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麦积山景区,又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简称麦积山景区,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麦积镇境内的旅游景区,景区面积215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1985年,麦积山石窟正式对外开放,仙人崖、石门也进行维修,陆续对外开放。
1986年,开始对景区内三官殿、三教殿、喇嘛佛殿、地藏王殿、财神殿、老君殿、观音殿、文殊殿、释迦牟尼殿、毗卢殿(以上在西崖),石莲洞、吉祥洞、罗迦洞(以上在东崖),玉皇殿、睡佛洞进行维修,并重修磨针殿。至1988年,共维修建筑18座。同年,新修街亭至石门景区21千米游览专线,铺设10千米景区登山石阶步道。仙人崖也修通上山台阶。
1993年起,五台山僧人海正募资重建净土寺。
1987年,在景区入山处建高5.8米、宽4.2米的大理石牌坊。
1994年,甘肃省旅游实业发展公司在街子乡进行街亭温泉娱乐村开发建设。
1997年,修建麦积山景区步道1.6千米;香积山步道100米。
1998年,对2尊宋代摩崖修复加固。
1999年,开始对杜甫草堂进行开发。
2000年,修建麦积山至香积山公路1.21千米。
2003年,修建麦积山第一座停车场,面积达6000平方米。
2005年,修建仙人崖景区步道5千米,修建石门步道2千米。同年,建石门景区游览步道。后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游客中心。还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改造或新建仙人崖、石门景区前山入口处、映月湖处停车场3处,面积分别为5000平方米、35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
2006年,再建麦积山第二座停车场,面积1.2万平方米。
2024年4月,麦积山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天水市麦积山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镇麦积村,以麦积镇为中心,辐射至党川乡西南部(曲溪景区所在)和西北部(石门景区一部)、伯阳镇南端(石门景区)。地跨秦岭南北。
地质地貌
天水市麦积山景区的岩层由红色砂砾岩层和浅色变质岩构成,其中麦积山、仙人崖为典型的丹霞地貌。
气候特点
天水市麦积山景区地处亚热带至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800多毫米,最高气温32.5℃,最低-16.8℃,一般冬季低温常在-8℃左右,无霜期230天,日照年为2307小时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4%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陇上小江南”之誉。
主要景点
麦积山景区
麦积山景区在麦积镇南部,其中心点麦积山石窟距城区火车站28千米。景点分布在永川河发源处两道山谷中,有麦积山石窟、瑞应寺、雕窠峪、天池坪、香积山、豆积山、麦积山植物园等。
又称麦积崖,俗名麦子崖,系西秦岭支脉向北伸延过程中突起的一座孤峰。山体呈红色,为第三世纪砂砾岩构成,高142米。山体三面临空,除西北部山腰与邻崖连接外,余均悬崖峭壁。远眺其山,下部较小,中部突出,顶部收聚为圆锥状,颇似农家堆起的麦垛,由此而得名。石窟开凿在山崖东、西、南三面高20~80米的崖壁上,悬崖绝壁处,佛龛洞窟,层层相叠,密如蜂房,栈道云梯,凌空盘旋,峰顶绿荫覆盖,崖间古松倒挂,以雄、奇、险、秀而称著。麦积山石窟始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年)。后秦皇帝姚兴(394~416年在位)大倡佛教时始修,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各代增建,形成陇上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吸引关中等地佛教徒聚会讲经。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出家为尼,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号称‘寂陵’”。北周大都督李允(充)信为追念亡父,在东崖上部造七佛阁,仿木结构,上凿单檐庑殿式大顶,下为游廊,后并排凿7间佛帐式大龛。其阁不仅在全山为最大洞窟,在国内窟廊建筑形式中也属最大。石窟建筑原连为一体,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大地震使崖面中部塌毁,整个石窟分为东、西崖两部分,共有洞窟221个。以卧佛洞、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牛儿堂、中七佛阁最为精美。西崖最有价值的洞窟有万佛洞、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东崖洞窟宏大,但层次较少;西崖有12层洞窟,总高32米。峰顶建高9.4米五级宝塔1座。各洞窟间由凌空飞架的栈道相连。栈道原为木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至民国时西崖洞窟已难通达。20世纪50年代多次整修,60年代又架通自唐开元后被阻隔的东、西崖间栈道,其道从东崖牛儿堂向西通至西崖天堂洞。20世纪80年代,又改为钢筋水泥桩栈道,现总长1300多米,所有洞窟均能通达。当登临牛儿堂俯视山脚时,犹置虚空,山下行人小如蜂蚁,巡视四周,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石窟内完整地保存有从后秦到清代1600余年来各个时期泥塑和石雕等106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后秦、北魏塑像,高鼻深眼,宽肩细腰;西魏人物秀丽端庄,宽衣博带;北周、隋代塑像优美丰满,衣褶精细;唐代人物面容温和,服饰鲜艳;宋代作品造像更加秀丽纤巧,作风写实流畅;元代作品比较粗狂;明代作品比较细腻繁琐;清代作品则呆板、程式化。