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光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系教授
黄书光,男,1979-198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黄书光 男,教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哲学史、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中国基础历史的文化反思、中国社会教化传统与近代变迁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第八届),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著作15部,参编著作多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项目等,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曾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中国基础教育百年改革进程中的教育思想与文化
差异研究”(05JJD880061)
2、主持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变迁与转型研究”(DAA060084)
3、主持国家“985工程”华东师大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创新基地建设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当代中国基
础教育发展研究”
4、主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文化传承研究”(A0710)
5、主持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项目:“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研究”(DAA010148)
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01JB880008)
7、主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规划项目:“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动力探究”(2010BJY002)
8、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变革中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反思”(11JJD880011)
9、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 发展道路的本土探索”(16JJD880019)。
主要著作
1、《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2、《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3、《胡适教育思想研究》(专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4、《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5、《国家之光 人类之瑞——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6、《变革与创新:中国中小学德育演进的文化审视》(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7、《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第一作者),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年9月。
8、《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第一作者),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9、《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10、《中国领导教育的历史探究》(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11、《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12、《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13、《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
14、《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
15、《上海教育史》第二卷(1912—1949)(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年。
出版图书
参编书籍
1、《程朱学派教育思想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教育学》(上),浙江教育出版
社2005年2月。
2、《教育》,载范明生、陈超南主编《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第三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3、《新知、新人与新式教育的追求》,载杨国荣主编:《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 第一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
06年1月。
4、《中国传统教育的解构与教育现代化的探索》,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
第五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5、《中国早期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理学与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中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等三
章,载张瑞璠等主编、孙培青等分卷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6、《文化的摇篮――育才》,载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初版、2005年第
2版。
7、《价值观念变迁中的儒家教化传统》,载林旦炎主编《教育哲学与历史:两岸高等教育革新与发展》,台
北:师大书苑2010年1月。
8、《“道法自然”的教育智慧——老聃与<老子>》、《理学宗师——朱熹与<朱子语类>》,载袁振国主编《教育学名著导读》,学习出版社2012年8月。
9、《朱熹与<朱子全书>》,载高时良等主编《教育名著评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
10、《世界教育大事典》中国卷(顾明远主编、袁振国分卷主编),分卷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之一,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0年9月。
11、《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教育卷(张瑞璠等主编),主要撰稿人之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12、《教育大辞典》第8、9卷及合订本(顾明远主编、张瑞璠等分卷主编),主要撰稿人之一,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年、1992年及1998年。
13、《教育管理辞典》(俞家庆主编),编委及撰稿人之一,海南出版社2005年7月。
14、《中国教育哲学史》(四卷本),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15、《基础教育的传统与创新丛书》(5本),黄书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基础教育的文化传承与理论创新丛书》(6本),黄书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2015年。
17、《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丛书》(5本),黄书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18、《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追寻》,载杨小微等著《指标与路径: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第二章,教育科学出
版社2020年,第39-57页。
19、《中国基础教育变迁的文化沉思》,载黄忠敬主编《教育的声音:教育学者演讲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20
年,第125—152页。
学术论文
1、《王充的人才观》,载《教育评论》,1986年第3期。
2、《宋代地方官学考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6年第4期。
3、《宋代福建文教兴盛及其原因》,载《教育评论》1987年第3期。
4、《王安石实学教育思想述评》,载《殷都学刊》,1987年第4期。
5、《经商意识下的教育思考》,载《上海教育科研》,1987年第5期。
6、《站起来四面瞭望》,载《人才开发》,1988年第11期。
7、《传统教育片论》,载《上海教育科研》,1988年第6期。
8、《宋代专科学校浅探》,载《社会科学家》,1988年第1期。
9、《试论中西传统教育的差异》,载《当代研究生》,1988年第1期。
10、《程朱学派教育哲学探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9年第2期。
11、《宋代地方官学的发达原因和意义》,载《浙江学刊》,1989年第4期。
12、《孔子的教学艺术》,载《基础教育研究》,1990年第1期。
13、《韩愈与师说》,载《基础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
14、《师生关系在德育中的作用》,载《中学教育》,1990年第12期。
15、《“孔颜乐处”命题探析》,载《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135期,1991年1月。
16、《程朱学派下学上达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年第2期。
17、《略论事功派与理学派关于理想人格的构建》,载《孔孟学刊》(台湾)第29卷第9期,1991年5月。
