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高校首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
黄会林,本名黄慧麟,1934年出生于天津,江西吉安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兼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黄会林,本名黄慧麟,1934年生于天津,江西吉安人。她出身于耕读世家,高祖父是清代翰林殿阁大学士黄赞汤,先后出任过河南巡抚、河道总督及广东巡抚,祖母则是清代四朝元老、京师大学堂创办人孙家鼐的孙女。黄会林的幼年“颠沛流离”。她6岁时随母亲移居上海,10岁被祖母接回天津,11岁则到北平求学。1948年,14岁的黄会林在苏州振华女中读初一时结识了对她“一帮一”的高一学姐、地下党员叶梅娟。梅娟的传帮带成为黄会林共产主义信念的启蒙者。1949年,黄会林入读上海培明女中。同年12月,她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后来的“共青团”)。
1950年,黄会林随父亲迁至北平,转学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黄会林立即报名从军。1949年5月,黄会林在上海迎接解放军。同年底,她因表现优异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至1954年,黄会林历经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并立下战功。
青年经历
1954年,黄会林带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功臣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银质军功章,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并遇见一生的伴侣、最亲密的战友-烈士遗孤绍武;1955年,黄会林和绍武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6年春节,黄会林与绍武结婚。1958年,两人提前毕业留校,黄会林在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
中年经历
上世纪70年代,黄会林和绍武开始进行电影创作,并发表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彭德怀在西线》等。1978年,他俩结识夏衍后,又开始话剧创作,并在夏衍的指导下写出话剧《故都春晓》。
从1980年开始,黄会林和绍武出版《夏衍传》、整理夏衍作品及研究资料300多万字;1985年,黄会林创立“理想杯”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讲课程“现代戏剧研究”。1986年1月10日晚,黄会林创办北国剧社;1987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式建立影视剧教研室,黄会林出任教研室主任。1988年底,黄会林的著作《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完成书稿,该书由夏衍作序、曹禺题签,并于1990年3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话剧史理论研究的重要开山著作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巨变,电影理论敏感意识到“寻根”式的怀旧主义和青春般的理想主义已成为历史,全球化的时代来临了。在短短几年内,中国电影及电视的整体风格、美学形态、投资方式及发行体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对市场变得依赖,那时的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漫长的低谷期。1991年底,北师大校领导希望黄会林担任重建艺术学科的重任。1992年7月,黄会林创办艺术系,并担任主任。同年,获得国务院“为表彰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创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并获得社会的高度赞誉。1993年,北师大获批设立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个“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
晚年经历
1994年,黄会林所在院校招收首届影视教育专业本科生。1995年,拥有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之后获批设立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杂志《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黄会林文章《建立中国影视美学理论研究体系》和三位同事的笔谈,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首次刊登影视论文。
2002年,黄会林建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并任院长。她从零起步创建影视学科,并带领艺术学科从重建到多元逐步发展,使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年,《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出版。从2006年起,黄会林连续五年带领课题组开展“影视文化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006年,由黄会林带领的北国剧社排演的话剧《枣树》荣获“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黄会林在“北京文艺论坛”上提出“第三极文化”的学术理念,这在中国文艺界和文化界引起震动,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2010年,黄会林创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1年,北国剧社排演的《最后的小丑》荣获北京市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奖。同年,黄会林创立“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该计划是针对外国青年导演进行跨国影视教育的文化体验项目,由北师大会林基金赞助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同年,还创办了“会林文化奖”。2012年,率中国电影学者赴美国与美国大学合办学术论坛,传播中国电影文化。2012年9月,荣获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论坛首次设立的“理论评论特殊贡献奖”。2016年,在黄会林的努力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成功获批“双一流”学科,并在学科评估中排名A+;2017年,黄会林接待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影视系师生一行7人,师生们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参加“看中国”,并在郭亮村拍摄挂壁公路的故事。2018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在黄会林及绍武夫妇俩执教60周年之际,举办“黄会林、绍武教育思想研讨会”,现场共120余人与会。