东崖和西崖各有一组摩崖大佛,最高的东崖坐佛15.28米,均顺山凿石塑成。麦积山各洞窟泥塑的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各种塑像栩栩如生,表情逼真,喜、怒、哀、乐、虔诚、天真、慈祥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生活情趣。多采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上彩不重彩,或者以素泥表示质感。大量石刻和洞窟形制,对研究中国古代泥塑、石雕、建筑以及宗教等历史文化,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每当夏、秋细雨连绵,低空云层缠绕石窟,摩崖大佛及洞窟、栈道若隐若现,虚幻飘渺,构成“麦积烟雨”奇观。
瑞应寺在石窟东南200米台地上。与麦积山石窟开凿大体同时。据碑碣记载,寺院名称历代皆由朝廷敕赐,东晋称无忧寺,北魏称石岩寺,隋代称净念寺,唐代更名应乾寺。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因麦积山顶产灵芝而意为祥瑞兆相,徽宗赵佶赐现名。现存寺院建筑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殿内塑像皆已毁,仅存部分壁画。2001~2002年进行维修,安装电灯,布列玻璃陈列柜,内置碑刻、雕塑等藏品,成为文物陈列室。
整座寺院坐北向南,建筑面积701.7平方米。沿中轴线从南向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天王殿左、右两侧隔偏门有钟鼓楼。山门前原有塔院,现已拆除,辟为停车场。山门为牌楼式单檐悬山顶结构,面阔三间、长6.92米,进深两间、宽3.3米,正间面阔2.5米,顶高5米,两次间面阔2.21米,顶高4.08米。前后枋上共有斗拱18攒。正脊两端置琉璃鸱吻,背上插铁戟;灰板瓦覆顶,筒瓦盖边;正间檐前悬冯国瑞书“瑞应寺”匾额。天王殿为单檐悬山顶结构,前出廊,面阔三间9.17米,进深两间6.37米,顶高6.22米。正面辟门,前后贯通,各有四扇格扇门。裙板上刻云纹、莲叶、龙纹等图案。廊前列檐柱4根,上承额枋及斗拱,计有柱科斗拱4攒,平身科斗拱3攒,昂嘴雕龙头、凤头、象头。殿内原有木雕菩萨及韦驮像,两侧有四天王塑像,塑像1966年毁,前檐下悬“寺古云深”匾额。大雄宝殿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面阔五间、长16.8米,进深三间、宽9.7米,高7.03米。建在高80厘米台基上,前有廊,为明间与两次间开门。裙板浮雕牡丹花、宝相花及琴棋书画等图案。前檐下柱头和枋上置斗拱7攒。殿顶正脊两端及四条垂脊下端有鸱吻,脊上有莲花、牡丹、条龙等图案砖雕。屋顶以灰板瓦铺底,灰筒瓦覆盖。殿内原有泥塑坐佛5尊,“文化大革命”初期拆除。两侧山墙绘十佛八菩萨及诸罗汉壁画。殿前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铸造的塔式焚表炉1对,通高1.9米,铸工精细。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各为9间房舍,形制、大小相同,均为单檐硬山顶结构,前廊后室建筑,屋顶素脊。殿内原有财神、三霄等塑像,均于“文化大革命”初被毁。天王殿东、西两侧门外,建有钟楼、鼓楼,均为平面方形单檐悬山顶两层楼阁,面阔3.1米,进深4米,通高5.3米。钟楼内原置明弘治元年(1488年)铸铁钟1口,高1.57米,龙衔钟钮,钟体有铭文,下沿为八角雕饰云纹。现置于大殿廊侧。鼓楼内置皮鼓1面,直径90厘米,保存完好。瑞应寺东配殿以东10米处台基上,建有单檐硬山顶、前廊后室建筑1座。坐东面西,通面宽五间、长14米,通进深两间、宽6.4米,顶高6.4米,三面围墙,正面明间辟四扇格门,两边次间安四扇直棂窗,稍间与次间之间有隔墙和单扇门。檐柱上承额枋及斗拱,共11攒。正间檐前悬吴稚晖(江苏人,民国后期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书法家)书“麦积山馆”匾额。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原为历代寺院主持精舍,民国35年(1946年)改建为宾客接待室,称麦积山馆。2002年拆除。
雕窠峪位于麦积山东北1.5千米处,背靠天池坪,面朝麦积山。因崖壁如倒置三折扇面,又名三扇崖。崖分左、中、右,前后相叠,高低不等,最高者近百米。崖壁上部青松覆盖,中、下部基岩裸露,呈红褐色,如铁水铸就,雄伟峻迈,绚丽多姿。左侧崖面多岩穴,状如鸷鸟所筑巢穴。二峰之间,有清泉飞溅,雨季则喷珠泻玉;入冬冰帘倒挂,形成冰雕。南宋人著《方舆胜览》载:“(麦积)山之北曰雕巢峪,又有隗嚣避暑宫,对面瀑布泻出苍崖之间,亦胜景也。”由于避风向阳,冬暖夏凉,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新莽末和东汉初隗嚣(天水成纪人)割据陇右时,在正面崖前一块较大基石台上建避暑宫。今避暑宫无存,其遗址坐东北面西南,南北长65米,东西宽45米,偶有古砖、瓦出土。
天池坪位于麦积山东南2.5千米处,因其主峰西北侧山坳有一天然蓄水池而得名。池内生长苔藓、灌木、野草,雨季常有积水。四周为原始次生林。源于其山的冷水河向南流入嘉陵江,永川河向北流入渭河。主峰海拔2197米,雄踞周围群山之首。登其上,可俯瞰麦积山顶。峰顶有乔灌木覆盖,间有青白二色岩石裸露。其东侧有一块天然草坪,行走其上,如履地毯。其山气势磅礴,林壑深邃,日落而银河泻影,阴雨则半入云端,若隐若现,绰约多姿。
