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荡怀古
清代黄燮清诗作
《黄天荡怀古》是清代诗人黄燮清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歌颂宋代名将韩世忠在黄天荡大败金兵的史实,反衬和批评了清朝统治集团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的妥协投降和昏庸误国。此诗中一种强烈的民族感、爱国情,尽在不言之中流露出来,形成了全诗悲壮凝重、含蓄、深沉的格调。
作品原文
黄天荡怀古1
八千劲旅走熊罴2,曾断金人十万师3。
骢马宣威临阵日4,羯胡丧胆渡江时5。
风鸣环佩军中鼓6,谷暗云霞战士旗7。
从古庸臣好和议8,寒潮呜咽使人悲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黄天荡:长江在南京东北的一段,靠近镇江。
2.劲(jìng)旅:精锐部队。走:驰骋。熊罴(pí):形容军队勇猛。罴,熊的一种。
3.断:这里指拦截、阻击。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在掳掠杭州、绍兴等地后,准备渡江北返,在黄天荡被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拦截,被围四十八日,大败而逃。(但历史上的黄天荡之战是金军获得最后胜利,且《金史》记载金军的兵力是四千)
4.骢(cōng)马:青白色的马,这里指骑着骢马的将军,即指韩世忠。 宣威:即扬威,指发扬军威、国威。 临阵: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5.羯(jié)胡:这里指金兵。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胡,古代泛指住在东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丧胆:形容恐惧到了极点。黄天荡战役是南宋军队在东南地区第一次战胜金兵,它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批判了南宋朝廷中的失败情绪。接着,岳飞又在江南再败金兵,并乘机收复南京。
6.风鸣:风吹响。环佩:古代妇女佩戴的玉器。这里用来指代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黄天荡战役中她曾在金山观察军情、击鼓督战。
7.谷:山谷。
8.庸臣:低能的大臣。兼指宋朝的秦桧和当时的李鸿章一伙人。和议:本意是主张和谈,这里指妥协苟安。
9.鸣咽:低声哭泣。这里形容潮水声音凄切。
白话译文
八千精兵越战越强,拦截金人十万豺狼。
韩世忠跃马扬威临战场,金兀术失魂丧胆难渡江。
梁红玉风吹环佩擂战鼓,将士们高举战旗舞刀枪。
自古来误国庸臣好议和,大江中寒潮鸣咽令人悲伤。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道光二十年(1850年)。道光八年(1842年),英国侵略者兵舰进逼长江、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八年之后,诗人渡江经此,面对横流天堑,追古抚今,感慨无限,遂写下了这首诗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通过对历史上韩世忠、梁红玉在黄天荡,以八千兵马大破金人十万之师的生动描写,歌颂了他们不畏强敌的精神,是一首借怀古而讽今的爱国诗章。
首联“八千”两句是总写韩世忠、梁红玉黄天荡破敌。对宋军通过用“劲旅”“熊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兴致激昂的心情,写出了宋军的气势;而一个“走”字则逼真地再现了宋军的神态。“曾” 是过去,“断”是拦截的意思,均用得极简练。此联以八千和十万对比,数字词用得好,极富说明力量。
颔联“骋马”两句是具体写韩世忠在这次大战中的表现,是该诗的重点所在之一。作者这里既没有对韩世忠如何运筹帷幄进行描写,也没有直接勾勒他的形像,而是通过对他坐骑神骏的刻画,侧面、间接地再现了主人公英勇的形像:马尚如此,人定不凡。这两句可以理解为因果句,也可以理解为流水对,声调悭锵,对仗工稳,富有气韵。
颈联“凤鸣”两句是写梁红玉和战土们在这次大战中的表现。梁红玉不停地擂鼓,她衣服上的佩饰之声与军鼓混合。战士们在谷中打着军旗埋伏,红旗与浓郁的云霞辉映。这两句极为生动逼真,不啻是一幅壮丽的战斗图画。这之中有个体有群体,有人物有动作,有颜色有声音,而又绝不呆板,洋溢神韵,也是该诗的重点之笔。
尾联“从古”两句”笔势一转,是写黄天荡破敌胜利后秦桧之流的议和与眼前可悲的江水。黄天葛大胜本是宋兵乘胜追击的好时机,然而可恶的投降派,为个人的荣辱考虑,却断送了它,和敌人订下了可耻的议和之盟。此联的“从”字时间跨度很大,不仅写到了宋时的议和派,而且还和鸦片战争中的主和派联系了起来,跃出了怀古的范畴,逗出了作家本意的所在。 “好”字读“号”音,表现了作者对之的憎恶之情。 ”寒潮鸣咽”是黄天荡眼前的实景。时令在冬天,眼前的江水发出一片呜咽之声。全诗就在这一片低沉的江潮声中结束,含蓄浑沉而富有力量。
《黄天荡怀古》是一首近代七律诗。作者笔力雄键、风格壮丽,把古今、虚实、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辅以颜色、声音、神态等,极写抗金将土的神态,是一首思想与艺术双绝之作。
名家点评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崇德:此诗追叙宋将韩世忠黄天荡破金之战如在眼前,而对时事的感伤,对和议误国的指斥,则寓怨刺于吊古,可谓犹存汉唐温柔敦厚之诗风。(《金陵诗文鉴赏》)
作者简介
黄燮清(1805—1864年),原名宪清,字韵珊,自号吟香诗舫主人。 海盐(今属浙江)人。道光十五年(1845年)举人。著有《倚晴楼诗集》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11:3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