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水蝇
水蝇科毛眼水蝇属动物
麦水蝇,为双翅目水蝇科毛眼水蝇属。分布于华北、华东、东北、甘肃、西南麦区。寄主于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水稻等。幼虫钻潜在叶鞘或叶片的内、外表皮之间组织里,形成直或不规则潜道,潜道内常无明显粪便,后期仅剩表皮。致叶片提早干枯或不能抽穗或出现空秕粒。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mm,头部暗灰色,复眼黑褐色,触角黑色,触角一侧有5根分支,体青灰色,翅1对,前缘有2缺刻,无臀室。平衡棒鲜黄色。足灰黑色。雄虫腹部末端粗钝,有黑色抱握器1对,雌虫腹部末端较尖。
乳白色,椭圆形,长0.6-0.8mm,卵粒上有细纵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4-5mm,圆筒形,稍扁平,乳白色至乳黄色,尾端有2个黑褐色突起。
体长3-4mm,初化蛹时黄白色,后变为褐色或黄褐色,尾端也有2个黑色突起。
为害作物
小麦、大麦、燕麦、水稻以及看麦娘、稗草等杂草
为害症状
麦水蝇以幼虫为害。幼虫孵化后即蛀入叶内取食叶肉,被害部位呈细长直线潜道。劫虫龄期增大后,蛀入叶鞘为害,吃光叶肉只留表皮,麦叶枯黄,个别幼虫可蛀断生长点,造成枯心。小麦抽穗前后,蛀入剑叶或上部叶片的叶鞘内,使叶鞘枯白,造成叶片倒垂于茎上,早期枯黄。
分类属性
双翅目,水蝇科
发病特点
在四川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2代。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小麦出苗后,成虫从其他寄主植物上侵入麦田,开始在麦苗上产卵繁殖。分蘖期卵多产于麦苗下部1-3叶片上,拔节前期卵多产于中上部叶片上。幼虫大多于11月中旬孵化即潜入叶鞘内为害,历期20天化蛹,多以蛹与部分老龄幼虫在叶鞘内越冬。越冬代成虫在2月上旬至4月上旬出现,大多飞离麦田,趋集油菜等花间吸食花蜜,故油菜开花可作为测报麦水蝇春季成虫盛发的物候。成虫获得补充营养后即交尾产卵,一般产20粒左右。卵多于小麦孕穗于抽穗期的剑叶及植株上部叶片下面的基部,少数产在叶片上部。每片叶有卵1-21粒,一株上最多产40-50粒。卵期4-10天。
流行动态
2月中旬起在小麦上可同时发现成虫、卵、幼虫和蛹。幼虫多于3月上中旬盛发,4月下旬终见,幼虫期13-19天。4月初开始化蛹,抽穗期多大剑叶或上部叶片的叶鞘内化蛹,一个叶鞘内常聚集几个至20多个蛹,蛹期7天。第一代成虫于4月上旬末开始羽化,当时小麦已经成熟,成虫多飞离麦田,夏秋季生活情况尚不清楚。
防治方法
在小麦抽剑叶前后连续用药2-3次,可以杀成虫与刚孵出的幼虫。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始孵期施药效果较好。当有卵株达10%左右,有卵株平均奖有卵达到5粒左右,即应用药防治。
主要天敌
常用药剂:乐果乳油 敌百虫 马拉硫磷
生活习性
甘肃年生2代,西南麦区年生3—4代,以蛹在叶鞘里越冬。西南麦区翌年2—4月成虫羽化后,先在开花的油菜田吸食花蜜补足营养,交配后把卵产在孕穗至抽穗期小麦的剑叶或植株上部叶片的正面基部,每片叶着卵几粒至10多粒,多的达40一50粒,卵期4—10天,幼虫期13—19天,3—4月是幼虫为害期,老熟幼虫于4月上旬化蛹在叶鞘里,有时集聚20多头。北方麦区,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活动,交配产卵,6月上旬幼虫始发,6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7月化蛹,7月中旬一代成虫羽化。第二代把卵产在杂草或自生麦苗上,幼虫为害到深秋开始化蛹越冬。麦水蝇发生与品种的性状关系密切,生产上叶嫩色深,叶宽肉厚,叶脉粗大且凹陷深的品种,着卵多,受害重。
参考资料
麦水蝇.中国植保资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3 22:4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为害作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