豆积山在麦积山以西偏北2千米处。山呈棱锥形,高百余米,上有苍松覆盖。其形与麦积山相似,惟不如麦积山高峻。山峰东侧有一坡度平缓的山谷,谷底有一高山草甸。崖壁东侧即罗汉崖,形如一罗汉垂手打坐悟禅,崖体下部凹进,深约1.2~6米,横长约70米,崖中腰现存五代悬塑、宋代重塑盘坐三世佛3尊。三尊佛均高2.4米左右,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螺旋髻,肌肉丰满圆润,姿态静穆自若,精美绝伦。坐佛左下侧有高50厘米,宽30厘米窟龛,内塑天王像1尊,横眉怒目,神态生动。还存高1米、宽6米、深1米的方楣平顶敞口大龛,为睡佛洞,造像已毁。原有40余米长的摩崖廊道,廊内遗存窟龛、壁画,均已残落不可辨。相传最早选址造石窟时,先选于罗汉崖,因崖面小,后移凿麦积山,至今仍流传“先有罗汉崖,后有麦积崖”之说。身临其境,其翠波、松涛、鸟鸣、流水让人能充分领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雅。罗汉崖向西约200米,有两峰突起,一高一低,似僧人之帽,骡马之鞍,故俗称僧帽山、鞍子山,颇为别致。僧帽山西北有峰形似骆驼,故名骆驼峰。罗汉崖南百余米有西应寺,宋时建寺,后改豆积寺,为麦积山瑞应寺下院,原为四合院式,深邃幽静,佛道合一。“文化大革命”时神像被毁,庙宇拆除。20世纪90年代,当地群众集资重修,仍为四合院式,坐北朝南,有大佛殿、天王殿、三霄殿、地藏王菩萨殿等4座殿宇,殿外另建厢房。寺内东北角长有一株西北最大的红豆杉,树围1.4米,高15米,树冠达12米。
全称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在麦积山石窟东北约1千米的后崖沟。为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树木综合研究基地,秦岭西段森林地带的活标本馆,亦是集科研、教学、生产、游览为一体的园林胜地,被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1983年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科学研究所始建,时称小陇山树木园,1993年改称小陇山麦积植物园,1998年改现名。植物园既是引种驯化中心和植物种资源库,又是以园林风貌为特色的游览区。全园占地3.7平方千米,分为森林生态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和树木园展览区。园门到后园瀑布全长4千米的展览区,是主要游览区。从园西北部公路旁的正门入园,逆溪流向东南方向,依次有《驯鹿姑娘》《神农尝百草》《牡丹仙子》《天女散花》等雕塑。塑像均高2米以上,其中神农像连基座达4米。《牡丹仙子》附近是牡丹园,《天女散花》周围为月季园。月季园东建水榭,旁为鱼池。池中有3条白水泥制昂首喷水鲤鱼。水榭北是用水泥柱做骨架的曲廊,依地势而建,高低宛转长约300米,尽头建清影阁。园东南部溪流上,建1座3孔石拱桥。桥东是高约70米的山崖,上建5米高的八角白质实心塔。塔旁瀑布,直落入桥旁潭中。天气晴朗时,可映出彩虹,故称飞虹桥。瀑布东为广袤森林。2005年,拆除水榭、曲廊、清影阁等建筑,由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植物园山庄,总占地1万平方米。2006年初竣工。按四星级标准兴建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及别墅群,包括综合大楼1幢、别墅7幢,小木屋10座,共有客房142间,床位267张,可同时接纳300人。综合大楼3层,凹字形建筑,仿古式庑殿顶造型,顶覆青色琉璃瓦。别墅、小木屋簇拥在综合大楼周围,随地势高低或建于道旁,或建于溪畔,错落有致。整个山庄四周翠峰环抱,竹木掩映,清幽雅净。后崖沟两边山地,为自然保护区,荟萃国内南北兼备的1800多种、146个科目的种子植物,千姿百态,一树一枝,皆有特色。西南部建闻涛亭、映松亭,东北部建问津亭、揽胜亭。揽胜亭在植物园最高处,可俯瞰全园景色。从问津亭翻过山梁,即雕窠峪。
香积山又称香子山,在麦积山南2.5千米处,海拔1943米。高度仅次于天池坪,因山顶曾建有香积寺而得名。山之南侧与秦岭主脉相连,山之北侧呈一孤峰,状若金字塔。全山树木覆盖。山下有一大片开阔地带,名曰教武场。山下北侧有一溶岩洞,名玉香洞,又名文殊洞、百福洞。位于悬崖绝壁上,原需系藤攀枝爬坡而上。1997~2000年,修筑山下至洞口道路、台阶。洞为石灰岩山体构造裂隙经雨水长期冲蚀形成,深百米左右。分三段,前洞深40米,高5~8米,宽8~10米,内壁有大小、深浅不同的溶洞,溶岩有石钟、石乳、石阶、石笋等,各具形态,右前壁有楷体刻石“文殊洞”3字,每字高17厘米,宽15厘米,后壁右下侧有一小洞口,需躬身而进,再上一米高石阶,即达中洞。是段长55米,为高低不平、宽窄不一暗沟,最窄处侧身仅可通人,洞壁随处可见倒挂蝙蝠,“百福洞”由此而来。中洞尽头有两米高石阶,上部为直径4~5米,高约20米柱体溶岩洞。洞壁有明清炭书或刻画题记,最早一条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书。沿洞壁曾有栈道可达洞顶,已毁。据传洞顶有一侧洞,可达后洞,其长短与中洞相仿,但更狭窄,极少有人通过。洞内多处石隙渗水,虽然潮湿,但无憋闷不适之感,入冬则结为冰幔、冰柱、冰瀑等奇观。山顶香积寺于清代圮废,遗址南北长15米,东西宽9米。
仙人崖景区
仙人崖景区在麦积镇东北部,其中心点仙人崖距城区北道埠约30千米,南距麦积山石窟7千米,西北部(石莲谷)距街亭镇6千米,东距放马滩12千米。主要景点有西崖、献珠峰、东崖、玉皇峰、南崖、仙人湖、净土寺、石莲谷,总面积10余平方千米。附属景点有罗汉沟、哭祷沟、象鼻崖、火箭山等。其中心景区仙人崖由三崖、六寺、五莲山组成。三崖即东崖、西崖、南崖。六寺即木莲寺、石莲寺、花莲寺、铁莲寺、水莲寺、灵应寺。五莲山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峰、西峰。存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以及南北朝、宋、明、清各类塑像197尊,壁画84平方米。
