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
黄帝的陵寝
黄帝陵,即黄帝的陵寝。关于黄帝陵的位置,除了陕西黄陵之处,学术界还存在河南灵宝、甘肃庆阳、北京平谷、山西临汾等不同说法。
名词解释
黄帝陵,即黄帝的陵寝
主要论点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革,关于黄帝陵的位置,学术界存在不同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
黄陵县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镇,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为据。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索隐》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的最早记载的记载。汉代班固的《汉书》、唐代王瓘的《广黄帝本纪》、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较多历史文献也都有相同的记载。黄帝逝世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封禅书》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可见,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此外,黄帝陵周围有密集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有48处,多数属于仰韶文化遗址,即相当于黄帝时代的考古文化遗址,这为《史记》关于黄帝“葬桥山”提供了的考古学背景,也是黄帝陵在陕西黄陵桥山的考古学的支撑。
2、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荆山黄帝陵
荆山黄帝陵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的黄帝铸鼎原上。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上天,乃抱其弓与胡胯号。”《资治通鉴》载:“荆山,在城南三十五里,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尚书》载:“荆,河唯豫州。荆,灵宝荆山。”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明《鼎原黄帝庙奎阁记》:“阌乡县治之东南,冈峦一带,若起若伏,逶迤而来者,黄帝铸鼎原也。”清《重建铸鼎原奎楼记》:“县治东南,秀出一峰,为黄帝铸鼎原。”光绪二十年《阌乡县志》:“黄帝陵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原。汉武帝建宫。唐刺史王颜为铭,县令王亿立碑。后庙倾圮,碑记荒殁。……乾隆十一年知县梁溥复捐修。”又娄底里轩辕庙明《尚朴碑》载:“唐时工地穿地得玉有悬珮孔,则志载黄帝陵者,其不虚欤。”
铸鼎原现存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石碑一通,唐代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书。碑首部分残缺,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辨,文曰:“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记铸鼎之神。铭曰:道口神帝,帝在子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元德为邻。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兴兹原,名常鼎新。……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迄今中国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是中国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在铸鼎原附近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50余处以庙底沟类型为主的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这里出土的距今5500年仰韶文化时期人工开采的铜矿石,第一次印证了“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史实;2001年发掘出的全国最大房基遗址,与《白虎通》所载“黄帝修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相吻合。
除首山、荆山外,在遗址群上及周边地区,还有许多山名、地名和村名,与黄帝时期的文化传说和记载有关。
3、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黄帝冢
黄帝冢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五顷塬乡五顷塬村与二顷塬村之间,子午岭西麓桥山,距正宁县城24公里。
史记索隐》引《前汉书》记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曰:“上郡,秦置。县二十三;……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南北朝时期编纂的《魏书·地理志》记载:“阳周有桥山、黄帝冢。”唐代李泰编纂的《括地志》载:“宁州罗川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汉阳周县。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唐代历史学家杜佑编纂的《通典》记载:“宁州罗川县:汉阳周县,今县城是。后魏为显州,隋改为罗川,天宝初改为真宁。有桥山黄帝葬处。”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子午山,亦曰桥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宋代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桥山,一名子午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黄帝冢,在桥山上。”清乾隆年间的《正宁县志》载:“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