2020年,由黄会林创建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已建成为“双一流”、A+学科。同年,参加央视直播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其著作《京师影视学派系列丛书》也陆续问世,标志着“京师影视学派”已形成系列成果。同年,黄会林及团队制作纪录电影《路:外国青年看中国》,与广大观众见面,见证了外国青年“看中国”的十年,也见证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十年。2023年,黄会林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荣誉奖励。 2024年3月,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并入选2024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同年3月7日,黄会林出席首都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座谈会。同年5月4日,作为颁奖嘉宾出席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之夜”活动。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以身作则
黄会林是学术人生的勇者,总是越过一座山,再登一座山。作为幸存者,她不甘愿浪费人生的宝贵时光,时刻以身作则,教育学生们与后辈学人。黄会林从教60余年,从创办影视学科到创办艺术与传媒学院,从获批第一个影视学博士点到创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一直坚持“学做人,学艺术”、“人梯”、“以人为本”、“成就学生”等教育理念,并期待每名学生“超过我”。
严是爱、松是害
黄会林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她认为,严格要求既是文化学习的严格,也是思想方法及工作方法的严格。如果学生想进入“黄门”学习,必须遵循三项要求:第一,受不了严格要求的可另投名师;第二,一定要在学术上超过老师;第三,要比尊重黄会林老师更尊重其老伴绍武先生。黄会林认为,教育学生首先必以身作则,凡事既要有大的格局和胸怀,又要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严是爱、松是害”,小到认真守时,大到勤于治学,从教育学生做人到引导学问,黄会林均事事严谨细致,使学生们不敢松懈。
教育实践
带领教改
黄会林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戏剧,并带领影视学科的教学改革。1986年,她创建“北国剧社”,并推动戏剧文学的教学改革,成为中国校园戏剧融入社会的标杆;1994年,黄会林首创“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并提出构建“民族化”艺术理论体系,由此开启中国影视学派的研究热潮。
耕耘学科
黄会林首创北京师范大学一流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她一切从零开始,历经30年,形成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民族化和国际化戏剧影视学科”。1993年,获批中国综合大学第一个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点;1995年,领衔申报及获批全国高校第一个影视学博士点;1998年,领衔申报、获批全国首批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在2012年及2020年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均被评为“双一流”学科;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级学科。
黄会林总结了学科建设的四点经验:一个目标,两个翅膀,三个支柱,四个特色。作为学科的起点,首先北师大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从第一届招生开始就设定了理论课,主要涵盖文艺理论、史论、古典文学及现代文学等,另外还编写了14本教材,后来又开设人类文化学课程,跟专业院校有所区别;两个翅膀即“影视传媒是前沿的,相对的是传统的艺术”,学生们要双翼并举才能高飞;三根支柱指办好一个新专业,第一根支柱是教学,第二根支柱是科研,第三根支柱是实践。影视必须实践;四个特色指,第一是科学的组织架构,第二是人才培养特色,要培养优秀学生和教师,尽量招揽京城内外的专家。第三是强调理论特色,需要提出影视民族化和出版影视丛书。第四是构建品牌特色,比如创建电影节。
创办学校
黄会林心系学校和学院建设,勇于担当。从1998年起,黄会林多次拜访田家炳先生,终于获资筹建“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书院”,该学院是集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设计及数字媒体等全艺术学科全功能一体的教学楼。黄会林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副理事长和顾问期间,曾动员邱季端校友于2005年为母校捐资修建“邱季端体育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重要综合性场馆之一)。
编写教材
黄会林曾主编并撰写《中国影视美学丛书》(8种)《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14种)《影视受众研究丛书》(8种)等影视类教材,成为当代中国影视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人才培养
开设课程《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
黄会林开设了20多年的博士精品课程《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该课程博采众长、内容丰富,国内外名师荟萃、深入浅出,学生们的评价分数高达100分。该课程曾荣获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大成国学基金“大成国学奖”,另外,其优质研究生课程“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以问卷调查为方式,课程成果(历年调研报告)刊载于核心刊物,其著作《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已出版多册。