西崖是座半圆形天然大石窟,长116.4米,最深20.7米,为仙人崖主要景点。崖下从西至东依次建三官殿、三教殿(三圣殿)、喇嘛佛殿、喇嘛葬场、地藏王殿、财神殿、老君殿、观音殿、文殊殿、释迦牟尼殿、毗卢殿、库房和禅堂,共14座、36间。均建在石崖深处,后壁利用自然崖体,前壁另加木柱、门窗。三官殿为土木结构悬山顶,单开间,高3.83米,面宽3.57米。殿内有明代三官及供养人塑像5尊,两侧墙面绘四大护法神和双龙。左壁山墙中有清顺治七年(1650年)和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功德碑2块。三教殿为三间四柱式,殿高3.78米,宽6米,深3.15米,殿内塑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像,两侧侍奉达摩、慧能像。左壁绘佛、道、儒三教故事,右侧绘涅槃图。喇嘛佛殿建在约4米高台基上,有悬廊可入。殿为一面坡顶,单间双开门,内塑泗州大圣(僧伽大师)及两弟子像,均为宋代造像。喇嘛佛殿和地藏王殿之间前方空地,立大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仙人崖现珠山斋田并重建碑记》,记载重修玉皇殿、三官楼、真武殿、灵官宫、磨针洞情况。地藏王殿中为铁质地藏王菩萨造像,高1.03米,两侧立道明、闵公像,左右各塑十殿阎罗5尊,十殿阎罗后壁有上、下两排悬塑,上排为十方佛,下排为十方菩萨。财神殿亦称五路财神殿,内中间塑关羽,两边分别塑比干、孙思邈,后壁绘关平、周仓,左右壁绘郭巨、刘海两小财神像。老君殿内,中间塑三清像,两边塑知府子、广成子像,左右壁各浮塑道教群仙像,分上、下两排,每排5身,山墙上还墨绘四值功曹像。观音殿为前柱单斗悬山顶式,前有长廊和廊柱,出檐较深。殿内正壁台塑观音像3尊,左、右壁绘民间神话故事。文殊殿有造像11尊,中间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前方塑供养菩萨2尊,左、右壁台塑禅宗6位祖师像。规模最大为释迦牟尼殿,亦称大雄宝殿,殿高7米,宽11.6米,深5.38米。悬山顶,三开间单檐,内有明代塑像9尊,主尊为三世佛,胁侍4位菩萨,最外层各塑金刚1尊。释迦牟尼像高3.69米,两壁分上、下两层,绘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图。殿廊两侧山墙内,右边嵌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立《大明敕赐灵应寺记》碑,左边嵌明隆庆四年(1570年)立《钦赐韩府官地碑》。毗卢殿为单檐前柱斗拱悬山顶式,顶高6.31米,面宽9.15米,进深5.5米。殿内中间塑三身佛,胁侍菩萨2尊,最外层塑阿难、迦叶像,像后别绘布袋和尚和达摩图,左、右壁绘二十四诸天图。1990年,在禅堂东新建1座砖混结构区佛教协会接待室,为佛教信众聚会处。西崖向南不远,为1986年建的六角形木结构环翠亭。再南即宝盖峰,山势陡峭。峰顶1株珍贵稀有的铁杉树,高20余米,胸围2米多,形似宝塔。峰顶原有木莲寺,建有唐僧殿(已毁)。
献珠峰位于西崖东约50米处,为东西崖之间的一座孤峰,沿羊肠小道可曲折攀登峰顶。峰腰第一平台处建有山门、圣母殿。圣母殿为悬山式人字披顶,三间四柱,高4.2米,宽6.5米,深3.2米,中塑三霄圣母像,左、右各塑1尊送子娘娘,怀抱童子,左、右壁绘封神演义故事图。峰顶开阔处原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所建望云楼和无量殿,旁建钟楼,内悬明永乐时铸铁钟。现只存无量殿。殿内中间塑无量祖师,像高2.12米,披发跣足坐于坛上,左手掐诀,右手按剑,颇具威猛之势,胁侍立金童、玉女。两侧为天神像4尊,其中1尊为清代塑像,其余为新塑。
东崖又称莲花寺,位于磨针殿东约200米处,亦为天然石窟,长87米,深13米。建有文昌宫、罗汉堂、观音殿、禅院、西洞、尼姑庵、罗迦洞、吉祥洞、石莲洞,均为明代小型建筑。文昌宫、罗汉堂属前堂后厅,紧挨一起。文昌宫为硬山顶单间式,进深局促,中有一木板相隔,隔板前为约1米高文昌君像,后立韦驮像。后室为罗汉堂,歇山顶殿堂式建筑,正中有明代所塑高近2米的鎏金释迦牟尼像,两侧塑菩萨像4尊,弟子像2尊。主佛两侧平台上,各塑9身如真人大小罗汉像。形态各异,造型逼真。左、右壁绘睒子本生图。禅院内现存3尊高0.7米左右的明代铸铜佛,并绘制有观音救度众生图。崖下石穴中,有泉3眼,清澈甘洌,不溢不枯,俗称“神水”。禅院东10余米崖面形成凹穴,为丹霞岩洞,由东向西依次有石莲洞、吉祥洞、罗迦洞(总称梯子洞)。石莲洞又称仙人洞,距地面9.2米,高5.8米,深6.6米,洞口宽10米,原有高梯可通。分前、后两室,前室地面凿石莲,后室坛台塑水月观音及二童子,相传为剑客修炼处,洞旁有插剑崖。吉祥洞又称三佛洞,高3.1米,深6.6米,宽5.6米,为崖阁式长方形窟,内塑三世佛。罗迦洞高5.4米,深8.2米,宽4.2米,为山崖阁楼式建筑。阁中开一长方形大窟,相传为明韩宪王后裔和清康熙年间书法家王了望(或写予望,字菏泽,今甘肃陇西人,明末清初书法家)隐居处。洞内存3尊清代塑像。3洞中共存清代和近代塑像24尊。
玉皇峰在东西崖间,献珠峰南面。山峰拔地而起。峰北山脚平坦处,原七真观(又称集真观)早毁,1986年重建为磨针殿。殿内塑像2尊。磨针殿西沿石级迂回而上,峰顶有称“南天门”的拱形木质重门。其门正对明代所建燃灯殿(又名燃灯阁),殿内塑燃灯佛,两侧壁绘四大天王像。殿后为玉皇殿,内塑玉皇大帝等像7尊,两侧壁有单墨色吕洞宾、汉钟离壁画。由玉皇峰顶向南眺望,罗汉沟群峰参差罗列,若揖若拱,人称“十八罗汉朝玉帝”。由玉皇殿东南下至半山腰路绝处,有睡佛洞(又名涅槃庵),为圆拱形顶,凸字形平面窟,宽6.4米,深3.2米,高3.35米。洞内睡佛(释迦牟尼涅槃像)长4.74米,身后塑1.35~1.5米高十弟子像,表情生动,富有人间情趣,均为唐代作(一说北魏作),后代有修复。相传每当天晴午夜,玉皇峰前后荧光点点,若明若暗,时升时降,阁内通明,故有“仙人送灯”之说。
南崖在玉皇峰南麓,因其上有千佛龛,又称千佛崖。在高约7.5米、长23.1米崖面上,原雕凿上千个小佛龛。整齐划一排为15行,每行大致60~80个小佛龛,每个高度约0.25米,宽0.15米。绝大多数现已不存。整个形制类似麦积山石窟133窟千佛造型。保存基本完整的有2尊北魏佛像,1尊宋代净瓶观音像。特别是2尊摩崖造像,依崖而建,距地10米,为释迦会子造像,释迦像高约3米,只存头部、莲花座,罗睺罗造像完整,像高约1.5米。依崖建有华严殿、千手千眼菩萨殿(千手观音殿)。华严殿为硬山顶单间建筑,高5.9米,面宽6.1米,深5.1米,原建筑为明修,后毁于大火,1985年重建。殿内有明代塑像3尊,现代贴金彩绘并补塑阿难、迦叶2弟子像。左、右壁各有清代彩绘护法天王像2幅。千手千眼菩萨殿1991年重建,宽9.3米,高9米,深5.8米,硬山式单檐,三间四柱,前廊后殿式结构。廊两侧山墙各绘1尊护法力士,殿中塑各种观音造像3尊,两边胁侍龙女、善财,左、右壁各绘护法天王1尊。1997年,崖上2尊佛头被风吹落破碎。
