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
“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2004年,他先后担任过原草王坝村大队长、村主任、村支书等职务。
人物经历
1958年至1966年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民主村村委会主任,并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至2004年担任民主村党支部书记、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黄大发自告奋勇当起水利“学徒冶,到乡水利站义务打工,积累水利工程经验。)
2004年,退休,离任村党支部书记。
2017年,黄老支书被聘请为播州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义务讲师,积极主动的为干部职工和群众宣讲,将党的声音及时的宣传到群众中。
2017年至今,任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党支部书记。
担任职务
2022年4月1日,黄大发被选为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2023年11月,黄大发被选为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事迹
人物家庭情况
黄大发出生在旧社会,自幼父母双亡,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四处流浪,吃百家饭,住滚草窝和包谷壳,靠给地主放牛过活,靠远亲近邻的救济长大,是父老乡亲养育了他。
1994年修渠正到要紧处,黄大发一头埋进深山。女儿黄彬彩突然病倒了,游医检查后说是肾炎。“她全身都肿了起来,躺在床上高烧不退,嘴里一直喊痛。”最终二女儿离开了人世,那天日头还没到中天,就听见有人在山脚远远地喊。声音传上来,黄大发两眼一黑,差点从悬崖上栽下去。
令人悲痛的是,仅仅几个月后,黄大发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病来得急,等全家人从工地上赶回家,孩子已没了气。36年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可家里的两位亲人却离开了人间。
愚公移山精神
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为此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
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
1992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有次炸山出现哑炮,黄大发准备前去查看,有人突然大喊“要炸了”。情急之下,他用随身的背篼罩住自己,碎石块刹时满天飞。万幸的是,碎石只击破了背篼,擦破了他的手臂。
1993年,工程进行到异常险峻的擦耳岩,垂直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几名党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村里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们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1995年,一条跨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过三道绝壁(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穿三道险崖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其中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此举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助力家乡发展
水渠通了后,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将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每年收稻谷80万斤。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草王坝村民不仅可以顿顿吃上大米饭,而且还向外出售大米了。
坡改梯后,黄大发每天又带领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齐心协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铺通。1996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100元,村民凑钱1万元。一圈上百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
1997年,黄大发争取乡政府支持4万元,多次协调土地,将学校由偏远的高家坳搬迁至人口相对集中的艾子田上寨,建成砖木结构的校舍3栋。
黄大发的儿子黄彬权当时也是学校的代课教师,因为收入微薄,黄彬权便到周边去打工,“打工一天能挣60元,做代课老师一个月才有90元5角。”知道消息后,黄大发给儿子做工作,最终将其叫了回来,继续代课。
当时,村小只有一间厕所,黄大发就自己掏钱买来水泥、石灰,带领两个女儿又修了一间厕所。
2018年,黄大发得知仁遵高速公路正在加紧设计规划的消息后,在省人代会上提出了“仁遵高速在团结村开设高速公路匝道”的意见,希望在团结村开设高速公路匝道进而带动团结村的发展,让当地群众富起来;该项目自开工起,80多岁的黄大发就常常到工地上,左看看、右瞅瞅,打听施工进度,时不时带着村民们到工地上慰问。
感动中国人物
2018年3月1日,黄大发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的颁奖辞:“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所获荣誉
黄大发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6年9月,被评选为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
2016年,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2017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了“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了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
2017年5月13日,贵州省委授予黄大发“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7年7月24日,被评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二十次全体会议审定,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40名获奖者如期产生,黄大发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2017年9月,黄大发被评选为“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
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
2018年3月1日,黄大发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2019年5月,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特开展“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评选活动,9月黄大发因其突出事迹,被选为“最美奋斗者”。
2020年11月24日,被表彰为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2021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黄大发同志被授予“七一勋章”。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草王坝村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黄大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上村干部后,他撂下“狠话”,“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为此黄大发下定了决心。
在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员政治生活馆里,黄大发正给前来参观的党员讲述大发渠修建的经过,分享修渠时的所感所悟。他这样说道:“当时修渠有难度、有风险、有困难,但是我们不怕,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记者:从开始修水渠到贯通用了36年,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黄大发: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必须带好头,带头为人民办事,带头苦干实干。
记者:现在的团结村跟以前比变化有多大?
