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蹿红的新名词“麦克风时代”,形象地概况了这个群体话语权时代的特点——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就像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
据考证,此词最早出现于人民日报2009年6月24日05版“人民时评”栏目《政府如何应对“麦克风时代”》一文,作者陆侠在文中提到“在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
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随后,该词被媒体纷纷提及,并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政府如何面对麦克风时代的来临,是互联网带来的新命题,也再次提醒有关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如何妥善应对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多渠道、互动性的新局面,而网友们给出的建议是:让
真相先行,永远走在事态的前面。
29岁的
周森锋全票当选湖北省宜城市市长后,这位最年轻市长迅速“窜红”,成为这几天舆论的“领军人物”。处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周森锋对
记者说:“自从我当选市长后,相关报道非常多,给我造成的压力目前超过了工作压力。我渴盼能安安稳稳实施自己的施政主张,淡出人们的视线和媒体的焦点。保持先前那种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给我一个不受干扰的成长环境。”
周森锋渴盼“给我一个不受干扰的成长环境”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连日来围绕着29岁市长的议论、批评、质疑之声五花八门,一个30岁不到的小伙子哪见过这样的阵势?但换个角度看,今天这个“麦克风时代”,对最年轻市长的成长,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我们的官员封闭得太久了。他们的进退,他们的任免,他们的家庭,似乎是与世隔绝一般。应当说,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官员的成长的。因为这样的环境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监督的官员最终将走向何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麦克风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对官员说三道四,每个官员都必须面对公众的指指点点。议论也好,批评也罢,抑或是各式各样的质疑,官员都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些议论、批评和质疑声中,有期待,有鼓励,更有善意的提醒。这些,应该是官员成长过程中难得的一笔财富——为官执政道路上不时回味、对照,人生的每一步才会走得踏实。成长于这个时代的周森锋,未尝不是幸运的。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
新闻媒体仅仅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这需要政府尤其是宣传部门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如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
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社会多元表达平台上,政府发声和舆论引导需要比过去更高更强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
汶川地震紧急救援时期,政府一天一场、有时是好几场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放开新闻报道,互联网、手机、无线电、卫星通讯等新技术传播媒介也各显神通,保障了灾情和救灾工作的高度透明。信息开放的结果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提高了政府的威望,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信息透明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这是汶川经验的启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调整,各级政府理应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各阶层意见和利益的均衡表达与顺畅沟通,促进干群之间的对话沟通,随时注意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