黄会林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每周开一次课,从易经到儒学、道学、佛学,再到唐诗宋词、元明戏曲、宋明理学,以及中国的民间文化,同时还邀请美国及法国专家讲授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学生每个学期要交十五六次作业,而且必须手写。尽管学生们觉得辛苦,但都肯定这个做法有很大的好处。期末时,学生看着十几份厚厚的手写作业有老师的评分和评语,都感觉收获很大。
黄会林在80岁时将多年讲授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提升为各艺术专业博士生的必修课,她希望学生们能对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进行成体系、成系统的学习。同时,她还组织全国及世界的专家一同授课,内容涵盖易、儒、释、道、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及古代戏曲等。黄会林为这门课程立下规矩:上课内容回归文化原典;每节课设有提问交流环节;每位老师出题目给学生留作业,并亲自批改,给出得分与评语;学生须用手书完成作业;每课督导检查并记录学生作业和老师批阅内容。如今课程已经持续开设10年,学生的期末平均评分每每接近100分。
学生情况
黄会林从教60余年,培养了众多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影视及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其本科教学近5000位,很多学生已经成长为全国各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各领域的领军人才。黄会林作为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她培养了中国大学第一位电影学博士,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170余人。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黄会林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各种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曾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和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重点项目“影视文化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曾发表影视、戏剧、文学、文化领域著作及文章约620万字;合作创作电影、话剧、小说、电视片及报告文学等约320万字;编集或主编出版1540余万字;共约2480万字。
中国影视美学研究体系
1999年之后的几年,黄会林带领团队围绕“中国影视美学研究体系”开展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项目研究,并完成“中国影视美学”丛书8种,被专家评为“为创建中国影视美学的本土体系而努力,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初步建立起中国本土的影视美学理论研究体系”。
文化传播
首倡“第三极文化”
黄会林在新世纪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有效国际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第三极文化的概念
黄会林经过与丈夫绍武德的讨论,认为中国文化不能没有自己的定位。2009年,黄会林首倡“第三极文化”(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理论,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相结合,以研判当时的世界文化,被理论界誉为“回应时代问题的文化战略理论”。
黄会林的“第三极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中华文明5000年的积累、传承;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对于这三个层面,黄会林总结为七个字:“看”、“问”、“论”、“研”、“刊”、“创”和“会”。“看”指“看中国”项目。“问”指每年一次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问卷调查,同时要出一本“银皮书”。“论”指每年去跟发达国家的团队论一次中国文化。此外,在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五举办自己的论坛,并请海内外专家来谈中国文化。“研”是因为黄会林等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生成。“刊”指黄会林等办的一本英文期刊(ICCC)-“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意思。“创”指创作包括电视剧《红军家族》在内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等。最后的“会”指会林文化奖。
传播第三极文化
由黄会林主著主编的理论专著《第三极文化》被纳入国家“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并向外翻译传播。2010年,黄会林创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3年,创设会林文化基金,后又相继创立“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类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及“会林文化奖”等一系列重要文化品牌。其中,“看中国”项目获得了习近平主席的肯定,并在国内外获得越来越多的影响力,成为彰显中国魅力、传播中国文化的品牌项目。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学术期刊
纪录片
2011年至2022年,共有五大洲101个国家的895名外国青年以及37所中国高校的1400多位国内学生参加“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共创作包括20多个语种在内的854部纪录片,并斩获157项国际性奖项,参与过该项目的外国青年都惊呼“原来是这样的中国”。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看到并体验到了真实、生动及丰富的中国文化。
社会生活