现存于正宁县文化馆、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碑文说:“兹县据罗水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高于后。”
正宁县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广泛,达40余处,多处遗址就分布在黄帝冢附近。其中,宫家川东坪遗址1976年冬出土人面纹葫芦瓶和绘黑彩鱼纹图案的彩陶盆,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典型遗存。有专家考证,黄帝就是生活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代。
明代以来,正宁人景清、庆阳人李梦阳以及强晟等人,都有与“桥山”或“黄帝冢”有关的诗作传世,如景清《题正宁县境》诗中就有“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强晟的《桥山》诗中更有“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及“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等诗句。说明北宋以前正宁一带是有过诸如冢、庙、祠或“穹碑”存在的。(图片参考资料:)
4、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黄帝陵
平谷黄帝陵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山东庄村西庙山上。这里北依渔子山群峰,南对盘山,西邻西汉平谷古城,山上有大冢,世传为轩辕黄帝陵,俗称轩辕台。
成书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记载:“渔子山,在平谷县东北一十里,上有大冢,云轩辕黄帝陵也。唐陈子昂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疑即为此山,下有轩辕庙见存。”明《长安客话》记载:“黄帝陵: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旧有轩辕庙云。”清《天府广记·陵园》中述:“北京东北平谷区境内渔子山有大冢,俗称‘轩辕台’,祖传为黄帝陵,旧有庙,今圮。黄帝都冀,故其陵在冀境内。旧云在桥山,又曰在宁州,非也。”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张朝琮修的《蓟州志》记载:“峨嵋山南十五里至渔子山,其山在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窿然,形似大冢,相传为黄帝陵,山下有轩辕庙。汉武帝元封二年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即此处。”1934年编修的《平谷县志·地理志·名胜》记载:“县治东北山东庄之西有山,冈阜窿然,形如大冢,相传为轩辕坟,然无实录可稽,真赝莫辨。上有轩辕庙,亦不知建自何代。庙内碑文引唐陈子昂轩辕台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以证其处。又《礼记·乐记》记载:‘封黄帝之后于蓟’。为此,则传非无因耳。”
此外,《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帝京景物略》等古籍,都有黄帝陵在平谷区渔子山的记载。
5、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黄帝陵
涿鹿桥山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温泉屯乡温泉屯村南,小矾山乡好地洼和赵庄村北。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魏土地记》载:“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水经注》载:灅水经过下洛城南之后,“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涿鹿县志》载:“桥山位于今涿鹿城东南20公里处,以山顶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海拔918米,现存有黄帝庙遗址。”
在涿鹿的“桥山”曾建有黄帝庙,与历山、釜山的唐尧庙、虞舜庙建筑规模、形式相同,庙基用的是4个石斧,庙基周围有厚约1毫米、带暗条纹的精美黑陶陶片,庙基见有汉代、北魏、辽代、明代砖瓦。桥山下的温泉上建有华丽的祭堂,在今温泉屯村西建有一座宜乡城,《水经注·水篇》载城中筑有“温泉行宫”,专供历代帝王到桥山祭祀黄帝庙时居住。《魏书》、《北史》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三年(公元400年)五月,“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尧、帝舜庙。”同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也为此而到涿鹿。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六月,拓跋嗣“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泰常七年(公元422年)九月,拓跋嗣再次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八月,拓跋嗣长子拓跋焘即位后,又同样到涿鹿登桥山祭祀黄帝庙。
在涿鹿,有关黄帝的史迹大致分布在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较集中范围约8平方公里,即黄帝城附近一带。主要有黄帝城、黄帝泉、黄帝祠、轩辕湖、温泉行宫、定车台、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城、蚩尤坟、釜山、桥山等23处炎黄蚩先祖文化相关遗址遗迹,并有大量出土文物。
长期以来,涿鹿一带大量流传着有关黄帝、蚩尤、炎帝等先民的故事,仅涿鹿县组织编写的《轩辕黄帝的传说》一书,即选入故事69个,内容涉及从战争到和平、从生活生产到创造发明各个方面,成为研究黄帝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和依据。
6、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桥山黄帝陵
曲沃桥山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城东北25公里处。登临桥山,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山丘,与桥山似连非连,独立成山。据传,那就是人文始祖黄帝的陵丘。
清《曲沃县志》载:“入山皆异草,深谷生幽香。山中有洞,窈然无际,昔有樵夫好奇入探,闻水声,惧而返,山覆洞上如桥,故名桥山,俗称省作乔。”
