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型铜鼓是以贵州省
麻江县出土的
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12世纪南宋初年到19世纪清代晚期。广泛流行于两广、滇、黔、川、湘、海南等省区。
麻江型铜鼓以贵州麻江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是
遵义型铜鼓的后继形式。其特点是鼓形矮扁,胸、腰、足三段无明显分界,而在鼓腰处起一道凸棱将鼓身分为上下两段;主要花纹有游旗、符录、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语和纪年铭文等,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明显。其铸造年代为南宋至清代末期(公元12世纪至公元19世纪),当代壮、瑶、苗、侗、水、布依等民族仍在使用此型铜鼓。此型铜鼓分布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至越南北部,现存数量最多,其中广西西北部少数民族群众的收藏多达一千余面。
麻江型铜鼓,鼓型矮小、数量最多。常见者通高26厘米~30厘米、面径45厘米~50厘米、鼓 底口径46厘米~51厘米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麻江型铜鼓多面,其中一面铜 鼓,通高28厘米、面径和底径均为49. 7厘米,鼓面中心为十二芒,鼓面和周身有多种纹饰。此鼓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 》大型画册中。该馆收藏的一面最小铜鼓,高12厘米、面径18.5厘米、底径21厘米,两侧有双耳,中心太阳纹为八芒,鼓面饰有四圈线纹和两圈乳钉纹。
这种铜鼓的重要特征是体型扁矮,鼓壁较薄,发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晕圈中,铸有十二生肖、八卦、盘龙等多种浮雕,并有“成化”、“万历”等汉字纪年铭文。由于铸造工艺精湛、饰纹丰富多彩和音响效果俱佳,使铜鼓发展到颠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