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王本生图》是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位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层,全图纵58cm,横390cm。
画作内容
《鹿王本生图》的画面从南端开始,描绘鹿王救助落水人,落水人发誓不会泄露鹿王的秘密:鹿王在山中休憩;又从另一端描绘王后梦到鹿王,请求国王悬赏捕鹿,落水人为财告密,国王捕鹿并听说鹿救人的故事等情节。
创作背景
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而发展的,赵声良先生认为要认识和研究石窟艺术,必须了解石窟艺术的源头——印度佛教。我们认为印度巴尔胡特围栏圆形浮雕的《鲁鲁本生》应是第257窟《鹿王本生》最早的“母题”,从遥远的印度经克孜尔到了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敦煌。从艺术史角度来看,此时期的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仍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鹿王本生图》也当具有此种教化和暗含意义。
“鹿王本生”故事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巴尔胡特大塔一块圆形浮雕上,4世纪中叶经阿富汗传入我国西域。克孜尔石窟有“鹿王本生”故事多幅,但敦煌仅见于此窟。
敦煌莫高窟保留洞窟735个,南区保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m2、彩塑2000余身。第257窟开凿于北魏时期 ,属早期典型石窟。东西进深9.6m、南北宽5.8m。洞窟窟形结构为“汉式”人字披前室(前室基本坍塌,现仅存半个人字披),保留完整中心塔柱。主尊西域式塑像破坏严重,壁画有说法图、本生故事画、戒律画等。八木春生先生把此窟的金刚力士等人物服饰与中原佛教造像进行比较,认为此窟建于6世纪初。
艺术鉴赏
主题
《鹿王本生图》讲述了鹿王舍己救人却被恩将仇报,最终恶人得到恶果的故事。故事赞扬了鹿王舍己救人的善行,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价值追求。《国语·晋语》一书指出:“善,德之建也。”善,古今中外,始终是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尽管人们对“善”的标准各有不同,但对“善”的向往是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的。从哲学理论到文学艺术作品,都始终把“真善美”作为价值体系的核心思想,成为最高的理想追求。
构图
《鹿王本生图》的构图运用连环画的方式横向展开,故事情节经过分段来描述,非常生动,紧密严凑,特别是塑造了鹿王矫健匀称而俊俏的体魄。分别由左及右到中间结束,布局独特。采用凹凸法来渲染人物形象,就是用深色的岩彩从边缘往中间进行晕染,越到中间颜色越浅,最中间的部分也是最亮的部分,用白色的蛤粉来点染,人物形象的体积和空间感就这样表现出来。画面中人物形象造型质朴、单纯,色彩浓厚、丰富,神情表现突出,脸部稍显圆润丰满,更添温和宁静之美,反映了画家在壁画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所倾注的真情实感。壁画运用了凹凸晕染法,构图灵巧,勾勒的线条犹如铁丝般劲拔有力,简单而有力量的线条使得画风平添了一丝严峻。
色彩
《鹿王本生图》的色彩,以土红色为主调,填充小面积的色块,如白色、黑色、绿色等,先完成画面整体的设色,再从局部表现物体的色彩,从整体到局部来达到色彩的对比与统一。以土红色为底层,有黑白不同色块的明暗对比,有纯度不同色块之间的明度对比,这样的对比使得画面在视觉上增加了丰富的层次感。
红色主要为土红和朱砂,蓝色主要是石青和青金石,绿色主要是石绿,白色是高岭土,黑色为墨。以土红和石绿的对比色为主,运用较多的白和黑来调和,也有时用少量的蓝色色块,分布得相对均衡。在所有的色块当中,土红色的色块分布最广,而蓝色的色块分布最小,这就形成了一种简单明快、质朴醇厚的色彩表现。
研究价值
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鹿王本生图》是北魏时期横卷式壁画的代表作品,是同类题材中保存最完整的连环画,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壁画保护
《鹿王本生图》尽管状态相对较好,但在敦煌地区土壤受海水影响下含有碱性物质,盐害仍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壁画中的盐分主要包括氯化物、硫酸盐和少量的硝酸盐等。这些可溶性盐分主要来源于壁画制作材料和壁画所在地质环境,同时盐分的活动与壁画所处的环境状况紧密相关。盐害往往由几种盐共同作用引起,可能导致壁画出现起甲、空鼓、脱落等问题,对壁画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保护壁画免受盐害威胁,敦煌研究院针对莫高窟壁画的盐害问题,从来源、机理和脱盐材料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实时监测环境数据,敦煌研究院致力从根本上消除环境变化对壁画本体造成的危害。
衍生作品
2021年5月25日,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联手合作。以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为灵感的三款“鹿王”非遗铜雕衍生品《鹿王天成》《金鸿神鹿》《一鹿领先》亮相,通过独特的釉彩铜雕技艺,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展流传。
基于《鹿王本生图》还创作了众多衍生品,例如1981年由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动画片《九色鹿》,2017年由青年舞蹈家张娅姝出品制作并担任主演的当代舞剧《九色鹿》,2018年由中央芭蕾舞团推出的原创童话芭蕾舞剧《九色鹿》,以及手游中以九色鹿为原型设计的游戏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