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属
鹿科下一属
麂属(学名:Muntiacus)是鹿科下一属,共有13种。大多数麂属的肩高在40–65厘米之间,体重在15–35千克之间。小型鹿类。毛较短细。仅雄兽具简单的角,角基较长,并沿额骨两侧向前伸,与额脊愈合形成棱状脊,角干向后伸,微向内弯,角尖相对。头骨略呈三角形。泪窝显著。雄兽的上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呈獴牙状,但不如麝、獐的上犬齿细长。
动物学史
发现
麂属动物已有10余现生种和化石种被发现。最早报道的现生种是爪哇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untjak,Zimmermann 1780)。之后,小麂(Muntiacus reevesi,Ogilby 1839)、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Sclater 1885)、费氏麂(Muntiacus feai,Thomas and Doria 1889)相继被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属不断有新的现生种被报道:1988年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发现贡山麂(Muntiacus gongshanensis),1993年在婆罗洲发现瘤麂(Muntiacus atherodes),1994年在老挝和越南接壤的安南山(Annamite)发现巨麂(Muntiacus vuquangensis),1998年又在安南山上发现了长山麂(Muntiacus truongsonensis),1999年在缅甸北部发现了叶麂(Muntiacus putaoensis)。早在1932年,Osgood等人报道了麂属新种罗氏麂(Muntiacus rooseveltorum),但是它作为独立种的分类地位曾一度受到质疑。1999年,Amato等人在老挝又发现了该种的标本,并通过DNA序列分析证实罗氏麂是一个独立种。一些初步的实地考察研究表明,在安南山区很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麂属物种。除现生种外,该属还记载有矮小麂(Muntiacus nanus)、似矮小麂(Muntiacus cf. nanus)、汾河麂(Muntiacus fenghoensis)、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步氏麂(Muntiacus bohlini)等多个化石种。新种的不断发现使麂属成为动物学家普遍关注的类群。
命名
“Muntiacus”这个名字来源于“muntjak”,这是巽他语中对小鹿的本土称呼。有趣的是,尽管染色体差异显著,赤麂Muntiacus muntjak(2n=6)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2n=46)仍能产生有活力但不育的后代。
分类
麂属(Muntiacus)是鹿科(Cervidae)和鹿亚科(Cervinae)的一个属。关于该属的确切分类存在争议。许多分类学参考文献认为,该属有11种已描述的物种和14种已描述的亚种。这些物种包括婆罗洲黄麂(Muntiacus atherode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菲氏麂(Muntiacus feae)、贡山麂(Muntiacus gongshanensis)、赤麂(Muntiacus muntjak)、朴氏麂(Muntiacus puhoatensis)、叶麂(Muntiacus putaoens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罗氏麂(Muntiacus rooseveltorum)、长山麂(Muntiacus truongsonensis)和越南大麂(Muntiacus vuquangensis),亚种包括Muntiacus muntjak muntjak、Muntiacus muntjak annamensis、Muntiacus muntjak aureus、Muntiacus muntjak curvostylis、Muntiacus muntjak guangdongensis、Muntiacus muntjak malabaricus、Muntiacus muntjak mengalis、Muntiacus muntjak montanus、Muntiacus muntjak nigripes、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Muntiacus muntjak yunnanensis、Muntiacus reevesi reevesi、Muntiacus reevesi jiangkouensis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Muntiacus muntjak montanus和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与Muntiacus muntjak并非同一物种,而应被归类为独立的物种:苏门答腊麂(Muntiacus montanus)和印度红麂(Muntiacus vaginalis)。然而,IUCN也承认,这些具体的分类划分依据的证据较少。