净土寺位于仙人崖后川。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为秦州十景之一。净土寺八十年代开始僧众和社会各界多方筹资,投入近9000万元进行恢复扩建,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宏大建筑群。近几年,又新开发增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规模。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并在后山崖壁上发现一天然佛头。
仙人湖
1989年,省水利厅投资70万元,在宝盖峰南部山谷建起人工湖。拦河坝长80米,高15.4米,顶宽2米。湖水平均深13米,最深处20米,湖面约2万平方米,蓄水量约17.5万立方米。拦河坝中部有一高13米瀑布。湖北岸建有水榭和观鱼台。同年购游船2只,供游人划渡,并在湖内投放鱼苗12万尾。仙人湖上游东北部,称哭祷沟(又名哭倒沟)。据传在明朝灭亡后,皇室后裔为逃避追杀,躲在沟内,伤心痛哭,终年呜咽,泪水汇成小溪西流。
净土寺亦称曼殊寺,在后川村东,沿谷而入一小盆地内,是境内佛教密宗道场。宋代初建,曾称寄骨寺、京都寺、净土寺。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妹妹曾在此出家。原建有山门、钟鼓楼、韦驮殿、天王殿、地藏殿、三层双塔、大佛殿、菩萨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除5间僧房外,均被拆毁。1993年起,五台山僧人海正陆续募资7800万元重建。至2006年,先后建成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石质牌坊楼、普渡桥、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文殊殿、古佛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演法堂、五观堂等殿舍,总面积6300多平方米,计205间,其中殿宇88间。谷口牌坊楼,碧瓦朱甍,雕梁画栋,正中悬蓝底金色“曼殊寺”三字匾额。牌坊楼前,一只硕大赑屃驮着石碑,上有“大般若正宗”字样。沿谷口而入600多米,豁然开朗,有长约3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开阔盆地。寺院坐东北向西南,主要建筑物攒聚在盆地东北,以中轴线形式,分层而建,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均顶覆琉璃瓦,琼楼金阙,金碧辉煌。盆地内还有面积2600平方米放生池1座。四周分布18座高峻陡峭、奇形怪状的山峰,朝向文殊殿,称“十八罗汉拜文殊”,层峦吐翠,叠峰含秀,山泉泛涌清流,交织成一副有声有色的画卷。寺院背后沟分两岔,悬崖峭壁,形成自然屏障,呈现出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每当山风起时,寺周松林犹如江河咆哮、海涛怒吼,故有“净土松涛”之称,州志列入“秦州十景”。
石莲谷在仙人崖西部山谷。向西北延伸,总长约4千米。为东柯河支流南河上游。河水清澈见底,平缓处珠溅落盘,声似金石;湍流处顿成飞瀑,如同雷鸣。谷中巨石,因受日光风化和水流冲刷,状若白莲,浸映水中,千姿百态。石上镌刻冯国瑞书“石莲谷”3字。两边山坡,松杉蔽日,藤蔓交错。逆溪东行,山崖上刻有“峰回路转”“渐入仙境”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大字诗句。
罗汉沟在景区南端,北距仙人崖约3千米。为一开阔谷地,四周群峰对峙,重峦叠翠,有“十八罗汉朝佛祖”之称。附近有象鼻崖、峡门崖、火箭山等景观。
石门景区
石门山景区在伯阳镇和党川乡交界处,距仙人崖景区15千米,距城区约50千米。景区呈袋状,南北长约7千米,南连党川乡北部燕子关(州志中称雁子关),北眺渭水峡谷,东、西分别与麦积镇和元龙镇为邻,总面积15平方千米。分石门山和放马滩两组景点。景区内群峰林立,如劈如削,松柏青翠,浓荫蔽日。石门山雄、险、秀、幽、奇兼备,以其险为最著,兼有泰山之浑厚、华山之雄伟、黄山之奇幽、峨眉之秀丽,被赞为西北的“小黄山”。且山大林深,有麂、鹿、麝、熊、鹦鹉等珍禽异兽,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植物园。云杉、水杉、冷杉、红豆杉、辽东栎比比皆是,古松更是一绝。主要景点有石门五峰(麒麟峰、兴隆峰、皇天峰、斗姆峰、玉灵峰)、五阳观、映月湖、双龙峡、天柱峰、放马滩;附属景点有九门九道厢、三响瀑布、九女峰等。其中石门山有八景,即:石门夜月、翠凝仙桥、量天插云、鹫岭卧虎、白鹿映门、盘古洞悬、龙腾峰顶、天门观云等,以“石门夜月”最为称著。
麒麟峰位于石门景区最北部。峰顶建王母宫,八角重檐攒尖顶,三间四柱式,高4.75米,前堂宽4.5米,后殿长4.5米,通深9.2米,为前堂后殿式建筑,内有塑像7尊,其中王母像高2.3米。沿山道自下而上还有三霄殿(又名圣母殿)、桃花庵等。原有明代依崖而建的三层楼,后毁于火灾,现仅存栈道遗迹。在距地面2米处有盘古洞。
兴隆峰又称北峰,在麒麟峰西北。山顶有祖师殿(又称无量宝殿),明崇祯元年(1628年)建,清光绪年间重修,为八卦悬顶重檐歇山式,副阶周匝结构殿堂。殿高7米,宽3.8米,进深1.2米,塑像7尊。殿内祖师像高2.9米,殿外墙壁嵌砖雕山水。沿山道向南下行,依次有赵公殿、三清殿。赵公殿呈方形,高3.6米,宽1.7米,长1.7米,进深1.25米,内塑赵公像,壁画1幅。东部山腰有1洞窟,宽、高、深均2米多,据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采药时住过,故称药王洞。
斗姆峰又称小北峰,在麒麟峰南。建有灵官殿、文昌宫、财神殿、钟楼。灵官殿呈长方形,高6.5米,长、宽各4米,进深3.8米,为四角挑檐八柱廊亭式结构,殿外前廊有八柱,殿内塑王灵官像,左右两壁塑白象与青狮,塑像身后背屏结构精巧,保存完好。文昌宫呈方形,长、宽均3米,有塑像3尊。钟楼亦呈方形,内存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铸铁钟1口,铭文记石门山四至:“东至分水岭,南至雁子关河,西至庙儿咀,北至梁子树。”
