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
黄埔军校毕业生组成的军队
黄埔军,名词,是指黄埔军校毕业生组成的军队,位于黄埔。
基本信息
黄埔军校是一所军事学校,同时是政治学校,被孙中山称之为“党校”。它是国民党培养干部的基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共干部的培训基地,是中国大批精英杰出人才的成长和集散之地。
黄埔军校的筹建与国民党改组是同步进行的。这所学校是国共合作的“前沿地带”,也是国共关系、中俄关系的“动感地带”。此处聚集着国民党、共产党(包括苏联顾问)大批干部。来自全国各地的两党成员汇集于一校之内,分布在各部门及总队、大队、区队、小组,近距离接触,不但共同生活、学习,而且共同参与各项革命活动,在同一条战壕中作战,为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牺牲。各自的主义、政见不同,而从事国民革命的方向、目标一致。在黄埔建校、建军和投身革命战争的过程中,黄埔教官、学生共同培育并努力弘扬了一种“黄埔精神”。简言之,“黄埔精神”的特征就是:一、爱国救民;二、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三、勇敢无畏,勇于牺牲。这种精神不但为黄埔军人所认同,而且是当时和后来革命军克敌制胜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国共合作精神和成效的体现。
当黄埔军校教导团组建时,中共广东区委成立军事运动委员会(又称“军事部“),先后由周恩来、张伯简、熊雄任书记(部长),成员有徐成章、李富春、聂荣臻、恽代英等。这时,广东工团军、广东农团军等工农武装组织相继建立,武装斗争逐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区委通过加伦与廖仲恺商议,从军校毕业生中抽调部分骨干,改组大元帅大本营铁甲车队,由徐成章(军校特别官佐)任队长,廖乾五任党代表,周士第(一期)任副队长,赵自选(一期)任军事教官,曹汝谦任政治教官。铁甲车队中成立中共党小组。这是中共掌握武装的最初尝试。
黄埔军校教导团是创立新型革命军的开始。1925 年春,教导团编入东征联军右路军,参加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棉湖及华城、兴宁等战斗中大破敌军,接二连三取得胜利,使“黄埔精神”初显神威。
“党军”(第一旅)
1925年4月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73次会议,通过廖仲恺所提《建立党军案》,以黄埔军校教导第一、第二团成立党军第一旅,委教导团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兼充旅长,沈应时为第二团团长,全旅仍归校长蒋介石节制。5月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79次会议,正式决议任蒋介石为党军司令官。教导团改称党军后,于5月底奉命回师广州,参加讨伐滇军、桂军,于是年6月中旬取得回师之役的胜利。23日,广州沙面租界军警制造“沙基惨案”,黄埔教官、学生遇难者共23人。
国民革命军(第—军)
1925 年8月1日,国民政府决定统一军政,统—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8月2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组国民革命军,党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蒋介石任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第二师第四团、第三师参加了1925年秋季发起的第二次东征,编为东征军第一纵队。 蒋介石任总指挥,汪精卫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0月14日东征军第一纵队英勇攻破惠州坚城,使“黄埔精神”大放异彩。后又在海丰、横江、双头等地打败敌军,取得了第二次东征的胜利。
1925年11月,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内,建立了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掌握的第三十四团,由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由周士第(一期)、许继慎(一期)、杨宁(教官)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董朗(一期)任团参谋长。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全部并入这个团。广东区委在这支部队建立了党的支部,由吴季严任书记。1926 年春,第三十四团改番号为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此为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革命军队的开端。
从教导团、党军到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迈出了以本校教官、学生为骨干创建国民革命军的步伐。基于国民革命以党领军理念,基于对“军以党化,党以军成”(叶剑英语,见香洲《赍志亭碑记》)的认识,黄埔军校所造就的军队,被称为“党军”。这本来是一支以服从革命党(国民党)领导、为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而奋斗宗旨的革命军队,然而,由于国民党内当时并没有真正形成由革命党来管治军队的力量和行之有效的机制,未能真正实现“以党领军”,因此,在“党军”诞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以“党”的名义而实质上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去控制和篡夺革命军队的人物。其代表就是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军队“党化”的开始,也就是“党军”异化的开始。随后(1926— 1927 年),国民党内“党权”、“政权”、“军权”的较量(表现为“中山舰事件”、“迁都之争”、 “迎汪”运动等)的结果,是“军权”战胜了“党权”,同时也战胜了“政权”,形成了蒋介石军事集团“以军制党“、“以军制政”的局面。
建筑遗址
黄埔军校建筑群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建于1924年,抗战时被炸毁,1964年复原。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正式开学,命名为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原建筑现存校门、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等遗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2 15:14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