进化
麂属在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进化而来。它们的长犬齿、长脸、小鹿角和小体型表明,它们是现存鹿类中最为原始的种类之一。形态学研究表明,小麂可能起源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Elaphodus属现存的唯一物种),并且最为原始的小麂与现存的婆罗洲黄麂(M. atherodes)最为相似。
麂属动物(Muntiacus)的细胞遗传学一直是世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赤麂2n=6♀,7♂,是哺乳动物中已知染色体数目最少的种类。鹿属的不同种间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其变异幅度远远超过哺乳动物中其他的属。不同的种具有不同的核型特征,其演化过程很有规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核型多态的研究又发现了一个新种一一贡山麂(Muntiacus gongshanensis)(施立明,马彩霞1988),又有证据表明在越南、老挝边境地区又发现了两个新种这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形态特征
麂属为小型的鹿类,毛较短细,仅雄兽具简单的角,角基较长,并沿额骨两侧向前伸,与额脊愈合形成棱状脊。角干向后伸,微向内弯,角尖相对。头骨略呈三角形,泪窝显著。雄兽的上犬齿较发达,露出唇外成獠牙状,但不如麝、獐的上犬齿细长。齿式:=34。
大多数麂属的肩高在40–65厘米之间,体重在15–35千克之间。根据物种的不同,它们的颜色从灰棕色或红棕色到深棕色不等。雄性有类似獠牙的上犬齿,从口中伸出,可用于造成严重伤害。短角上有一个分枝,生长在长基座上,从基座延伸出的骨脊延伸到面部(因此它们还有另一个别名,肋面鹿);雌性则以小隆起代替鹿角。麂属动物最显著的形态特征是有长的角柄、发达的额嵴和大的额腺。各现生种虽然在体型、毛色、角和足蹄大小等细节上有些差异,但总体形态都非常相似,仅从外观有时很难辨认,经验丰富的专家也要综合分析各种形态特征才能作出判断。
栖息环境
麂属栖息于多种生境,包括平原、丘陵、崎岖的山区、草地、农田、茂密的森林、开阔的森林、常绿区域以及落叶区域。它们倾向于在破碎且没有树冠覆盖的区域觅食,而在有树冠覆盖的区域栖息。麂属的栖息地海拔范围从海平面到3500米。小麂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物种,栖息地范围从偶尔降雪的温带森林到温暖亚热带区域的茂密森林,这或许可以解释其成为入侵物种的倾向。
分布范围
麂属分布于东洋界各地。在已发现的麂属现生种里,除小麂、赤麂分布较为广泛、种群数量较多外,其余物种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在中国有分布的包括小麂、赤麂、黑麂、贡山麂、费氏麂和叶麂,主要在长江以南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云南和台湾等地。其中,小麂、黑麂、贡山麂为中国特有种。
小麂的引入导致了在英国、爱尔兰、比利时、荷兰和日本的非原生现存分布范围。在英国、爱尔兰、比利时和日本,小麂被归类为入侵物种,并且在荷兰正在对其进行生态系统风险和经济损害的监测。小麂也曾被引入法国,但已在当地灭绝。
生活习性
行为
由于它们的叫声,麂属物种被称为吠鹿。它们独居且夜间活动。麂属是一种独居的鹿类,一天中的任何时间都可能活动。它们的家域范围较大且相互重叠,没有季节性变化,它们通常被发现在家域的核心区域。尽管麂属并不严格地划分领地,但它们确实表现出特定地点的支配行为。其社会等级尚未被充分理解,但体重是预测家域大小的良好指标。麂属会从眶前腺分泌信息素,用蹄子刮擦地面,以及用下门牙和鹿角刮擦树皮来标记自己的家域。
雄性会进行同类间的争斗和打斗。争斗通常发生在地位较低或不平等的个体之间,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对抗形式。另一方面,打斗则较为危险,可能会导致双方受伤。在打斗之前,麂属会表现出一种支配行为,它们会相隔至少2米站立,将头部高高抬起并倾斜向对手,张开眶前腺,将尾巴向上并向侧面弯曲,磨动臼齿(发出咔哒声),并故意向对手迈出步伐。此时,要么地位较低的雄性撤退,要么两只麂类短暂地绕圈,然后放下鹿角向前冲。它们正面相对,试图将对方推倒。在交锋过程中,它们会试图扭动对方的脖子,使其失去平衡。当对方失去平衡时,攻击者会试图用自己的长犬齿(獠牙)向下猛击对方的颈部。经过两三次这样的獠牙攻击后,失败者会逃跑,并被胜利者短暂追赶。关于争斗和打斗的原因尚未被充分理解。
