博士》杂志评)
黄爱龙带领重医科研团队克服疫情封闭期间的重重困难,日以继夜、火线攻关。仅仅40天时间,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就获批上市。相关4款试剂产品已在全球捐赠、销售2000万人份,在全国近1000家重点医疗机构及10余个海外国家应用,为国内外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贡献。(九三学社网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