社会活动
创立“会林文化基金”
2013年,黄会林创立“会林文化基金”,旨在推动以“第三极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着重把“会林文化基金”打造成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重要窗口、引领公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及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为表彰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人士,基金设立“会林文化奖”,作为集文化性与国际性于一体的学院奖,致力于打造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高端话语平台,为投身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杰出人士镌刻丰碑,向世界展示底蕴深厚、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会林文化奖”每年会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中、外各一位获奖者,并分别奖励人民币30万元。
热心公益
黄会林受母亲康毅影响,与丈夫绍武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在康毅之前捐赠的18万元基础上,又向学生增捐32万元人民币,最终康毅奖学金共计50万元人民币(本金)。此外,黄会林还曾多次为乡村小学募建图书室及向北京温暖基金等捐款,并连年将各类津贴及奖金等返捐给会林文化基金,累计超过200万。
参加大学生电影节
2023年5月4日,黄会林参加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2024年5月4日,参加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婚姻生活
黄会林和绍武夫妻俩不仅是一生的知己,更是学术道路上最亲密的伙伴。闲暇时,黄会林经常去琉璃厂“中国书店”淘书,有一次遇见了专家唐弢先生。在交谈中,黄会林委婉提出想跟随弢公系统学习现代文学,并幸运得到唐先生的应允。自此,黄会林经常到唐弢先生家中求教。
听说唐先生喜欢热爱文学的青年人,黄会林便把绍武推荐给弢公。1978年,弢公认为绍武创作的关于陈毅将军的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剧本已颇具雏形,便将其转交给影坛宗师夏衍,夫妇二人由此跟随夏衍先生进入电影艺术领域。《梅岭星火》完稿后,夏老鼓励绍武、黄会林夫妇继续写。此后,夫妇二人先后完成了多幕话剧《故都春晓》、电影剧本《彭德怀在西线》、电视剧《南国烽烟》、电视小说连载《陷入绝境以后》以及小说《骄子传》《母亲三部曲》《红军家族》(前传)等。
轶事趣闻
战争中的亮色
黄会林表示,虽然抗美援朝的战争残酷,但在朝鲜战场也有一些亮色。比如,黄会林等女孩子在洗头时,会在结冰的小河上把冰砸开,就在河里洗。洗完以后,每一撮头发都会冻成一根小冰棍,女孩们就拿根小木棍,敲掉小冰块。她认为,这样的日子并不觉得特别苦,而是很难忘。
排演话剧
四个剧本
1985年,黄会林进行了一次戏剧课程的教学改革。她给学生多提供了一条以“剧作”代替“答卷”的考试选择,既可以期末考试答卷子,也可以直接交剧本,最后全班共提交六七十个左右的剧本。经过讨论,选出四个剧本进行排演。这些剧都是学生担任编导演和舞美。这四个剧也很有意思,第一个戏叫《抹不掉的晨曦》,学曹禺的艺术手法,讲述一位女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第二部戏叫《太阳神》,学郭沫若,讲述一个女大学生支援西北建设的故事;第三个戏叫《清晨下着小雨》,讲述大学校园生活;第四个戏是现代派,叫《妒忌》。这四个剧排演出来后,由于首演日在考试周,天气又热,师生们本来担心没人观看,结果50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挤进了700人。
排演《第十二夜》
“北国剧社”成立初期便受到各方关注。有一次参加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需要排演话剧,当时选了轻喜剧《第十二夜》。这个剧有很多人演过,大家在思考如何创新。绍武先生便提议所有的角色均由大学的女性师生扮演。比如海盗、醉鬼、伯爵、公爵、船长、教会牧师等。戏剧在首都剧场公演后,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曹禺先生给出好评,“我只有一个问题,怎么可以演得这么好?”这句话使所有演职人员兴高采烈。在该剧中,一位扮演翻滚“小丑”女生的身上受了些轻伤。媒体问她,“青春美丽的女大学生扮演小丑是什么感想?”她爽快回答,“我只觉得全世界的莎士比亚喜剧中,由女大学生扮演的小丑,我是唯一的。”女生的这句话令黄会林十分感动。她认为,女性可以做到与男性不相上下。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第三极文化’展示了黄会林教授高度的文化自觉,既是她多年来一以贯之强调的文化艺术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又是她自觉吸取前辈大师、学者关于文化建设精辟见解的结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 评)
“黄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学做人,学艺术。她说,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再做一个好艺术工作者。”(黄会林的博士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 评)
“一个手扶着眼镜、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狭小客厅的老沙发上,低着头,一字一句帮我改论文,一点一点给我提问题。”(黄会林的博士生、央视播音员海霞 评)
“黄先生是我发自内心崇敬的楷模。到90寿诞的时候,很多人回顾自己的辉煌历史,看见的只是生命长度的积淀。但是,黄先生还有她的生命宽度。如果用水流来形容一生,那黄先生不是一条溪流,而是一条宽阔浩荡的大河。”(黄会林的博士生、文化学者于丹 评)
“黄会林主编的《中国影视美学研究》丛书初步建立起中国本土的影视美学理论研究体系,为创建中国影视美学的本土体系而努力,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同行专家 评)
“黄会林被称为艺术学领域的一位‘战略家’”。(同行 评)
“这门课(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为探寻真理找到了方法,增强了自身从事文艺研究的责任感与自信。”(匿名学生 评)
参考资料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黄会林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8 15:53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