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峰地震台,位于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内,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中国第一座近代的地震观测台,现为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翁文灏倡议建设鹫峰地震台。
民国十九年(1930年),鹫峰地震台建成,由李善邦负责。同年9月20日,鹫峰地震台开始记录震相到达时间,并与世界地震台交换。
民国二十年(1931年),鹫峰地震台从德国引进维歇尔式机械地震仪。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鹫峰地震台从爱沙尼亚引进伽利津-卫立蒲式电磁地震仪。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日后,鹫峰地震台被迫停止工作,并将伽利津-卫立蒲式电磁地震仪拆卸后存放至燕京大学,维歇尔式机械地震仪由于拆运麻烦而留在原地,鹫峰地震台则成为抗日游击队的指挥部。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18日,鹫峰地震台停测。
1990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对鹫峰地震台进行整修和复原。
2002年,为纪念李善邦诞辰100周年,在鹫峰地震台门口竖立李善邦铜像。
建筑格局
鹫峰地震台坐西朝东,地理坐标为东经116度,北纬40度,海拔高程约150米,是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左侧为休息室,门前广场立有李善邦铜像,大门旁立有用繁体字写的牌匾“地质调查所鹫峰地震研究室”。
文物遗存
鹫峰地震台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从爱沙尼亚引进伽利津-卫立蒲式电磁地震仪。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日鹫峰地震台被迫停止工作后,将伽利津-卫立蒲式电磁地震仪拆卸后存放至燕京大学。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李善邦(1902年10月2日—1980年4月29日),出生于广东兴宁,地震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民国十九年(1930年)创建鹫峰地震台,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地震记录
鹫峰地震台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20日开始记录,每月把记录到的震相到达时间编成月报,与世界各地震台交换。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
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共记录了2472次地震,中间未曾间断。对其中重要的地震,还参考和利用其它地震台交换来的资料,定出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等数据,进一步加以分析和研究,编成鹫峰地震研究室专报出版。
文物价值
鹫峰地震台是中国民国时期最早的近代地震观测研究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见证。
文物保护
2011年6月13日,鹫峰地震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544、专99路公交车,在北安河公交场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距离鹫峰地震台约31.8千米,驾车约6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