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山鸦
鸦科山鸦属的鸟类
黄嘴山鸦,是雀形目鸦科山鸦属鸣禽,别名黄嘴黑老鸦。其成鸟全身羽毛黑色沾褐,具绿色金属光泽,尤以两翅和尾较明显。与红嘴山鸦相比,飞行时尾更显圆,歇息时尾显较长,远伸出翼后。似红嘴山鸦,但细而下弯的嘴较短而非红色。幼鸟腿灰色,嘴上黄色较少。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黄色,腿和脚红色。全世界计有2个亚种。
形态特征
体形较细弱,黄色的嘴细而下弯,嘴亦较短。雌雄羽色相似。全身羽毛黑色沾褐具绿色金属光泽,尤以两翅和尾较明显;馆藏标本狐化后头顶、上背及下体呈乌黑色而无光泽。飞行时尾更显圆,歇息时尾显较长,远伸出翼后。飞行时两翼不成直角。
幼鸟腿灰色,嘴上黄色较少。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黄色(馆藏后退色呈象牙黄、白色或角白色);跗蹠黄色(馆藏时间长退色呈污灰色);腿、脚黄红色。
近种区别
相似种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体形似黄嘴山鸦,嘴的颜色不同,为红色,嘴亦较长,野外不难区别。
栖息环境
黄嘴山鸦是典型的高山和高原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灌丛、草地、荒漠和悬岩岩石等开阔地带,冬季有时也下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和山脚地带。
生活习性
行为:留鸟。常成群活动,有时也见和红嘴山鸦、渡鸦一起混群活动。多在高山草地、牧场和农田地区觅食,尤其喜欢在垃圾堆上翻找食物,有时也见于正在吃草的牛、羊附近的旷野翻土觅食,性胆大而机警。结群随热气流翱翔。
食性:杂食性鸟类,取食昆虫(主要以甲虫、蝗虫、金龟子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蜗牛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也吃小形脊椎动物如鼠类等;植物性食物有各种浆果(如野樱桃、黑刺果)和草子等其他食物。5月在中国聂拉木胃检有昆虫和草子,7月在札达胃检有黑刺果和大米。
叫声:叫声嘈杂。似甜美的淌水般的“preeeep”声及降调的哨音“sweeeoo”,比红嘴山鸦叫声尖厉。告警时发出卷舌的“churrr”声,进食时发出恬静的吱吱鸣啭。
分布范围
世界
存在(居住地):阿富汗、安道尔、奥地利、阿塞拜疆、不丹、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法国、希腊、印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黎巴嫩、列支敦士登、摩洛哥、尼泊尔、北马其顿、巴基斯坦、俄罗斯(中亚部分)、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土耳其。
存在(繁殖地):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格鲁吉亚、德国、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黑山共和国、俄罗斯(欧洲部分、东亚部分)、塞尔维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存在(非繁殖地):叙利亚。
游荡(非繁殖):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直布罗陀、匈牙利、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
中国
在中国分布于四川(北部松潘、阿坝、西部康定、理塘、巴塘、美姑)、西藏(扎达、聂拉木、布署、扎木曲、加雄河谷、西藏南部和昌都地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朱古寺)、内蒙古(阿拉善旗)、新疆(西部喀什、天山、中部乌鲁木齐)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悬岩岩石洞中和缝隙中,常成群在一起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枝、枯草茎、草叶、毛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淡黄色或黄灰白色,微具褐色斑点。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Ⅱ。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在欧洲,估计种群数量为215000-507000只成熟个体(国际鸟类联盟2015年)。欧洲约占全球种群数量的20%,因此对全球种群数量的初步估计是1075000-2535000只成熟个体,但这一估计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23:4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