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农民建筑工》是当代词人
左河水以传统的词牌格律创作的一首反映刚刚跨入21世纪的
农民工工作生活情形的词作。词中所表达的内容,是发生在词人故乡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即一位生活在赣北农村的泥瓦匠,弃农离乡在广州深圳等地的建筑工程企业做泥工所经受的工作、家庭及精神方面的多种困苦。 从而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一个侧面,反应了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建设早期我国勤劳的农民工做出的伟大贡献及承受的身心困苦,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及在复兴之路上难以逾越的艰难与阵痛,而成为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段印记。
作品介绍
《鹧鸪天·农民建筑工》是一首按传统词调格律填写的反映现代时事的词作。“鹧鸪天”为词牌,“农民建筑工”即一位生活在赣北农村的泥瓦匠,离乡前往广州深圳等地的建筑工程企业打工的情况。全词上下阕,共55字,双调,押平声韵。
词作者
左河水,创作于2006年,初次发表于《江西诗词》,后经修改再发表在《中国诗赋》2015-1期25页,《
中华诗词》2015年第3期33页。《鹧鸪天·农民建筑工》一词所表达的情形作为我国一段的时代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仅成为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留给人们的一个难忘的历史记忆。
作品原文
鹧鸪天·农民建筑工
万丈高楼砌楚辛,
异乡校外儿八岁,
留守田间父六旬。
筑功勋,
险脏不惧惧求薪。
医疗社保无承保,
缘是乡籍农户身。
作品注释
1、鹧鸪天:
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
平声韵。也是
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
格律都与
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
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2、建筑工:是指在工地工作的工人,一般以农民工居多。工作地点包括桥梁、铁路、房屋等建筑现场。
3、砌:指建筑时垒砖石,用泥灰粘合:~墙。堆~(亦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
4、楚辛:即辛酸痛楚。如《后汉书·刘瑜传》:“臣在下土,听闻歌谣,骄臣虐政之事,远近呼嗟之音,窃为辛楚,泣血涟如。” 晋
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诗:“俯仰悲林薄,慷慨含辛楚。”
5、惆怅:指伤感;愁闷;失意。如:羁旅而无友生,惘怅兮而私自怜。(《楚辞·九辩》);又如: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三国演义》)。
6、黄昏:指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如:奄奄黄昏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渐黄昏清角吹寒。(宋·姜夔《扬州慢》)
7、异乡:指外乡;外地(就做客的人而言)。例:这个舞蹈很有异乡情调。
8、留守:字意为居留下来看管,此处即留在农村负责耕作之意。
9、六旬:旬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xún,十岁为一旬。六旬,即为60岁。
10、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
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生产、生活的建筑工程,并随之出现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
11、医疗社保。这里指社会保险,包括
养老社会保险、
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12、承保:通过保险的方式承诺赔偿另一方的损失。此处指用人单位应该给劳动者缴纳的有关保险费用。
13、籍:指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贯。户~。国~。学~。
创作背景与过程
“几亩农田难度生,问巡海角作民工”(左河水)。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西、湖南、四川等内陆省份的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一支古今中外史无前例的浩浩荡荡的带着农民身份的城市产业大军,不断涌向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建筑业,为我国城市化和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廉价的人力支撑。
“万丈高楼砌楚辛,几多惆怅度黄昏”。这是20世纪70年代曾经担任农村生产大队干部的左河水在2007年重回故地时所了解到的建筑农民工的情形。他们远离祖祖辈辈未曾跨出的乡村故土,一年只有春节的几天才能在乡与家人团聚,有的因春节的火车一票难求,有的为了省路费或多取加班费,隔年才能回乡,而把在家乡务农的重担交给了年迈的父母及留守务农、养儿育女的年轻妻子,身在异乡劳苦的丈夫还承受着“深更梦醒登高望,寻尽楼林不见家”(左河水)的情思苦楚。 2007年春节,作者左河水听完一位建筑农民工自述的情形后,挥笔写就本词在《江西诗词》发表,本词当时的第二、三句是:“文人喜作明星颂,笔到民工墨似金。” 到2012年,作者又了解到,那位建筑农民工的工作稳定以后便把妻子也带去一同打工,并将老人难以照看孩子也放在了自己的身边生活。但是,没有城市户口的孩子那时是无法入学的,作者感觉到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在词中体现出来。于是,他将上述的那议论性两句词改为“异乡校外儿八岁,留守田间父六旬。”这样,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真实,而且在艺术上与前句“几多惆怅度黄昏”相接得更好。故此,作者左河水将修改后的《鹧鸪天·农民建筑工》一词在2015第1期的《中国诗赋》和2015年第3期的《
中华诗词》进行了重新发表。
作品评析
词牌简介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全词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且,词的上阕第三、四句和下阕两个三句一般宜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点评赏析
