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胶性肠病又称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在
北美、
北欧、
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国内很少见。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病率在增高。
麦胶性肠病与进食麦粉关系密切,大量研究已证实麦胶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并认为发病原因是遗传、免疫和麦胶饮食相互作用的结果。
麦胶性肠病患者对含麦胶(俗称
面筋)的麦粉食物异常敏感,大麦、小麦、
黑麦、
燕麦中的麦胶可被
乙醇分解为麦胶蛋白(即麦素gliadin),其可能为本病的致病因素。正常人小肠
黏膜细胞内有多肽分解酶,可将其分解为更
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性乳糜泻病人,肠黏膜细胞
酶活性不足,不能将其分解而致病。
80%~97%的病人有腹泻。典型者呈
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样,常漂浮于水面,多具恶臭。每日大便次数从数次至十余次;少数早期或轻型病例可无腹泻,甚至可有便秘。腹痛多为
胀痛,常在排便前出现。腹部可有轻度压痛。有些病例有明显
腹胀、
恶心和呕吐。
水肿常见,发热多因伴发感染所致。发病期夜尿量多,可有IgA肾病、
不育症等。
可作直视下活检,提高了小肠病变的诊断水平,基本上取代了盲目抽吸活检术。结肠镜有时可通过
回盲瓣,观察回肠末端病变。
正常
小肠黏膜的外观与
十二指肠黏膜相似,上段
空肠黏膜为环形皱襞,黏膜表面呈绒毛状,往下至回肠末端皱襞渐减少几乎消失,绒毛短钝。
小肠吸收不良时,黏膜基本特征是绒毛变短、增粗、倒伏及剥脱等萎缩表现。
对长期腹泻、体重减轻的病例,应警惕小肠吸收不良的存在。根据粪脂、胃肠X线检查,各项小肠吸收试验醇溶麦胶蛋白等抗体测定,内镜以及小肠黏膜
活组织检查可初步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