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士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鹿士彬,男,汉族,1938年9月出生,江苏徐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州戏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经历
泗州戏小生。出身于泗州戏世家,15岁进入原蚌埠泗州戏剧团担任司鼓,后改行小生。他善于学习老艺人之长,唱念做打皆有功夫,是原蚌埠泗州戏剧团中坚人物,退休前着力于泗州戏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泗州戏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15岁的鹿士彬进入蚌埠市淮光泗州戏剧团。1952年剧团《小女婿》参加华东地方戏曲会演,乡韵十足的泗州戏受到上海歌舞剧院老师的赞赏,器乐老师对乐队首席琴师顾友香的土琵琶非常感兴趣。顾老师用这把琵琶灌过唱片、拍过电影,参加过多届戏曲展演,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用的也是它。
在老艺人眼里,鹿士彬是个通情达理、好学上进的孩子,都愿意点拨他。丁桂君老师唱花脸很有名,会的戏多,鹿士彬经常向他求教。1986年,丁老师患了尿毒症,鹿士彬时常去看望他。丁老师卧病在床,也希望有人去聊聊。都是梨园同行,三句话离不开泗州戏。鹿士彬就提出请老师“传戏”的想法,丁老师满口应承,就把泗州戏的一些传统剧目的唱词唱段逐字逐句说唱给鹿士彬听。鹿士彬边听边记,完整地记录了《张庭秀私访》等一批剧目。“丁老师说起戏来精神很好,”鹿老回忆,“看得出来,唱这些老戏让老人家很高兴。老人家传的《张庭秀私访》这部戏很少人会,但这部戏充分体现了泗州戏说唱的特点,道白幽默风趣,一丑一旦两个角色就可演3个小时,是泗州戏的经典。”
主要作品
几十年来,他主演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对泗州戏的唱腔也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代表作品有:《小女婿》《十五贯》等。
收集资料 自觉传承
鹿老刚进剧团学的是打鼓,鼓师在泗州戏乐队里带有指挥的作用,每出戏都会给鼓师一个剧本,作伴奏记场用。鹿老从工作开始就注意保存剧本、演出表、节目单等资料,所以他至今保存了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剧本,包括霍桂霞、李宝琴等老演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演出用的手抄、油印的剧本。鹿老说,1970年泗州戏剧团解散,散失了大量宝贵资料,非常可惜。1976年剧团恢复的时候,排演《十五贯》还是从外地借来的剧本。到1985年,鹿士彬见周围的老艺人年事渐高,有些相继辞世,就萌发了收集传统泗州戏资料的想法。一方面回忆自己演过的剧目,把唱词复写出来,一方面向老艺人求教,尽力避免老艺人离世把老戏、绝活也带走。鹿老说,丁老师传戏半年后就去世了,如果那时没把一些好戏留住,像《张庭秀私访》就可能失传了。鹿老退休后,着手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誊写出5万多字的泗州戏经典剧目唱段唱词,并把一些剧本和有关泗州戏的纪念物捐献给省泗州戏剧院。“泗州戏是我一辈子的追求,”鹿老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要让后代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鹿士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6 23:5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