《鹧鸪天·农民建筑工》一词是严格按照我国传统的“鹧鸪天”词调格律填写的作品,犹如“老瓶装新酒”。词中所表达的当代“农民建筑工”是一位生活在赣北农村的泥瓦匠,离乡前往广州深圳等地的建筑企业打工的真实故事。本词的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切中了建筑农民工在打工中工作生活方面所存在困难问题的要点,展示了一个我们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重要的社会发展问题,读后发人深思。
上阕。
词的开头曰“万丈高楼砌楚辛”,开门见山地告知了读者词中所描写对象的工作性质与艰苦。“万丈高楼”表明其工作地点不在农村而是在大城市。“砌”当然是砌墙等泥工的活。“楚辛”即辛楚,艰辛、辛酸痛楚之意。
如果说以上表达的是农民工在肉体上的痛楚,那么下面一句“几多惆怅度黄昏”则是表达他在心里或者精神上的痛楚。惆怅,是表达人们一种心理情绪的形容词,表示一种忧伤、悲哀、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心中郁闷而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是什么难办的事使其郁闷呢?下面便进入主题--家中老、小及自己三者的问题:
一是,“异乡校外儿八岁”。农民工多数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如果夫妻双打工孩子就需留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在中国的中小学读是公办的,没有当地城市户口的儿童是不能入学的。一个不能按正常年龄入学的农民子弟,意味着将又成为未来的农民工或“穷二代”,意味着一个农民子弟唯一可通过高考“跳龙门”的希望和愿想都没有了。特别是流落在校外的孩子还有学坏的风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留守田间父六旬”。作者在词中所写的对象是一位姓郭的32岁的农村泥瓦匠,其父亲身体还算健康,但已年逢56岁,老两口要承担全部的责任田地耕作任务,还要养猪养鸡,平时遇到小的病痛只是忍着扛着,若犯大病乡村医生是无力救治的,这怎么不让远在他乡的儿子担忧而惆怅呢?
下阕。
中国的“城镇化”,简单地说就是农业与乡村型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与
城市型社会的转化。从另一个角度说白一点就是变化农民、农民变化或农民市民化。而中国的这种重大社会转型和历史跨越,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身勤劳的双手来完成。
此处开始谈这位农民工自己了,这位泥瓦匠在为中国的“城镇化”作贡献、“筑功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平与无助给人以太多的同情,并为之呼喊。这也是词中所表达的泥瓦匠自身两件更加“惆怅”的事:
一是,领薪难,“惧求薪”。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
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在还没有完全落实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其结果是施工企业不能按时、按进度取得工程进度款,有些施工企业或“包工头”领取了工程款却不讲信誉而拖欠民工的工资,拖延较长的达至3、5年。勤劳善良的中国工人农民是不怕吃苦并很有耐力,但不能及时取得薪酬家庭生活将难以为继。可悲的是,这位如同千千万万弱势群体一样的农民工不仅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还常常如同讨饭的人饿着肚子讨薪,低三下四,小心相求,有时还受到打骂。
二是,不能享有“社保”。中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在20世纪至21世纪的初期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的职工才能享有,农民及农民工没有这个待遇,他们一旦失去体力劳动的能力则意味着失去经济生活来源。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这也成为了中国计划生育法在农村执行难及农村重男轻女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建筑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比较大,同时一些小型工程队的设备简陋、安全设施差、劳保用品不足,对此,不能享有“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那些挂着国家大施工企业招牌的“包工头”(私人小型工程队)的“老板”是不愿意给受伤的建筑农民工支付相关费用的。因为,按当时的政策规定,只有是城市户口的人才可能有机会成为国有企业的正式职工,在农村生活而非国企职工的的农民,虽然干的是国企职工的同等工作,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分子,但依然不能享有“社保”,这是中国在实行二元户籍制度的情况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作品影响
开心保网2013-10-1415:31在保险评论栏目中的《意外养老不能少农民工保险问题面面观》一文谈到“严峻的农民工保险问题”时称:“诗人左河水在《鹧鸪天·农民建筑工》里这样描写农民工的现状:‘城镇化,主攻军,险脏不惧惧求薪。医疗社保无承保,缘是乡籍农户身。’对于农民工们来说,廉价出卖劳动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华西新闻2014年7月31日转《华西都市报》(编辑李灵,综合京华时报、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刊文《户籍改革,让“农民工”一词一去不复返》。文章指出:“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每每提到农民工时总会让人联想到诗人左河水的几句词“万道砖墙砌楚辛,几多惆怅度黄昏。...医疗社保无承保,缘是乡籍农户身。”
中工网转《河北工人报》2014年09月01日02版《关注农业企业“新职工”》(下)一文,文中全文引用《鹧鸪天·农民建筑工》一词,指出“诗人左河水一首《鹧鸪天·农民建筑工》道出了那个年代农民工在城市劳动、生活的辛酸。7月30日,我国一项即将影响上亿人“安家落户”的政策出台——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将全面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也将有序放开。改革旨在推动以1亿左右“农民工”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