18、《简析陶行知教育目的观》,载《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19、《五千年文化教育的学习指南》,载《书友》,1991年第2期。
20、《略论宋以后的儒与商》,载《教育评论》,1991年第5期。
21、《略论程朱理学的入世特点》,载《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143期,1991年9月。
22、《试论程朱学派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3、《试论程朱学派教育哲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载《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第19卷第10期,1992年1
0月。
24、《论儒学社会化的若干途径》,载《教育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5、《王守仁“致良知”教育体系论与理学社会化――兼与朱学比较》,载《孔孟学报》(台湾)第65期,1993年
3月。
26、《谈中国古代少年的启蒙教育》,载《中华文化》,1993年第4期。
27、《论元代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载《孔孟月刊》(台湾)第31卷第9期,1993年5 月。
28、《胡适中西融通的文化教育思想》,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4年第1期。
29、《论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家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改造》(上),载《鹅湖月刊》(台湾)第19卷第12期,
1994年6月。
30、《论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家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改造》(下),载《鹅湖月刊》(台湾)第20卷第2期,1
994年8月。
31、《尊师爱生与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经验漫谈之一》,载《华夏文化》,1994年第2期。
32、《中国传统教育经验漫谈之二》,载《华夏文化》,1994年第3期。
33、《中国传统教育经验漫谈之三》,载《华夏文化》,1994年第4期。
34、《老子教育哲学初探》,载《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第22卷第7期,1995年7月;另收入《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论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9月。
35、《试论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载《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3期。
36、《中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3期。
37、《试论陈鹤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年第4期。
38、《读<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载《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3期。
39、《中国早期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载《中国书院》创刊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40、《中华民族文化与当代教育创新刍议》,载《思想·理论·教育》,1999年第3期;另收入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41、《“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当代教育创新》,载《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5月8日。
42、《一张珍贵的学术地形图》,载《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6月19日。
43、《试论王国维的教育哲学观》,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年第2期。
44、《论严复的教育哲学观》,载《福建论坛》,2000年第1期。
45、《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和人格理想》,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4期。
46、《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与人才素质的影响》,载《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9期。
47、《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再创造》,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第12卷第5期,2000年9月。
48、《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载《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49、《论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观》,载《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254期,2001年4月。
50、《21世纪中国教育创新刍议》,载《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1期。
51、《论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另收入炳正、卲汉明主编
《解社会之惑——<社会科学战线>创刊25周年精华集》(综合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2、《全球化时代的学校德育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2期。
53、《马相伯教育理想与政治追求的双重变奏》,载《教育评论》,2003年第6期。
54、《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载《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55、《转型期中国儿童人格教育的文化审视》,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年第1期。
56、《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载《上海托幼》(A),2003年3月。
57、《马相伯“毁家兴学”与震旦学院的崛起》,载《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58、《马相伯宗教价值观与天主教中国化探索》,载《学术界》,2004年第1期。
59、《中国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民族性思考》,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60、《马相伯中西汇合的文化教育观》,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1期。
61、《马相伯治校探微》,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2、《教育史学科发展的自我意识及其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9期;另收入杨孔炽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
63、《从上海到全国:杨贤江教育哲学观及其学术影响》,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年第4
期。
64、《教化权力之争:儒家教化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发展》,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2期。
65、《论中国传统教化的理论基础与组织特征》,载《教育学报》,2005年第4期。
66、《马相伯:三千亩田产与一所学校》,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9月15日
67、《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载《南京晓庄师范学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68、《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69、《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6期。另收入黄永林主编
《中华学术文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科版)论文选萃(2005-2012教育研究卷)》,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229-240页。
70、《论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解构》,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71、《论舒新城在上海的新教育探索》,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72、《变革与反思:共和国德育的历史走向》,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
73、《论清末明初新旧德育观的博弈》,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4、《明清之际价值观念批判与儒家教化范式的变革》,载上海社联编:《人文教育——文明·价值·传统: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75、《“中体西用”价值选择与请末学堂德育探索》,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6、《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动力与生命向度》,载《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77、《全球化际遇与中国传统人格的现代转型》,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78、《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与反思》,载《中国德育》,2008年第5期。