皇天峰又称小南峰,与斗姆峰对峙。中似门槛,传说为月宫吴刚用大斧所辟。山腰有聚仙桥使两峰相通。聚仙桥为明代所建,长11.8米,高3米,重门启扇式木结构。在晴朗的中秋之夜远眺,明月从聚仙桥下冉冉升起,皎光四射,清莹如镜,有“石门夜月”之称。清末天水名士张世英(今秦州区人)题额“陇月先得”。桥下侧1株古松,约过千年,苍峻挺拔,与峰顶同高,称“等山松”,或誉“量天插云”。雨后初晴,桥下云腾似海,浓雾飘荡山腰,称“石门云海”。
玉灵峰又称南峰,在皇天峰西南。海拔2095米,是石门山最高峰。山腰现存三官殿和灵霄殿(又称玉皇殿)。三官殿高4米,宽4.2米,进深6.7米,为硬山顶建筑。殿内塑像5尊,分别为天、地、水三官像,左右两侧塑金童、玉女像,塑像面形方圆清俊。灵霄殿为硬山顶建筑,高3.3米,宽3.25米,进深3.55米。殿内塑玉皇大帝像,两侧塑太白金星、妙乐天尊、黑鹏、红鹏等道教天神。峰顶西南有卧虎台,地势险峻,誉称“鹫岭卧虎”,据传过去常有虎豹出没歇息。卧虎台南有卧龙台,冈峦如龙,誉称“龙腾峰顶”。在南峰西麓,原有孤魂殿(一称股肱殿)、邱祖殿、祖师殿、戏楼、僧房等,现无存。
五阳观在石门山西麓入山处,地处石门山西北十八盘脚下,因五座相连的山峰在太阳照耀下形成“五羊开泰”之祥瑞,故名(另一说石门山由五峰组成,每峰各有殿宇,总称五阳观),是天水五大道观之一。首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文化大革命”中殿宇拆除,1981年重建。由主殿真武宫、圣母殿、八仙宫、邱祖殿、泰山殿、古戏楼组成,占地3亩。真武宫为歇山顶式,面阔五间,通长17.2米,进深5.3米。圣母殿为悬山顶式,面阔三间,通长8.65米,进深7.1米。八仙宫为悬山顶式,面阔三间,长8.65米,进深7.1米。戏台为悬山顶式,通长9米,通宽6.55米。观内塑有真武大帝(无量祖师)、雷部八大帅、三霄圣母、送子娘娘、散花娘娘、南极仙翁、道教八仙、东岳大帝及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等塑像计34尊。由五阳观东登山,山腰一巨石,形似惊慌奔跑的白鹿,称“白鹿映门”。再向上,攀枝附葛达十八盘,山道险阻,人多望而止步。十八盘北是一悬崖峭壁,名“挂画崖”。过十八盘东绕,即达聚仙桥。
五阳观西有映月湖(原称石门水库),为1960年所修,未成即废。后重修,成为旅游和农业灌溉两用湖。现已干涸。
双龙峡在兴隆峰东北山谷内,最宽处20米,长约500米,传说青、黄两条龙相斗,胜负难分,遂相峙待机,结果化为两峰,中间山谷名为双龙峡。谷中一瀑布,从巨石上飞泻而下,高约百米,流经三弯十八跌,如素练凌空。瀑布在下降中发出三种不同声响,故称“三响瀑布”。冬季流水结冰,巨大冰柱悬空矗立,晶莹透亮。
在双龙峡左侧,山形如柱,高峻陡峭,有石阶可攀登。传说是神仙去南天门的通道,石阶称“天梯”。由山顶北望,渭水如带,东流而下,近瞰则云海翻腾,犹如置身虚空,称“天门观云”。
放马滩在石门景区南部,地处党川乡北端。海拔1720米。总面积7.8平方千米,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传为西周时秦非子牧马地之一。1986年,在其地发掘战国晚期秦墓13座,西汉墓1座,出土400余件文物,其中有战国邽县木板地图和西汉纸质地图。1994年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在放马滩立石碑1块,并置8匹石雕马。1997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麦积国家森林公园放马滩景区。2003年,峡谷腹地建石门度假村,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两旁群峰林立,以九女峰景色最为秀丽。
九门九道厢在映月湖东约2千米一带,北距伯阳镇石门村不远,处东柯河上游,为从街亭往石门山旅游的必经之地。其地峡窄谷深,两旁石崖如削,形似门楹。因连续有九道门状深谷而得名。
街亭景区
街亭景区是东柯河上游游览点的总称。行政上现分属麦积、甘泉两镇。其中心点街亭镇(自然镇)距北道埠18千米。是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游览区,又为通往石门、仙人崖的要道。东柯河上游两支流在街亭镇汇合后,向北流入渭河,其流域主要在麦积镇境内。《水经注》和州志中称上游为轩辕水,有轩辕谷,相传为黄帝诞生地。战国时,东柯河流域(东柯谷)是邽县境内最发达的地方。放马滩秦墓出土的邽县木板图中,东柯谷就有杨里、真里、𨚩3个县以下单位。今不仅有东柯草堂、街亭古镇、神龙山、千佛洞等古文化景点,还有新建温泉度假村。
东柯草堂在街亭镇西2千米处,即甘泉镇八槐村柳家河(旧称子美村)。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于乾元二年(759年)流寓秦州,依侄杜佐在东柯谷结草堂居住,写下有关东柯谷及《示侄佐》等诗篇。不久离开东柯谷。据《元一统志》《古董锁记》《雍大记》等载。草堂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元、明时,皆有草堂供人瞻仰。明崇祯末年(1644年),毁于战火。后经重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遭兵燹。复毁殆尽。当地流传“九股松。八股槐。仙人场。砚瓦台”,“杜甫淹流地,草堂修起来”民谣,记录草堂周围风貌。九股松高17米,有十人合抱之围,20世纪70年代中,不幸被砍伐;八股槐(又称子美树)由于保护不力,病害加身(2007年,政府请专家对八股槐实施病虫害处理);砚瓦台由于工程施工被破坏。1996年。原街子乡人民政府筹资9万元在草堂原址修建240米波浪式花围墙,占地475平方米。1999年,再投资12万元,建起3间茅舍。草堂为歇山顶草坡面土木结构建筑,廊柱12根,面阔三间、长12米,进深三间、宽6.75米。左边6米处为硬山顶厨房1间。草堂前有篱笆门1座,四周密林掩映,幽静雅致。
