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菜
鹿角菜科鹿角菜属植物
鹿角菜为鹿角菜科鹿角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7厘米;新鲜时呈橄榄绿色或黄色,干燥后黑色;基部有圆锥状固定器,成熟时具有棒状生殖托;雌雄同体。因形似鹿角而得名。
植物学史
鹿角菜原产于中国。多生长在中潮带和高潮带下部的岩石上,常丛生成群。中国沿海,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雷州半岛均有分布。
鹿角菜在中国食用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沈怀远撰《南越志》已有着录:“猴葵一名鹿角。盖鹿角以形名,猴葵因其性滑也。”当时“猴葵”为正名,“鹿角”为别名。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把其纳入“非中国物产者”的“菜茹”条目中。所谓“非中国物产者”,当时指不是中国北方的物产。
到了唐代,作为药食同源的典型范例,鹿角菜又被孟洗(621一713)收入《食疗本草》一书。
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鹿角菜”条载:“出海州,登、莱、沂、密诸处海中。”
宋代掌禹锡等编辑的《嘉祐补注本草》(1057一1060)也收有鹿角菜,日:“生海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52一1578)中对鹿角菜有详细的描述:“生东南海中石崖间。长三四寸,大如铁线,分丫如鹿角状,紫黄色。土人采曝,货为海错,以水洗醋拌,则胀起如新,味极滑美。若久浸则化如胶状,女人用以梳发,粘而不乱。”
鹿角菜可用于提炼卡拉胶。卡拉胶具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基本特性,在体内降解后的卡拉胶能与血纤维蛋白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广泛用于果冻、布丁、软糖、肉制品、冷饮、乳制品等食品生产。
形态特征
鹿角菜藻体骨小,软骨质,叉状分枝角度较宽,生长托是长角果形。鹿角菜藻体呈黄绿色,干燥后呈深褐色,藻体长度可达14~15cm。
产地生境
鹿角菜分布于中国山东、辽宁等地,为黄海特有种。鹿角菜不怕严寒,生长在高山积雪中,在中潮带岩石上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的苔藓中也有生长。
主要价值
药用
鹿角菜性寒,性味甘、咸,有软坚化痰、清热消食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瘿瘤、肠炎、痔疾、干咳痰结及风湿性关节痛等症状。又有扶正祛邪的功效,久食可增强体质,防止男女肾气亏损,精力不佳以及溃烂等病。鹿角菜在医药方面也有应用,鹿角菜含有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从而改善人体消化功能,对肠胃道疾病、糖尿病也有不错的作用,可作轻泻剂。亦可用于骨科,促进结缔组织增生。
营养
鹿角菜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并含有钙、铁、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唯独不含砷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鹿角菜晶莹剔透,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功能和吸附作用,改善人体消化功能,对肠胃道疾病、糖尿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有扶正祛邪之功效,久食可增强体质,防止男女肾气亏损,精力不佳以及溃烂等病。
鹿角菜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鹿角菜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及多种微量元素。鹿角菜中含有许多人体所需的元素,例如Fe、Ca、Zn、Mn。鹿角菜中Cu、Cd、Pb的含量都很低,鹿角菜也没有重金属蓄积现象,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
鹿角菜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较低,灰分和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而膳食纤维具有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便秘、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鹿角菜中人体必需的Fe、Ca、Zn、Mn的含量都较高,特别是Fe和Ca的含量很高,锰的含量也很高。由于鹿角菜生长地域的原因,Cu、Cd、Pb的含量都很低,鹿角菜也没有重金属蓄积现象。不同产地的鹿角菜矿物质不相同,这可能与其生长的地域环境有一定关系。
鹿角菜美食
云片鹿角菜
材料:鹿角菜、火腿、玉兰片、黄瓜皮、绿豆、清汤、味精、绍酒、淀粉、鸡油、精盐。
做法:锅内放清水、绿豆,煮开,捞出绿豆。
将鹿角菜放绿豆汤中焯烫,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时,捞出沥干。
将鹿角菜、火腿、玉兰片、黄瓜皮切片,正面朝下间隔整齐地摆在碗中。
清汤、味精、绍酒、食盐调匀浇入碗内,上笼用旺蒸半小时取出,滗出汤汁扣在盘内。
将滗出的原汤,勾上芡,淋入鸡油,浇在菜面上即成。
特色:香郁爽口,鲜艳美观。
鹿角菜蛤蚧水鱼汤
材料:蛤蚧尾1对、水鱼1只、鹿角菜、生姜、红枣
做法:水鱼处理干净,去肠脏;其余材料分别洗净。
将所有材料一齐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11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