麂属最具辨识性的行为可能是吠叫。它们在察觉到附近有干扰时,或者在同类间处于从属地位时会发出吠叫。由于麂属的一些捕食者是伏击型捕食者,因此当察觉到干扰时发出吠叫的目的被认为是为了向捕食者表明它们已经被发现,进一步的潜行是徒劳的。在这种情况下,吠叫通常会持续几分钟,但有时可能会持续数小时。当植被遮挡或光线昏暗导致感知能力下降时,吠叫的频率会更高,持续时间也会更长。在从属情境中,吠叫被认为可以减少同类间发生攻击性冲突的可能性。
交流
麂属在察觉到危险时会发出吠叫,但不会因其他麂类的吠叫而变得警觉。它们也不会对捕食者的化学标记(如尿液、麝香或粪便)做出反应。麂属通过在求偶期间发出性别特异性的声音、在家域上留下信息素和视觉标记、雄性的视觉支配行为展示以及在从属情境中的吠叫来进行社会交流。
食性
麂属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嫩芽、树叶、青草、嫩枝、花朵、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灌木、树皮、小枝、种子、荚果和果实为食。它们也是营养选择者,更倾向于选择营养丰富且纤维含量低的食物。
天敌
麂属是许多栖息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大型捕食者的猎物,包括金豺、鳄鱼、野狗、豹、虎和蟒蛇。麂属通过吠叫来向伏击型捕食者表明它们已经被发现,进一步的潜行是徒劳的。麂属在逃跑时还会发出短促的叫声并露出臀部的斑块,以此来惊吓捕食者。
生长繁殖
求偶
麂属动物的繁殖制度是多配偶制。在求偶期间,雄性会发出柔和的嗡嗡声,而雌性则会躺平并左右摆动头部,同时发出呜呜声。关于麂属的繁殖制度,人们知之甚少。以前人们认为麂属高度领地意识强,雄性会为争夺一群雌性而相互竞争,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它们的家域存在大面积重叠,且雌性之间存在团结协作的现象,这与之前的假设相反。
产崽
麂属在6-12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妊娠期约为七个月,雌性通常产下一只幼崽,偶尔产下两只。幼崽出生时体重为0.5-1千克,雌性在分娩后的几天内就可以再次交配。麂属没有特定的繁殖季节。雌性是多发情的,发情周期为14-21天,发情期为两天。
抚育
出生后,麂属幼崽会隐藏在植被茂密的区域,直到它们能够与母亲一起行动。它们通常会和母亲待在一起大约两个月,然后断奶。雄性不参与对后代的亲代抚育。
寿命
麂属在野外的寿命可达17年,在圈养环境下的寿命可达23.2年。
下级分类
近种区别
麂属的共有衍征包括:染色体数量最多为46;鹿角长度至少为20毫米;长鹿角基座厚度至少为7毫米,作为厚肋骨延伸至眼眶边缘,并在眼眶边缘的中点结束;麂属动物的耳朵比毛冠鹿属(Elaphodus)的更窄、更尖;麂属动物的眶前窝比毛冠鹿属(Elaphodus)的小且不那么明显;侧蹄较短,偶尔可达12毫米;眶前裂隙发育良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3种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极危(CR)1种,易危(VU)1种,近危(NT)1种,无危(LC)3种,数据缺乏(DD)7种。
黑麂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种群现状
麂属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很多物种直到20世纪80-90年代才被发现。随着新物种及其核型的不断报道,该属成为许多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类群。所有有相关数据的小麂物种其种群数量都在下降,尽管只有越南大麂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栖息地破坏和狩猎是威胁麂属种群的主要因素。
主要价值
麂属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并且是印度鸟蜱(Ornithodoros indica)的宿主。麂属被广泛用于食物、衣物和传统药物。实际上,它们是东南亚和南亚最受欢迎和需求量最大的野味之一。由于该属物种的染色体数量范围很广,麂属也常被用于科学研究。由于它们在圈养环境中表现出色,麂属也常见于许多动物园。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6 16:34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