街亭古镇俗称街子镇、街子口。位于东柯河谷东端,地处东柯河两支流交汇的三角洲上。古镇街道呈十字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长约400米,街道宽约9~12米,占地15.6公顷。街道两旁多为明、清或民国时修建的土木结构两层建筑,亦有典型的四合院形制院落,内有天井、照壁、垂花门等。东西街入口处还保存着二层楼门洞式的古城门。明、清时,其镇为秦州至陕西汉中交通要道之一,商市活跃,店铺密布。街市曾建有山陕会馆,清乾隆己丑年(1769年)修建,坐北朝南,占地583平方米,由山门、财神殿组成。山门为虎座门。财神殿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长9.8米,进深两间、宽7.55米,内有财神塑像1尊。镇西部有诗圣阁,也称子美阁、杜甫祠,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悬山顶两层土木结构。面宽三间,一房隔两殿,分祀观音、杜甫。镇东为文昌阁、戏楼。文昌阁单檐木结构,两层。祀文昌帝君,清代数次重建。现文昌阁为清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为单开间悬山顶二层楼,面阔一间、长17米,进深宽9.15米。底层为通道,上层有塑像3尊,中为文昌帝君,两旁各塑1书童,均为20世纪90年代重塑。2003年建南厢房,2007年建北厢房。街区中心原有祭祀孔子的文庙,现已破败。碑石横卧。街道两边曾有不少百年以上柏树、槐树,大多已被砍伐。现存明、清古建筑12处,古民居254处,古树12株,古井6眼,碑石20余通。2000年后,由于居民翻建新屋,不少明、清时期建筑被拆除,未拆除者也年久失修,面目全非。
神龙山也称神农山、神灵山。在街亭镇东南约4千米的永庆村。其山突兀孤立,如钟扣地,海拔1605米,高约200米。相传神农尝百草曾居其地。山腰台地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代炭灰层、磨制石器、陶纺轮、灰陶罐等遗物。山顶平坦,面积约2~3亩。有近两米厚文化堆积层,曾出土“万”字形方砖及大量明清砖瓦。唐至明、清,其上建有寺庙,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修土堡,今残存夯土城墙。2006年,乡人集资于山顶修建炎黄庙,内塑炎帝、黄帝坐像。
在麦积镇滩子村杨家坪北高约50米石崖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凿有3孔洞窟。其中两个洞窟已塌毁。现存东边洞窟,深5米,塑3佛4弟子像。洞窟东西侧壁上。塑有上下六排影塑佛像各500身。合称“千佛”。人为毁坏盗窃严重,千佛影塑所剩无几。佛像头被盗,只存残身。窟外西侧石碑刻“明开清竣”4字。附近有10米高的“滴水崖”。
在东柯河上游温家峡。1986年,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探局第二队在峡内发现暖水层,同年钻探(称一号泉),喷水温度34摄氏度。1988年再次钻探(称二号泉,距一号泉40米),喷水温度39摄氏度。1989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二号泉处建成温泉理疗浴所,泉水每日自流量3700吨。经国家地质矿产部科研所鉴定,泉水含氡、硅、硼、钼、钴等微量元素,可疗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心脏病及脑溢血后遗症等,尤其对关节炎、皮肤病、脚气等有独特效果。为甘肃省第3个天然热流量较高的的温泉。1997年,整修通往温家峡道路,拆除浴所,扩建为温泉度假村。度假村分前、中、后三院,采用仿古建筑样式,上覆琉璃瓦。前、中院为一不规则四合院,被一水榭阻隔,两边廊亭可通后院,整院辟为一荷花池,内有假山,荷花、金鱼。中院两边为二层住宿客房,有客房57间。后院整院开挖成不规则形游泳池。整体建筑精细小巧,加以游鱼细石,池水氤氲,颇似江南园林。
曲溪景区
在党川乡西南部,北距麦积山石窟16千米,距城区北道埠44千米。面积6平方千米,海拔1300~1500米。是一处纯自然景色的游览区,被誉为“甘肃的九寨沟”。
发源于秦州区娘娘坝镇的白家河,在流入党川乡境内后,与发源于麦积山东侧附近天子坪山的冷水河汇合,曲折东流,延至观音村。因水路曲折,故名曲溪。1985年被确定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四个重点景区之一。1997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景区以冷水河口为起点,向东依次有娃娃鱼口、窝窝滩、水獭崖、夹马槽、马场坝、河口、月牙崖、花园坝、乱石窟和观音殿等景点。长16千米,宽1.6~2.2千米。冷水河口两河环洲回合,河面宽阔如湖泊,再收聚东流,有大鲵出没,称“娃娃鱼口”。沿河东行,两崖峭壁耸峙,千峰叠嶂,松杉苍翠,水碧沙明,怪石林立。有若天河陨石撒落溪边,有若水獭跳崖,有若马槽横陈。河水流经月牙崖处,水拍崖底,形若半月,故名“月牙”。
景区河流两岸,林海傍河延展,是天然的动、植物园。林间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松、杉、栎、桦、枫,岿然矗立;奇花异草,遍地丛生,梅、兰、菊、丹、琼、芍,芳香缕缕。栖息山林和溪水的珍稀动物有羚牛、大鲵、毛冠鹿、白臀鹿、林麝、水獭、猕猴、红腹锦鸡、鸳鸯等。
历史文化
人文历史
麦积山又称“麦积崖”,其名称来源最早见于《高僧传·玄高传》,记载关中石羊寺高僧玄高因时局动荡而“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魏书·李焕传》载,北魏正始三年(506年)秦州主簿吕苟儿反,梁州刺史李焕“令石长乐等由麦积崖赴援”。五代文学家、大诗人王仁裕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有一段精彩描述:“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山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主要活动
