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Franch.) E. Pritz.),松科云杉属乔木。树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规则厚块片固着树干上;大枝平展,侧枝细下垂;叶条形,扁平、直或微弯,上面有两条白粉带;球果长圆状圆柱形,熟前绿色,熟时褐色或微带紫色;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
形态特征
松科云杉属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厚块片固着于树干上;大枝平展,树冠尖塔形;侧枝细而下垂,一年生枝淡黄色或淡褐黄色,有毛或无毛,二、三年生枝褐黄色或褐色,渐变成灰色;冬芽常为卵圆形及卵状圆锥形,稀顶芽圆锥形,
侧芽卵圆形,芽鳞排列紧密,褐色,先端钝,小枝基部宿存芽鳞紧贴小枝,不向外开展。小枝上面之叶覆瓦状向前伸展,两侧及下面之叶排成两列;叶条形,扁平,微弯或直,长1-2.2厘米,宽1-1.5毫米,先端尖或微尖,上面有2条白粉气孔带,每带有气孔线5-7条,下面光绿色,无气孔线。
球果长圆状圆柱形,成熟前绿色,熟时褐色或微带紫色,长6-12厘米,宽2.5-3.8厘米;中部种鳞倒卵形或斜方状倒卵形,长1.4-2.2厘米,宽1.1-1.3厘米,上部圆排列紧密,或上部三角形则排列较疏松;种子连翅长约1.2厘米。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麦吊云杉适生在气候温凉湿润,雨量较多,常年多云雾,年平均温8-14℃,年降水量1300-5500毫米,相对湿度85%。麦吊云杉属浅根性、阳性树种,稍耐荫蔽,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山地黄棕壤或山地棕色森林土和腐殖质丰富的半阳或半阴坡地带,生长良好。
分布范围
麦吊云杉为中国特有树种,主要分布于
秦岭、大巴山脉及四川北部。产于湖北西部、陕西东南部、四川东北部、北部平武及岷江流域上游、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江西庐山有栽培。
栽培技术
整地
清理:移植前1个月对造林地进行清理,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采用带状清理,以种植行为中心呈带状地清理其两侧植被,并把采伐剩余物或被清除植被在保留带堆成条状,割带1米保留1米。荒山和林下造林以块状清理为主,以种植点为中心呈圆块状地清理其周围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半径为0.5米。清理内容为割除荒坡上或种植点四周影响造林的杂草、灌木,烧除采伐迹地上的枝桠、稍头,砍除枯木,挖除伐根等。无论哪种清理均应考虑为生态公益林建设服务,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植被和幼树。
整地:山地沿等高线带状和块状整地,平坦地区南北走向。土壤肥力较高或成片的地块宜带状整地,穴规格30厘米×30厘米×30厘米,品字型配置。荒山荒地或其它幼树下宜穴状整地,自然配置,穴规格30厘米×30厘米×30厘米,不论带状或穴状应做成外高内低,便于收集雨水,供树苗生长。
围栏:集中连片平坦的造林地,沿造林地四周用铁丝网作围栏,高1.5米,立柱可就地取材也可用水泥柱。
栽植
苗木准备:容器苗运输前浇水保湿,裸根苗运输中要蘸泥浆,路途较远应包扎保湿运输剂,栽植前修除伤根残枝,并用奈乙酸或ABT3号生根粉浸根(速蘸根法:造林前将苗木根系放在100-500毫克/千克溶液中速蘸5-30秒即栽)。随起随栽、随到随栽,防止风吹日晒,时间较长需假植。
定植:三埋两踩一提苗:先填表土,后植苗木(要求植苗要正,根系舒展),容器苗要拆除容器;回填一半心土,向上轻提苗木后踩实,继续回填剩余心土并踩实,直到与地面平齐。坡地应使坑穴外高内低,以防止水肥流失。遇干旱炎热天气应浇足定根水,植株四周用3-4根高50厘米小树枝遮荫,又可防止畜害。
抚育
油麦吊云杉造林5年内生长缓慢,前两年每年抚育2次,后3年每年抚育1次,应连续抚育5年。每年4-7月份进行人工除草(考虑林下资源的利用,不提倡用化学除草剂)、根部松土、苗木扶正、补植补造等。苗木成活后每年可施肥1次,每次根施氮磷复合肥750千克/公顷,计每株150克,有条件的施腐熟肥效果更好。
主要价值
麦吊云杉木材坚韧,轻软、纹理细密,比重0.52。在适宜其生长区域,可选作森林更新或荒山造林树种;也可供飞机、建筑、车辆、家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林下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饲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4年7月公布《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Ⅲ级——渐危种。
濒危原因
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山区及四川北部,因森林过度砍伐,多呈零星散生,环境恶化,天然更新困难。
保护措施
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保护好母树及生境,育苗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