黄大发:家乡的面貌已经大变样了,我们跟城市没什么区别。村里发展起了旅游业,节假日人多的时候每天有六七百人来旅游。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大米、菜籽油和蜂蜜最近卖得很好,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了。
记者:你想对现在的年轻党员、青年一代说什么?
黄大发:年轻党员要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办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要排除困难好好工作,我们只要有决心,没有什么干不成。
家庭情况
舅公:杨春发。
妻子:徐开美。
二儿子:黄彬权,曾是当地一名代课教师,因为收入微薄,便到周边去打工,“打工一天能挣60元,做代课老师一个月才有90元5角。”知道消息后,黄大发给儿子做工作,最终将其叫了回来,继续代课。
二女儿:黄彬彩(?-1994年)。修渠期间正到要紧处,黄大发一头埋进深山,而女儿黄彬彩突然病倒,游医检查后说是肾炎。最终于1994年离开人世的,时年22岁。
人物评价
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新华社 评)
黄大发同志是全省农村党组织书记的优秀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年份英雄冶,也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冶。他几十年如一日,把人民作为最温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率领群众凿水渠、开山路,一辈子、一条渠,克服艰难困苦,创造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他的事迹传遍了山里山外,感染了无数心灵。(贵州省委 评)
从1958年至今,黄大发用敢为人先的担当,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践行,用大爱无疆的情怀,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奉献担当。无论是在村干部任上,还是离任后,黄大发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千方百计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如今,尽管年事已高,黄大发依然坚守初心使命,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为村里的发展发挥余热,悬崖上、田地里、山林间,到处都有他的身影。(遵义市播州区人民政府 评)
“愚公未惜移山力,壮士须怀断腕观”。“大发渠”彰显的,不仅仅是愚公移山的豪情壮志,也是绝壁凿渠的民间智慧;不仅仅是黄大发老支书的苦干实干,更是4000万贵州人民后发赶超的勇气智慧。(当代先锋网 评)
人物影响
书籍阅读类
2018年7月,书籍《山神》出版,该书讲述了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山村老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三十六年,绕过三座大山,穿过三道绝壁,开凿出一条长达十多公里的人工“天渠”,从此碧水长流,干旱贫瘠的山区面貌得以彻底改变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时代英雄之歌!
陈列展览类
大发渠陈列馆位于团结村,因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的事迹修建而成。该陈列馆建成后,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日渐增多。
影视宣传类
2021年《榜样6》(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在CCTV-1播出,其中第七集节目重点宣传了“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的典型事迹,通过典型事迹再现、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让我们重温了共产党人黄大发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奋斗事迹。。
互动连环画
2017年4月23日,澎湃新闻刊发H5产品《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沿用大气磅礴的海报封面,开篇69个字为整个报道奠定了基调: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一位村支书,用一辈子的时间,彻底打破了村庄干渴的 “宿命”,带领千余人打开脱贫致富之门。H5还原了老支书黄大发从20多岁的毛头小伙到60岁的花甲老人,青春耗尽,“拿命去换”终于带领村民修通了万米水渠的故事,布局条理清晰,感人至深。
艺术形象
2022年7月,电视剧《高山清渠》在CCTV-1黄金时间开播,该剧是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指导,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是国家广电总局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之一。该剧以“七一勋章”获奖者黄大发为原型,叙述了他带领乡亲在高山之上修建清渠得以脱贫的故事。
2018年8月,以黄大发为原型的现实主义电影《天渠》在北京进行首映,该影片根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深入刻画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决心干事创业的崇高品质,该电影入选国家电影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推荐观影十部影片。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16:4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担任职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