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红吸浆虫
昆虫纲瘿蚊科动物
危害小麦的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 Kirby,两者均属双翅目,瘿蚊科。其中以麦红吸浆虫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外形特征
1.成虫
成虫呈桔红色,复眼黑色。雌虫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雌虫体长2~2.5mm,密披细毛。雄虫体稍小。翅一对,膜质,薄而透明,有紫色闪光。后翅是平衡棍。
2.卵
淡红色,长卵形,肉眼不眼易看清。
3.幼虫
为橙黄色小组,老熟时体长2.5——3.0毫米,略扁平,有鱼鳞状突起。体眠幼虫反卷在圆茧内,直径约1毫米,也有小至0.5毫米的。
4.蛹
长2毫米左右,头前部有呼吸管一对。蛹色因发育阶段不同而有明显变化,初化蛹时与幼虫体色相同,临羽化前复眼呈黑褐色,翅芽深褐,复部浅褐,可据此预报成虫羽化出土期。
麦红吸浆虫与麦黄吸浆虫形态特征区别,见形态图
生活习性
一年一代或多年一代。老熟幼虫结成圆茧在土中越夏越冬。干燥时呈土色,很难辨认,需沾水后才能透视其中虫体。3—4月因雨雪或灌溉使休眠体接触足够水分时,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到离土面2—3厘米处,直接在土中化蛹,或结成长茧后化蛹,蛹期7—10天。成虫羽化后先在土面爬行,后在麦茎基部栖息,待翅干硬后开始起飞。寿命3—4天。白天在麦丛中交尾。雌虫在早晨或傍晚飞到抽穗而未飞扬花的麦穗上产卵,每处1—2粒,每雌可产卵30—40粒,以护颖内,外颖背面为多。卵期3—7天。幼虫共3龄,孵化后钻人麦壳内危害,老熟后,麦壳内有足够水份湿润虫体才能脱出 皮爬出麦壳落地入土,结茧休眠。
发生规律
栖息环境
麦红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潜伏在3-7厘米深的土层内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春季破茧由土壤深层向表土移动,结茧化蛹,环境不适宜时不结茧。化蛹羽化的迟早因当地气温条件而异,但多与小麦生长阶段相结合。一般来说当地温上升到9.8±1.1℃,也正值小麦拔节时,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当土温升达12℃以上,小麦开始孕穗时,幼虫逐渐上升到土表结茧化蛹,蛹期8-12天,在整个化蛹阶段,分为前蛹、初蛹、中蛹和后蛹。前蛹期幼虫头部缩入前胸,体形变粗短,不甚活动,胸部白色透明,经11-12天羽化为成虫;初蛹期桔红色,翅芽短,仅及腹部第一节,眼点无变化。前胸背面,1对呼吸管显著伸出,经5-6天羽化为成虫;中蛹期复眼发红,翅芽由黄色变为红色,经5-6天羽化为成虫,后蛹期翅芽由灰色→灰黑色→赫色→黑色,复眼红→深红→黑红→黑色,足及触角淡黄→淡灰→深灰→黑色,经1-2天即羽化为成虫。从土壤检查中根据虫体颜色分辩幼虫化蛹过程,正确掌握成虫羽化出土时期。
5月下旬土温升至15℃以上,小麦露脸抽穗,蛹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上中旬土温达20℃时,小麦抽穗盛期,为成虫盛发。成虫以上午7-10时,下午3-6时羽化最盛,羽化后当天就可交尾产卵。因怕强光,早晚活动最盛,中午阳光强时,栖息在麦丛或杂草中,傍晚6-9时,选择已抽穗而未开花的麦穗产卵。卵多产于护颖、小穗与小穗、小穗与穗轴之间,一生可产卵50粒左右。成虫寿命短,只活3-4天。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20-25℃,30℃以上,15℃以下都不活动,10℃以下死亡。
麦黄吸浆虫生活习性与麦红吸浆虫基本相似,一年一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冬,成虫产卵于麦穗内外颖之间,每处产卵5-6粒,卵期8-10天。老熟幼虫无伪蛹阶段。
影响因子
影响小麦吸浆虫种群数量的因子:
①与温湿度的关系:温度是影响吸浆虫发育生长的主要因素。越冬幼虫在土温达10℃以上时破茧活动,土温达到15℃化蛹。温度增至30℃以上,幼虫恢复休眠,不能化蛹。温度高至50℃幼虫即死亡。故幼虫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因此,。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死亡率。
当温度条件具备时,在一定阶段湿度条件成为一个关键因素。越冬幼虫破茧活动与上升化蛹,必须有足够的水分和湿度。在此期间雨水多(或灌溉)羽化率就高,反之就低。另外,卵的孵化及初孵化幼虫的入侵,也需一定湿度。湿度高时,不仅卵的孵化率高,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容易侵入为害。若干旱,孵化率低,初孵幼虫常常未侵入到颖壳内就干死。因此,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吸浆虫为害也就严重。在小麦收割前,幼虫成熟期遇雨,则容易脱皮,爬出麦颖,落地潜伏,虫口密度大,来年虫源多。如果麦收前干旱缺雨,幼虫不能脱皮出壳,麦田落入虫少,下年为害将减轻。故可根据春季和麦收前降雨多少,来预测当年和来年吸浆虫和发生程度。
②与小麦品种的关系:小麦品种不同,特征特性各异,如抽穗期的迟早,开花时间的长短,颖壳扣合的松紧,子房皮部的薄厚,均与吸浆虫的产卵、孵化、入侵为害有密切的影响。凡小穗稀松,麦壳薄而又合得不紧的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侵入;凡小穗紧密,麦壳厚硬、合得紧,或抽穗快而整齐,或抽穗期能避开成虫盛发期的品种均可减少受害或不受害。
③与土壤条件的关系:小麦吸浆虫幼虫在土壤中生活长达10个月以上,土壤结构、性质、含水量及酸碱度与其发生程度有很大关系。壤土团粒结构好,土质松软,有相当的保水力和渗水性,且温度变化小,最适宜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粘土对其生活与发生较不利,砂土更不适宜其生活。
④与天敌的关系:天敌对吸浆虫的发生有很大抑制作用,已知的天敌有寄生蝇、蜘蛛、蚂蚁、寄生峰类的宽腹寄生峰、光腹寄生峰、背弓寄生峰、圆腹寄生峰等。
种群分布
小麦吸浆虫广布于亚洲、欧洲、美洲主要产麦区,早在1839年就有成灾记载,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30-40°,东经100-120°间的10多个省(区),东北和南方一些省区也有分布;甘肃徽县、两当、成县、秦城、北道、甘谷、秦安、张家川、岷县、漳县、陇西、定西、渭源、临洮、夏河、广河、永靖、和政、康乐、东乡、积石山、平凉、泾川、静宁、靖远、榆中、永登、古浪、武威等县(市区)均有发生,其中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于嘉陵江上游和渭河、洮河、大夏河及泾河流域低湿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积石山及古浪、武威二阴山区。两种吸浆虫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大麦、青稞、燕麦及部分禾本科杂草。受害麦类常造成籽粒秕瘦而减产,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特别严重时全部空秕,只留麦草。甘肃解放后40多年历史经验表明,凡重视监测和防治时,发生危害就轻,忽视了监测和防治时发生危害就重。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虫丰产品种。
②在重发区,实行轮作倒茬,使害虫失去寄主;实行土地连片深翻(20厘米),使潜藏的吸浆虫暴露在外,促其消亡。
药剂防治
有机磷农药防治为主,以蛹盛期(小麦抽穗前)施药防治最好。
①用甲基异柳磷乳油对水2千克,均匀喷在20千克干细土的药粉抖落到地面。
②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期扬花前可选用快杀灵、蚜虱净等药剂喷雾防治并可兼治蚜虫。
参考资料
.甘肃省自然科技资源昆虫资源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16:54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