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墩湖滞洪区位于沂沭泗水系骆马湖西侧,东起
中运河,西至邳睢公路(S251),北起
房亭河,南至
废黄河。
历史沿革
历史上黄墩湖、骆马湖均为湖泊洼地,京杭运河开挖后,将这片洼地一分为二,河东为骆马湖,河西就是黄墩湖。而黄墩湖又以徐洪河东大堤为界,分西区和东区。
建国初,导沂整沭规划中,将黄墩湖作为汛期临时滞洪水库,当骆马湖水位达到22.5m时,开启黄墩湖滞洪。
1957年,沂沭泗流域发生大水,骆马湖超过了最高设计水位,黄墩湖被迫开放滞洪;同年,淮委编制报告规划两湖均为常年蓄水库。
1958年1月,
江苏省水利厅提出:“骆马湖一湖蓄水,腾出黄墩湖种植农作物”;同年2月,经水利部批复同意,为提高骆马湖防洪能力,开始兴建
宿迁大控制,将黄墩湖作为非常洪水的临时滞洪区。
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骆马湖100年一遇防洪水位定为25.0m,黄墩湖不再作为滞洪区。
1985年,淮河流域规划,提出近期骆马湖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再次将黄墩湖作为骆马湖非常洪水的滞洪区。
涉及地区
滞洪区共涉及徐州市、宿迁市5个乡镇,其中徐州市4个(
新河镇、
八路镇、
古邳镇、
魏集镇),宿迁市1个(
皂河镇)。
洪水来临
1957年洪水,
沂河连续产生八次洪峰,临沂站两次流量超过10000m3/s,7月19日最大洪峰流量达15400m3/s;沭河在同一时间里连续出现八次洪峰,最大洪峰流量达4910m3/s。当时骆马湖水位22.7m,黄墩湖强迫分洪,两湖最高水位达23.15m,蓄水6亿m3,经济损失约1亿元。
1974年沂沭泗发生大水,大官庄、临沂站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11100m3/s、13900m3/s,骆马湖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25.47m。由于领导决策正确,组织30万民工上堤防汛,抗御了洪水,加之上游雨情变化,才幸免又一次滞洪损失。
经济
黄墩湖滞洪区长期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程、新农村六件实事等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由于地势低洼、路网密度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等因素,影响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滞洪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加之水系发达,农业、渔业作为当地的主要产业,设施农业、花卉林木、畜禽养殖等已有一定基础。此外,滞洪区运河岸集聚了多家造船厂,农副产品加工、电子、服装纺织等产业初具规模。滞洪区遍布大量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运用原则
根据国家防总、省防指下达的沂沭泗流域洪水调度方案,黄墩湖滞洪区滞洪调度运用的原则是:
运用任务
撤退演练
宿迁、徐州两市多次组织滞洪区居民进行撤退演练,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