79、《价值重估与民国初年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层变革》,载《教育学报》,2008年第4期。
80、《从臣民人格到个性独立:清末民初德育目标的现代转型》,载《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81、《在儿童“生活世界”中寻觅德育的真谛》,载《基础教育》,2009年第4期。
82、《德育范式的理论建构》,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5期。收入上海市社联编:《现代人文、中国思想、中国学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年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1-405页;另收入李建强主编《教育史研究论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史专栏十五年精选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83、《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的理论辐射与实践影响》,载《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3期。
84、《基础教育变革中的文化坐标》,载《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另收入上海市社联编:《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6-226页。
85、《从“仿美”到“学苏”:共和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转移》,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86、《“义利之辩”再兴与宋代人才教育观的理论争锋》,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另收入上海市社联编:《城市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文集(2010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42-345页。
87、《论萧友梅在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年第3期。
88、《当代教育学重建的本土资源:儒家教化精神及其价值》,载李政涛主编《为 “生命实践”而思——“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专题报告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89、《重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90、《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载《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91、《科举研究的推进与创获——<中国科举文化>评介》,载《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92、《中国家庭教育的奠基与现代意义》,载《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9期。
93、《回归命脉:重审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载《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2期。
94、《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动变中的西北元素》,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另收入方光华主编《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91-98页。
95、《中国现代性教化话语的多元建构》,载《学术界》,2012年第11期。
96、《美德是否可教——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第二作者),载《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97、《科举兴起的价值反思》,载《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1期。另收入刘海峰主编《鉴古知今的教育史研究——第六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98、《陈鹤琴办学的实验根基与“活教育”的理论创生》,载《基础教育》,2013年第5期。
99、《儒家的社会正义理想与教育价值建构》,载《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2期。
100、《圣王之治的理想追求与儒家“大教育”制度构建的文化反思》,载《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3期。
101、《教育现代化动变中的传统元素及其开掘》,载《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102、《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独特创造》,载《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8期。
103、《谁读职校——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第二作者),载《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9期。
104、《回归人本:教育本土化办学的价值共识——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载《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另收入周洪宇主编《中国教育史学70年(1949-2019)》(上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73-481页。
105、《儒家“做人”传统与学校变革的文化求索》,载《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8期。
106、《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审视》,载《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107、《元代徽州童蒙教育探析》(第二作者),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2期。
108、《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文化透视》,载《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
109、《徐光启与马相伯的中西文化教育会通之比较》,载《学术界》,2017年第6期。另收入肖朗等主编《教育交流与变革——教育史研究的当代视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8-76页。
110、《反省与前瞻: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刍议》,载《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111、《重审教育研究的双重属性及其使命》,载《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22期。
112、《孔子对学思概念的型构及其教育方法论意义》(第二作者),载《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第5期。
113、《立人兴邦:强国的教育动力》,载《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9期。
114、《明体用之学 立师道之魂——重审胡瑗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载《现代大学教育》,2018年第6期。
115、《被围困的新高考改革悖论背后的阶层之困及其化解》(第二作者),载《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4期。
116、《隐蔽的再生产:教育公平的影响机制——基于城乡不同阶层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的实证研究》(第二作者),载《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11期。
117、《张瑞璠先生与教育史学科建设》,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9年第1期。
118、《人的教育活动“通”往何处》,载《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21日。
119、《别开生面的教育史研究新探》,载《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年2月15日。
120、《缅怀恩师张瑞璠先生》,载杜成宪等主编《薪传——教育史分会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编《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六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02-108页。
121、《论海派教育家的创新务实与人本追求》,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另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二期转载时改题为:《20世纪中国海派教育家的创新务实与人本追求》。
122、《回归育人本源:新中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文化反思》,载《学术界》,2020年第7期。
123、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Educators Running Schools: A CaseStudyof Chen Heqin’s Exploration of
‘Living Education’.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1Jul 2020.
