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明(1908年-1995年09月27日),江西省兴国县人,开国少将,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乡苏维埃主席、文书、干事、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科长、团政治委员兼主任、县委书记兼支队政治委员、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副政治委员、兵团干部部部长、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部长、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工程兵副政治委员、通信兵部政治委员等职。他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大同、张家口、石家庄、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生平
黄文明(1908-1995),
江西省
兴国县埠头乡羊岭下村人。1927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转入
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十七团团部技术书记,第五师政治部干事、团政治处技术书记、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团政治委员,中共完县县委书记兼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三纵队九旅政治委员,八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十九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兵团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志愿军第六十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
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工程兵副政治委员,通信兵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主要事迹
1937年,黄文明在抗大第二期毕业后,在林彪、聂荣臻所部一一五师独立团工作,参加了震惊世界的平型关战役。1939年初任三分区二团政委。
1939年11月,侵华日军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冬季大扫荡”。日寇挑选了精锐的第二混成旅,由敌酋阿部规秀中将亲自指挥,率部二万余人,气势汹汹地向我晋察冀边区进犯。当时,日军旅团一般都是少将军衔,
阿部规秀以能运用“新战术”的“俊才”,荣获中将军衔,受命旅团长之职,号称“名将之花”。11月2日,阿部所属冇村宪吉大佐率部近千人进犯白石口,准备向银坊镇进发。当日下午4时许,黄文明和团长唐子安接分区司令员陈漫远的电话指示:二团必须在3日拂晓前赶到南道神,在杨成武的统一指挥下,围残敌人。是夜,黄文明率部冒着雨雪,行军80多里坎坷山路,按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时密集的枪声响成一片,兄弟部队与日军交火了,情况非常紧急。黄文明和团长飞步登上附近的一个小山头,一边查看敌情,一边打开地图观察地形,只见:白石口到银坊镇是一段狭谷,两边是起伏的山峦和断崖绝壁,雁宿崖村是谷地中的一个小村庄,夺取狭谷两边山上的制高点,就可以像把老虎钳一样,紧紧把这个山庄钳住。这种地势,谁控制了制高点,谁就有主动权。
黄文明和团长果断下令:尖兵从正面牵制敌人,二营要不惜代价抢占615高地,阻止敌人。正当二营奋力攀登时,敌人也极力夺取这个山头。当二营五连刚刚踏上山顶时,敌人已到了眼前,连长迅速命令机枪手先向敌人开火,各排占据有利地形展开射击,把敌人压了下去。敌人不甘心失败,连续发起了几次冲锋,都被打了下去。经过7个多小时犬牙交错的反复争夺,敌人无奈放弃战斗,丢下满山尸体,狼狈地向雁宿崖村逃窜。
下午3点,5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黄文明率领二团同其他团从四面八方向敌人的最后巢穴――雁宿崖村内冲去,将冇村宪吉大佐大队全部歼灭。阿部规秀听到冇村全军覆没的消息,恼羞成怒,亲自率领1000人,出动卡车180余辆,取道涞源,沿着冇村的老路,直扑雁宿崖。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立即发出命令,消灭这股敌人。中国军队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把阿部引入重围。11月5日下午3时,黄文明率部与兄弟部队,从南西北三方合夹过来,100多挺机枪突然同时开火,打得日寇鬼哭狼嚎,人仰马翻。
黄昏时,鬼子想趁夜幕掩护,从黄文明部二团阵地打开缺口,逃回涞源。黄文明和团长早料到这一手,当敌人接近阵地时,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敌人猝不及防,缩了回去。为了更多地杀伤敌人,黄文明和团长趁势组织了几次反冲击,给敌人以严重杀伤。在各团的反击下,包围圈越来越小,敌人最后龟缩在一条山沟里。这时几十门迫击炮“发言”了,炸得敌人血流成河,所剩无几,阿部规秀命丧命黄土岭。
打死日军中将,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阿部之死,引起了日军很大的震动,华北敌酋多田俊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