2024年4月24日,秦腔音乐剧《麦积圣歌》首演仪式在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成功举行。
2024年8月9日,在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星空鸟巢成功举办“星空音乐节·盛夏潮音趴”活动。
管理机构
麦积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是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政府派出的正处级机构,负责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的管理。
天水麦积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是按照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政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推进麦积山大景区建设,”战略部署组建的市属国有独资企业,承担着麦积山大景区范围内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景区专用道路交通运输(观光车)、景点区间运输(专线车),泊车服务;景区文化宣传营销、电子商务、导游讲解、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和销售、餐饮业、住宿业服务等项目。
所获荣誉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7年12月1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荣获“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称号。
2015年8月18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荣膺“最美中国·绿色生态、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景区”称号。
2011年1月,天水市麦积山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认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4年11月,麦积山大景区荣获“2024年度MBI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影响力100强”荣誉
旅游信息
门票
1.麦积山门票价格为80元/人次。进入景区,不参观石窟的门票价格为25元/人。
2.麦积山景区观光车往返全程15元/人次。仙人崖景区观光车往返全程10元/人次。
3.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麦积山景区摆渡车,旺季45元/人次,淡季35元/人次;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仙人崖景区摆渡车,旺季50元/人次,淡季45元/人次。
4.麦积山景区联票为麦积山景区门票、景区摆渡车往返车票、景区观光车往返车票,总价110元/人次。
5.仙人崖景区联票为仙人崖景区门票、景区摆渡车往返车票、景区观光车往返车票10元,总价70元/人次。
6.石门景区门票为40元/人次。
交通
天水机场距市区13千米,距麦积山景区约37千米。已开通西安、天津、大连、重庆、南京、杭州6市直飞航线。
天水火车站,距市区20千米,距麦积山景区约30千米。
天水南站,距市区13千米,距麦积山景区约37千米。
天水机场—麦积山石窟
9路(山水新城北方向至天水南站)转60路(净土寺方向)
1路(秦州公交站方向至天水南站)转60路(净土寺方向)
35路(航修厂家属院方向至天水南站)转60路(净土寺方向)
天水火车站—麦积山石窟
34路(麦积山方向直达)
1路(秦州公交站方向至天水南站)转60路(净土寺方向)
天水南站—麦积山石窟
9路(铁西苑方向至麦积公安分局)转34路(麦积山方向)
60路(净土寺方向直达)
35路(水眼村方向至市二中(浙商银行站))转34路(麦积山方向)
G30号国道高速公路景区过境段设置有天水东、街亭、党川三个出口。其中天水东出口距离麦积山10千米。距离仙人崖15千米。距离街亭温泉13千米;街亭出口距街亭温泉3千米。距仙人崖景区15千米。距石门景区12千米;党川出口距石门景区10千米。距仙人崖景区20千米。同时天水境内国道G310、G316线均可到达麦积山景区。
路线
路线1
上午:参观麦积山石窟—麦积植物园(午餐)
下午:仙人崖景区—净土寺—麦积山地质博物馆(晚餐)
路线2
上午:仙人崖景区—净土寺—麦积山地质博物馆(午餐)
下午:参观麦积山石窟—麦积植物园(素质拓展、篝火晚会、晚餐)
路线3
上午:参观麦积山石窟—麦积植物园(午餐)
下午:仙人崖景区—净土寺—麦积山温泉酒店(温泉、晚餐)
路线4
上午:参观麦积山石窟—麦积植物园(午餐)
下午:牧马滩森林公园—石门—麦积山温泉酒店(温泉、晚餐)或后川农家乐晚餐
路线5
上午:牧马滩森林公园—石门—麦积山地质博物馆(午餐)
下午:参观麦积山石窟—麦积植物园(素质拓展、篝火晚会、晚餐)
路线1
第1天:
上午:参观麦积山石窟—麦积植物园(午餐)
下午:仙人崖景区—净土寺—麦积山地质博物馆(晚餐、住宿)
第2天:
上午:牧马滩森林公园—石门—石门度假村(午餐)
下午:街亭古镇—麦积山温泉酒店(温泉、晚餐)
路线2
第1天:
上午:参观麦积山石窟—麦积植物园(午餐)
下午:街亭古镇—麦积山温泉酒店(温泉、晚餐、住宿)
第2天:
上午:牧马滩森林公园—石门—石门度假村(午餐)
下午:仙人崖景区—净土寺—麦积山地质博物馆(晚餐)
路线3
第1天:
上午:牧马滩森林公园—石门—石门度假村(午餐)
下午:仙人崖景区—净土寺—麦积山地质博物馆(晚餐、住宿)
第2天:
上午:参观麦积山石窟—麦积植物园(午餐)
下午:街亭古镇—麦积山温泉酒店(温泉、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