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兰溪舟中》是宋代词人
韩淲写的一首词。该词写兰溪舟行之感受,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纪游词。该词上片写舟行之景,情趣盎然;下片言舟行之情,人在舟中饮酒吟诗,悠然自得,鸥鹭在溪上飞翔,亦自得其乐。全词写得空灵清幽,恬静自然,表现了词人情逸绝俗的怀抱。
作品原文
鹧鸪天1·兰溪2舟中
雨湿西风3水面烟。一巾华发4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5散复圆。
寻浊酒6,试吟篇7。避人鸥鹭8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9梦,睡觉10方知过眼前。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鹧鸪天: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该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2.兰溪:指兰江。钱塘江自兰溪(县名)至建德县梅城段的别称。
3.西风:秋风。
4.一巾华发:喻年事已高。华发即花发。
5.滩痕:指溪滩上的水纹。
6.浊酒:普通家常之酒。
7.吟篇:吟诗作词。
8.鸥鹭(lù):水鸟。
9.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10.睡觉(jué):睡醒。
白话译文
细雨润湿了西风,兰溪上薄雾轻烟。一头华发,登上了小船。两岸青山迎着我来,又目送我扬帆远去,橹打波痕散了又圆。
斟满一杯浊酒,试吟几首诗篇。鸥鹭避人去,悠然舞翩翩。五更时还在梦杭州,醒来时,就在眼前。
创作背景
兰溪在浙江中部偏西,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千流,又称兰江。作者当时乘舟缘兰溪赴钱塘,两岸风光秀丽,作者灵之所至,信笔写来该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该词上片着重写舟行之景,下片着重抒舟中之情。
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明显地是写背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凋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这开篇两句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作客观的叙写。接着下两句则换一个角度,——词人在舟中向外望所见的景色:“帆迎山色来还去,舻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有拟人之态,一个“还”字,写出舟行之速。袁枚在《渡江大风》中写:“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写:“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舻破滩痕散复圆”中“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复”字,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仰见山色,俯视波浪,俯仰之间,拾来佳句,看似容易,实则来自词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也来自锤词炼句、驾驭语言的功夫。这两句就成了光照全篇的中心。
过片两个三字句“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来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如果联系起他的《贺新郎》一词来想想,就不难理解,词人实在也为金瓯破碎而满怀忧愤,只是壮志难酬,无奈诗酒自娱而已。在此,词人不愿再多吐露心曲,而却插入一句“避人鸥鹭更翩翩”。这似乎是景语,写这些地方平时人迹罕到,鸥鹭为家,此刻船行惊鸟,才飞舞翩翩,可见荒野寂静得有点可怕,实际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心底的寂寞。他在《贺新郎》里“空白笑,听鸡舞”,“割舍了,对君举”等语,正是他心底由愤懑而寂寞的反映。然而,韩淲还是韩淲,同是写到梦,不像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不像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在末尾却以“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轻轻一笔,把心底的波澜淡化了。浊酒浇愁也好,吟篇抒愤也罢,反正钱塘梦醒,旅程也就结束了,还是“随缘”吧。
该词笔法清新俊逸,为读者展开一幅空江烟雨图,又给人一种船在画中游的感觉。作者就好像是这艘游船上的向导,指引读者顺流而下,观赏沿途风景。上片中“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观察仔细,笔法细腻,动静相称,情真意切,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结尾处更是将梦境与现实相结合,想象丰富,趣味十足。船至钱塘,词也戛然而止,可谓干净利落,留给读者的则是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恰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名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邓小军:这是首山水词。诵读此词,不觉其将人摄入了空江烟雨境界。空漾的江面,空漾的烟雨,还有空漾的山色。词人之心,融合于鸿蒙自然。读者之心,又何必不然。山水在词中,全然不是羁旅行役的背景,而是自具自足的境界。(《唐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韩淲(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韩元吉之子。许昌(今属河南)人。曾经是官判院。以诗鸣当世,和赵蕃(号章泉)齐名,号“二泉”。人品学问,都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五十岁的时候就不当官了,隐居上饶。嘉定十七年,因为时事惊心,写了甲申秋三诗,患病而死,那年他六十六岁。有《涧泉集》二十卷、 《涧泉日记》三卷、《涧泉诗馀》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