桥山顶峰有黄帝庙,建于五代之后周显德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庙毁于明末战乱,今仅余基址残存。《曲沃县志》载:“桥山黄帝庙在桥山主峰,后周显德中建,今庙毁,石柱铁瓦犹存,遇旱祷者,有片云止檐际,辄雨。”
《穆天子传》记载,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来此拜山拜祖,令人载石载土,加高、加宽、加固了黄帝的陵墓。据测,这个传说中的黄帝陵丘,上面是土,下面为石,既符合古代帝王陵寝的规制,也符合《穆天子传》中的记载。
《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曲沃当地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前,曲沃县境内(包括今侯马市)近200个行政村,村村有庙,乡乡有庙,仅县城就有3座黄帝大庙,每座庙占地都在200亩以上,虽经战乱破坏,但仍有50余处遗址遗迹,而在曲沃周边的邻县却没有一座黄帝庙。
从文物遗存看,桥山上有唐宋年间碑文记载的黄帝上庙建筑遗存,山下亦有考古见证的下庙遗址;在下庙遗址之东、上庙遗址东南处,确有规模浩大、气势轩昂类似墓葬的封土存在;上庙遗址还发现一小块无年代记载的残碑,上刻“炎帝侵诸侯”和“尧舜做贡时”碑文,可能是关于昔日尧舜也曾在此祭祀黄帝的相关记载。此外,桥山北麓有著名的陶寺遗址,南麓则有曲村天马遗址、方城遗址、东许遗址等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址。县志艺文志亦记录有曲沃文人历代赞颂黄帝的诗文。(图片参考资料:)
7、陕西省延安市高柏山黄帝陵
高柏山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石家湾乡高柏山。高柏山是大理河与淮宁河的分水岭,其山南北长而东西窄,南起石嘴村,北至曹家坬村,纵贯十余里。
《汉书》载:“汉武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还祀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汉书·地理志》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末裴(集解)》载:“(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水经注·卷三》载:“奢延水(今无定河)……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南桥山。秦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箭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走马水,即今无定河支流淮宁河,源头即在今子长县石家湾乡高柏山,横穿今子长县涧峪岔、南沟岔乡,东流注入无定河。
《汉书·地理志》关于上郡阳周县一条明确记述说:“桥山在南,有黄帝冢。”阳周到底在哪里?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秦汉的阳周县,是一个相对笼统的位置,大约是由甘肃东部到陕西东部,横跨陕西北部,其中心区域,是今天陕北的子长县县境。但只有在今石家湾乡曹家坬一带有一座阳周古城遗址,而《汉书》中记载的黄帝冢,已经找不到确切位置了。然唐代著名史学家、撰史学名著《史记索隐》的司马贞,力主黄帝陵在汉阳周县的观点。
8、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黄帝陵
枣庄黄帝陵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黄邱山套中。黄邱山套由东、西、南、北四大山系组成,分别称为“东山九岭”、“西山九峻”、“南山十户”和“北山八绝”。四大山系共有大小山头36座,其中主峰黄龙山高260米,又叫龙门山,是黄帝采铜处(古称黄炉山)。黄帝陵黄丘在小蝎子山(古称黄丘山)下。今小蝎子山西不远有黄邱古村,为北宋所置黄丘守陵户繁衍形成。
黄帝陵被当地人称为土山,山上有古墓群。据古籍记载,此山在北宋时即被政府认定为黄丘黄帝陵。当时在陵前竖碑,并禁樵采,置守陵户,明嘉靖年间始毁。
南宋罗泌撰《路史》曰:“黄帝都彭城,寿丘在此山北。”明天顺五年李贤、彭时等纂修的《大明一统志》曰:“黄帝陵在此(黄丘山)北。”明万历二十四年颁行的《兖州府志·山水志》载:“(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路史》‘黄帝都彭城’,此地隶徐疑是。”光绪三十年本周凤鸣主修的《峰县志·山川志》云:“(峄县)又南六十三里曰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山广袤十余里,层峦重巘,迢迢南去,不见其尾,世所谓‘十八黄邱’也。其阴平冈,有冢数十,相传为黄帝陵。”光绪本《峄县志·古迹考》复云:“(黄丘)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天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
在黄丘附近,自古就有一些姬氏村落,不排除是当年守陵族人的后代聚集形成的。黄丘村形成于北宋,有学者认为很可能就是《峄县志》中所云宋元时期安置的守陵户村落,至洪武年间,侯姓从山西曲沃迁此落户,“二姓相处不睦,后姬姓迁走”,造成了黄帝陵“嘉靖年间始毁”。
黄帝陵在黄邱山套。除寿丘和黄丘外,黄邱山套附近古还有黄炉山、荆山、龙泉、祖水、傅阳邑等地名,显示出与黄帝的关联性。
此外,《峄城区志》、《微山湖志》也记载黄邱山套有黄帝陵的传说,但皆一语带过。
9、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轩辕坟
轩辕坟即黄帝坟,其坟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城东北2.5公里的庄村东南、赵沟村东。
《朝歌乡志》载:“相传黄帝死后即葬于沬。其坟在今县城北七里堡村东南隅。”“殷纣时,相传其坟为群妖所据,姜子牙火烧,其墓乃绝。”“至明代,其坟遗址尚存一石门,盖当日之墓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淇县与地图说》一书中记载:“石村门,城北少东五里,户口并古烟封,西临驿馆路,南有石门,村因此名。”
据赵沟村几位老人回忆:轩辕坟墓门,系两石柱嵌一石匾构成。其石柱横断面约0.5米见方,两柱相距约2米左右,柱高约2.5米,石匾横额上镌有“轩辕坟”三个篆字,石匾横额两端石柱外,各雕有一小猴,墓门两石柱埋入土中很深。墓门东北部有一片约800余米长的土丘,为轩辕墓,其上被荆棘灌木野草覆盖。这也印证了志书中的说法。
参考资料
黄帝真冢在正宁.正宁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4 19:55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主要论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