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原酸(xanthogenic acid)是硫代硫赶碳酸(sulfo-tbi-ocarbonic acid,H—OCS·S—H)的O-烷基酯的总称,它的通式相当于R—O—CS·SH的结构,在这种状态下极不稳定,例如乙基黄原酸(ethyl-xanthogenic acid,C2H5—O—CS·SH)在25℃以上分解成
乙醇和
二硫化碳。因此大多数都以黄原酸的盐类(R·O—CS,S—Me)状态加以保存及使用,其钾盐比钠盐稳定,但是遇水时容易分解。
简介
黄原酸盐,又名
黄药,1815年由Zeise首先合成。黄药的用途很广,橡胶工业中用作
硫化促进剂,分析化学中用
乙基黄原酸钠做铜、镍等的沉淀剂和比色剂,冶金工业中用作溶液中沉淀铜、镍等的试剂,纤维素基黄原酸钠用于
人造纤维,淀粉基黄原酸盐用于污水处理。同时,黄药还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捕收药剂,尤其是在重金属硫化矿的选矿和浮选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贵金属回收中也是常用的萃取剂。黄药在常温下为黄色粉末状固体,常因杂质存在而颜色加深。有毒,易燃,易吸潮,性质不稳定,易溶于水、丙酮和对应的醇中。纯品略有臭味,乃是其缓慢分解后产物的味道,由于杂质的存在常加速其分解,故一般有难闻的味道。黄药的分解取决于溶液pH值的大小,在酸性溶液中,黄原酸是一种性质很不稳定的弱酸,极易分解,pH值越低,分解越迅速。
异丙基黄原酸钠(sodium isopropyl-xanthogenate),分子式为(CH3)2—CH—O—CS·S·Na,分子量158.22,温度达到150℃分解。
在黄原酸中用作除草剂的
异丙基黄原酸钠刺激皮肤、粘膜和眼睛。
黄原酸双乙酯(bis-ethyl xanthogen),分子式为C2H5—O—CS—S·S—CS·O—C2H5,分子量242.40,熔点28~32℃
它具有葱样恶臭,虽然也有杀虫作用,但其毒性较大。
黄原酸盐
黄原酸钠(乙基黄原酸钠)英文sodium xanthogenate(sodium ethyl xanthate)
结构式:C2H5—O—CS·S·Na
分子式:C3H5OS2Na
物化性质:白色或微黄色有丝光的针状结晶。有刺激性臭味。相对密度(d421)1.558。易溶于
水和
乙醇,在热水中或加热即分解。
质量指标:
用途:有机合成原料,用于制麻疯药、
橡胶硫化促进剂,农业上糟子谷物干燥。
CS2+C2H5OH+NaOH —→CH3CH2OCS2Na+H2O
原料消耗:
毒性和防护:本品有毒,刺激性强,吸入粉尘可引起急性中毒,症状为喘息、周期性呕吐、发绀、抽搐。严重者呈现意志消失,尿中可检出蛋白、糖及少量红细胞。操作人员应带防毒面具或口罩。
包装及贮运:装入内衬塑料袋或牛皮纸袋的坚固木箱、木桶或塑料桶中,应严密包装。箱外用铁丝、铁皮捆紧。每件净重不超过50 kg,避光存放。
黄原酸钾(potassium xanthogenate)又名
乙基黄原酸钾,O-乙基二硫代碳酸钾
分子式:C3H5KOS2
物理性质: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分子量160.3,熔点210℃(分解)。溶于水和乙醇。
黄原酸纤维素
纤维素与二硫化碳形成的酸性酯即黄原酸纤维素。高酯化度的纤维素黄酸酯可以由下列方法制得。
(2)将纤维素先溶于碱或有机碱类中而后进行黄酸化。
(3)将低酯化度的黄酸酯溶于碱溶液,而后进行补充黄酸化。
纤维素黄酸酯在稀碱中的溶液即为粘胶溶液,用它可制成粘胶人造丝及粘胶膜片。以下是形成纤维素黄酸酯的反应式(如图《反应方程式》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