https://doi.org/10.1080/00131857.2020.1796056(SSCI)
124、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Chinese Schools.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Lt
d. 2020. M. A. Peters(ed.), Encyclopedia of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https://doi.org/10.1007/978-981-287-532-7_714-1
125、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The second author). Springer Nature Singap
orePte Ltd. 2020.M. A. Peters(ed.), Encyclopedia ofTeacherEducation.
https://doi.org/10.1007/978-981-13-1179-6_255-1
126、《学校现代化变革的本土探索与中国经验》,载《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24期。
127、《时代与学术:教育史家张瑞璠先生的求索之路》,载《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科研获奖
1、《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上海市哲社评委会,2012年。
2、《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部,2011年。
3、《变革与创新:中国中小学德育演进的文化审视》,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上海
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
4、《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反思与前瞻》,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
8年。
5、《国家之光 人类之瑞——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获“第一届中国政府奖图书提名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
出版总署,2007年。
6、《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部,2006年。
7、《转型期中国儿童人格教育的文化审视》,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上海市教育委员
会,2005年。
8、《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特等奖”,上海市哲社评委
会,2002年9月。另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第
十三届中国图书奖”,中国图书奖评委会,2002年。
9、《胡适教育思想研究》,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年。
10、《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获“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1998年。
11、《论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上海市哲社
评委会,2002年9月;另获“《社会科学战线》创刊25周年优秀论文奖”,2003年11月。
12、《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上海市教育
委员会,2001年。
13、《试论王国维的教育哲学观》,获“上海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上海哲社评委会,20
00年。
14、《宋代地方官学考析》,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1986-1993),上海市哲社评委
会,1994年。
15、《重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向度》,获“上海市第十一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上海教育
委员会2016年。
16、《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
17、《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
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
荣誉称号
1、“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等七部委,2007年。
2、“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1年。
3、“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
4、“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1997年。
5、“宝钢优秀教师奖”,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2001年。
6、“华东师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华东师大研究生院,2013年。
7、“华东师大第三届优秀研究生教学奖”,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社会职务
1、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第八届)
2、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第六届)
3、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
访学交流
1、2002年10月,参加日本神户大学发达科学部举办的“神户大学发达科学部成立10周年暨21世纪社会变化与学
校改革的日中比较”学术研讨会。
2、2008年6月,参加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与日本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教育史研究的亚洲认识”学术研讨
会。
3、2010年8月,参加挪威卑尔根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学校变革的当代探究”学术研讨会。
4、2010年10月,参加台湾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多维视野多元诠释的教育史研究”。
5、2012年5月,参加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加当代教育研究的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
6、2014年11月,参加韩国教员大学主办的2014年第九届东亚教师教育的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
7、2014年11月,参加日本中部大学主办的“日本中部大学建校50周年暨校长论坛”。
8、2015年10月,参加澳门中华教育会主办的“澳门中华教育会成立九十五周年会暨教育论坛:‘立德树人’——中
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9、2016年10月,参加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国学校变革研讨会”。
10、2016年10月,参加澳大利亚教育科学技术与数学学院举办的“教育公平的中澳比较研讨会”。
11、2018年12月,参加美国林肯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学院举办的“学校管理与改革研讨交流会”。
12、2018年12月,参加美国伊利诺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师生跨校合作研讨交流会”。
13、2019年4月,参加美国犹他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系主办的“全球视域中教育领导、学校改进与教育政策交流
会”。
14、2019年4月,参加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办的“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第63届年会”。
参考资料
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官网.2021-09-07
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官网.2021-09-07
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官网.2021-09-07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7 17:5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