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天都峰图
清代弘仁创作纸本水墨画
《黄山天都峰图》是清代画家弘仁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画作内容
此画面描绘峭壁陡的山石。黄山属于花岗岩质,多石少土,山如石块堆砌而成、在峭壁陡崖上,在几块岩石之间,因风化而成一些碎石和裂缝,从中长出一些松木杂树,特别突出,其松树古本,盘曲飞舞,娇健奇峻。山崖下一条溪润自左而右急奔流。水声与松风相和,形成一种幽静的景观。
创作背景
名川大山历来是中国绘画传统素材,此图就是以“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主峰天都峰为内容的画作。天都峰海拔1810米,位于黄山东南部,传说这是古时候群仙的都会,故取名“天都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是弘仁创作的丰收年,这一年,51岁的他画就了多幅作品,多是长卷巨轴,《黄山天都峰图》就是其中一幅。
艺术鉴赏
空间效果
《黄山天都峰图》具有较强的张力和体量感,表现出体积感与空间感,又具有现代建筑结构的美感,以线构成体面关系,加强了画面空间的体积感,突出了大与小、多与少、阴与阳、宽与窄、横与竖、前与后等的对比,产生多维变幻的空间关系,画面具有很强的平面构成感。利用中国山水画中空间的遮挡关系,推移出前后空间的关系和透视关系的走向,引导观者视线中心的位移,进入下一个视觉中心,形成可居、可游的山水画欣赏的趣味与意境。
构图
该图从画面下方的涧溪潺潺,到悬崖边的虬曲古松,形如盘龙出水,整个近景约占画幅面积的三分之一,形成符合视觉面积对比的构成美感。中景和远景峰峦叠嶂,龙脉迂回,直指霄汉的主峰,其面积比例约占构图的三分之二。画面的空间比例分割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画面景致峰峦起伏,高低错落有致,奇松点缀其中,星星点点;水流顺山体直泻而下,幽静的山路隐现出山体透视空间的走势和幽深的意境,其构图形式简洁又不失苍劲之气,折射出弘仁独特的风骨与气质。
技法
全图山的造型简练而凝重,场面宏大,气势磅,用笔苍浑老辣,且谨严精细,持重沉着,一丝不苟。画面朴素、简洁,几乎没有擦和墨的变化,山石仅施以少许墨色但不留染迹,空寂清淡,进一步烘托出清静秀逸的幽静意境。
名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画面是朴素、简洁,几乎没有皴擦和墨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具有瘦削、纯静、精细、幽深、峻远的美,而又能于瘦削处见腴润,于精细处见苍劲,于简洁处见伟厚,于纯静处见刚正。层峦耸秀,淡远萧疏,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
历史传承
此画原为现代画家刘海粟所藏,现藏南京博物院。
作者简介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一名舫,字鸥盟。僧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别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自幼孤贫,奉母至孝,眀亡后绝意科举,怀亡国之痛,于武夷山落发出家,终生不仕,且一生不婚。后由闽复返歙,居西干五明寺,以毕生精力探幽索奇、作诗、绘画,曾数游黄山,康熙二年腊月病逝,葬于披云峰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0 08:19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