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
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故道
黄河故道是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故道,从广义上讲,凡是黄河曾经流经的河床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故有河道,皆可称为黄河故道。
河道的变迁
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七次。
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在孟津以上流在山谷间,过孟津后汇合洛水等支流,向东北经今宿胥口,过浚县大伾山,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大陆,然后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公元前602年,黄河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堤壕村附近宿胥口改道,主流由北流改向偏东北流,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第二次重大改道:王莽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第三次重大改道: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分北、东两条河道。
第四次重大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以水代兵,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泗水入淮。1128年决口河道,形成入泗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4/10)。金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北支大为减弱,黄河水大部由泗入淮。
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蒙古军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1234年蒙古军决河于开封,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1. 夺濉入淮;2.夺汴、泗入淮;3.夺涡入淮;4.夺颍入淮。1351年贾鲁治河,挽黄河东南由泗入淮的故道。其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明初黄河基本以此为干流,1492年,黄河在河南黄陵岗决口,堵口后北岸修大堤防御,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由曹县、鱼台入运河。到隆庆、万历时,徐州以上两岸大堤形成,黄河从兰考经商丘、砀山、徐州,下接泗、淮入海。
第六次重大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形成如今的黄河下游河道。
第七次重大改道:1938年6月,国民党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由中牟县沿贾鲁河、颍河、涡河等河道向东南漫延,由十几里扩展到100多里宽,后在正阳关至怀远段进入淮河,黄河水入淮后,又溢出两岸,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
历史概念
从广义上讲,凡是黄河曾经流经的河床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故有河道,皆可称为黄河故道。学术界和民间习惯上所指称的黄河故道,则指位于今黄河河床以南、淮河流域北部、1855年黄河北徙前夕、河南兰考以下至入海口的黄河河道。这段河道系自河南省兰考县北向东南,过民权县、商丘市北,安徽省砀山县北,江苏省丰县南,穿徐州市区、铜山县睢宁县,经宿迁市宿豫区泗阳县南,至淮安市北清口(泗口),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由滨海县东北方向的大淤尖村套子口入黄海,全长728.3公里。
这条黄河故道又被称为废黄河、淤黄河、故黄河。黄河故道大部分干涸少水,被开垦为农田或者果园,河南省东部修建有新三义寨引黄灌溉工程商丘的黄河故道建有国家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徐州、宿迁、淮安等市的市区段则被开发为公园、风光带。淮安市杨庄以下至中山河尾,是淮河洪泽湖的泄水道之一,常年有水流,为淮安市淮阴区、涟水县、盐城市响水县、滨海县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黄河故道堤防高出两岸地面4~8米不等,有的地方甚至高出10~13米,成为一道分水岭,把原先完整的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沂沭泗两个水系。
淮河本来是一条河槽宽深、出路通畅、独流入海的河流。古沂河流入古泗河,古泗河至淮安清泗口汇入淮河,过山阳湾,至涟水云梯关(今响水县黄圩乡)入海,海潮可以一直上涨到盱眙县以上。黄河历史上曾经多次夺淮入海。1128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扒开黄河大堤抵御金兵,使黄河改道一支由古泗水汇淮河,在苏北盐城市境内入海,一支由古济水分流,由山东境内入海,拉开了黄河夺淮的序幕。1194年黄河主流夺淮,此后661年间,黄河不仅干扰了淮河的秩序,也影响了大运河,影响了漕粮运输。元代重新贯通大运河,淮安清泗口以上直至徐州附近,就是利用已经夺泗夺淮的黄河河道行运的。明永乐间建都北京以后,大运河重加浚治,淮、徐之间依旧利用黄河漕运,称为“河漕”。此后,为了避开黄河对漕运的不利影响,逐步开辟避开黄河的行运工程。《明史·河渠志》载:“上自茶城与会通河会,下至清口与淮河会。……而河流迁徙不常,上流苦溃,下流苦淤。运道自南而北,出清口,经桃、宿,溯二洪,入镇口,陟险五百馀里。自二洪以上,河与漕不相涉也。至泇河开而二洪避,董沟辟而直河淤,运道之资河者,二百六十里而止,董沟以上,河又无病于漕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开凿淮安清口至宿迁以上的中运河,“河漕”宣告终结。然而,此段黄河依旧是往来舟船难以逾越的天险。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北岸兰阳(属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入渤海,形成如今的黄河下游河道。兰考以下向东南迤逦而行的728公里黄河河道废弃,遂有“废黄河”之名。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31 02:00
目录
概述
河道的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