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心夜合
木兰科含笑属植物
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 (H. Lév.) Finet & Gagnep. ex H. Lév.)是木兰科含笑属的乔木。株高达20米;小枝无毛,芽密被灰黄或红褐色直立长毛;叶为倒披针形或窄倒卵状楠圆形,先端骤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花芳香呈淡黄色,花梗密被黄褐色绒毛,外轮倒卵状或圆形,内轮倒披针形;聚合果扭曲,腹缝背缝开裂,皮孔白色,顶端具短喙;花期2-3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木兰科含笑属乔木,株高可达20米,树皮灰色,平滑;嫩枝榄青色,小枝无毛,老枝褐色,疏生皮孔;芽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密被灰黄色或红褐色直立长毛。叶革质,倒披针形或狭倒卵状椭圆形,长12-18厘米,宽3-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尾状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两面无毛,上面中脉凹下,侧脉每边11-17条,近平行,叶柄长1.5-2厘米,无托叶痕。
花梗粗短,长约7毫米,密被黄褐色绒毛;花淡黄色、芳香,花被片6-8片,外轮倒卵状长圆形,长4-4.5厘米,宽2-2.4厘米,内轮倒披针形,长约4厘米,宽1.1-1.3厘米;雄蕊长1.3-1.8厘米,药室长约10-12毫米,稍分离,侧向开裂,药隔伸出长约0.5毫米的尖头,花丝紫色;雌蕊群长约3厘米,淡绿色,心皮椭圆状卵圆形,长约1厘米,花柱约与心皮等长,胚珠8-12枚。聚合果长9-15厘米,扭曲;蓇葖倒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2厘米,成熟后腹背两缝线同时开裂,具白色皮孔,顶端具短喙。花期2-3月;果期8-9月。
产地生境
黄心夜合分布于中国河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中部和南部、贵州、云南东北部。多生长在海拔500米-2000米处的阔叶林中。
生长习性
黄心夜合喜温暖阴湿的环境,较耐寒。适宜在酸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生长。喜肥,怕涝,病虫害较少。
繁殖方法
黄心夜合繁殖方法一般多采用播种繁殖,也可嫁接或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定植: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待幼苗长成“2叶1心”即子叶已长成,幼叶未发时,将芽苗移植到已做好的畦土上定植,株行距以20厘米×25厘米为宜。这种密度可保证苗木产量高、质量好。
施肥:在幼苗生长期间,每月施尿素或复合肥1-2次。初期施用量少,用100-150克尿素对水50千克浇施或直接用每667平方米2-4千克的复合肥(氮15%,磷15%,钾15%)撒施。随着苗木生长逐渐加大施肥量。至8月底停止使用氮肥,可施磷钾肥,以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苗木的抗性。如管理得当,1年生苗高可达70厘米,地径0.7厘米,最高苗可达1.2米以上。
浇水遮阳:浇水是苗期管理的重要措施,苗木生长期间,气温较,要特别注意干旱的危害。在幼苗时期,最好1天浇水2次(即早晨太阳出来之前1次,傍晚太阳落后1次)。在7月初“梅雨“季节后,由于日照强烈,气温较高,为防止苗木日灼,要搭小弓棚,并用遮阳网遮阳,保持50%-60%的透光度,在9月底最迟10月初即可拆除遮阳棚。
病虫防治
黄心夜合苗期病虫害较少,主要防治小地老虎。在苗木进入木质化期间,苗木的根部易受立枯病的危害,特别是6-8月中旬,气温较高,地温也高,若土壤湿度太大,更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防治时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可用敌杀死1500-2000倍液进行苗床喷雾,每隔7-10天喷施1次。立枯病可用波尔多液0.5%-1%或福尔马林0.3%溶液喷雾防治,一般每隔10-15天喷1次;也可用50%可湿性托布津0.12%-0.25%溶液,或50%退菌特0.2%溶液,或25%多菌灵0.1%-0.125%溶液防治。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黄心夜合全年常绿,树干通直、圆正,树形呈尖塔状,其幼枝、芽和幼叶嫩黄色,树姿秀丽,花大而芳香,非常漂亮,是珍贵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一种极有特色的观赏园林树种。可适宜作行道树、庭荫树,或营造风景林。
经济价值
黄心夜合花淡黄色、芳香,花、叶还可提芳香油,其木材纹细通直,结构细致,刨面光滑,易加工,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保护级别
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参考资料
黄心夜合.植物智.
黄心夜合.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5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