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舞(三灶鹤舞)
广东省珠海市传统舞蹈
鹤舞(三灶鹤舞),广东省珠海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历史沿革
三灶鹤舞兴起于南宋年间(1127—1279年),有700多年历史。
经过元朝、明朝的发展,三灶鹤舞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从朝庭到地方,三灶鹤舞已成为一种时尚。
至清朝同治光绪时,全岛已有上表、正表、英表、田心、鱼弄、龙堂、圣堂、春花园等七、八支舞鹤队伍,三灶鹤舞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载:“三灶山,在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有田三百余顷,皆极膏腴……今俗安耕凿士,乐诗书弦诵之声蔚然而起。”
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到民国初年,三灶是广东省的重要盐场和渔港,商贾云集,经济和文化相当繁荣,三灶鹤舞也随之影响到县城石岐、香山、小榄一带和邻近海岛、乡村。
1937年10月,日本军队侵略三灶岛,次年农历三月十一日起,又对三灶岛实行“三光”政策,当地居民四处逃难,三灶鹤舞被迫中止,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之后,三灶鹤舞才恢复元气。
全国解放初期,人们为了不误农时开耕,就将“人日”至元宵节举行的三灶鹤舞拜年的习俗,时间提前到春节至初七。
从1966年起,“文革”10年,三灶鹤舞也被中断10年。自1980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在港澳同胞和华侨的推动下,积极进行三灶鹤舞的恢复工作。中心村由于人才走失,没办法再恢复,就再也没有这项活动了,只有三灶镇田心村、正表村和英表村的群众恢复了三灶鹤舞,但是,由于人才青黄不接,此项活动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而今,仅存正表村一支舞鹤队,仅有陈福炎、徐炬兴等几位民间老艺人能跳鹤舞、唱鹤歌。党和政府正在实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使得三灶鹤舞鹤再获新生。
发展阶段
三灶鹤舞属于原生型民俗舞蹈,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模仿期。据有关史料记载,三灶鹤舞已有七百余年,是宋代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二是成型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灶鹤舞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整个香山县跳鹤舞已蔚然成风;三是成熟期,清末民初,三灶鹤舞加入歌唱和锣鼓伴奏,载歌载舞,场面热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灶舞白鹤、唱鹤歌的贺年活动多在大年初一至元宵节期间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农业、渔业生产的需要,改为农历新年初一开始至初七结束,表演活动既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晚上进行。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三灶鹤舞基本由5人组成:一人唱鹤歌,一人跳鹤舞,还有3人使用打击乐器――鼓、锣、钹。表演时,舞者披上鹤衣,模拟白鹤从睡醒时开始,到梳理羽毛、觅食、踩水、嬉戏到飞翔整个过程,舞蹈自始至终,均有鹤歌同时演唱。一首鹤歌的歌词为四句,唱一句,三种乐器打一下。鹤歌的第一句歌词必须以“白鹤”开头,歌词大多为即兴编创,内容以教育人们走正道、做好事或祝福他人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为主,主题积极向上,但歌词的结束语还必须落在“出齐羽毛飞上天”,呈现一种颇为独特的歌、舞二元结构的表现形式。
表演内容
三灶鹤舞的表演内容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的动作上,从临门、觅食、啄吃、洗嘴、休息(梳理羽毛)、嬉戏、归巢(飞翔)等几个生活习性方面来表现,从而提炼出一系列规范的代表性动作特征。
①临门:表现白鹤喜临新地,因环境优美,从而展现欢跳、扬翅等动作特征,舞蹈动作上主要以“前点步跳跃”“双脚交替跳跃”和“扬翅点头”等为主。
②觅食:主要表现在小河边或田野间草地里进行觅食的过程,主要舞蹈动作有“跑步跳跃”“慢步行走”“快步行走”和“并步”等。舞蹈节奏主要以配合鼓点和鹤歌进行。
③啄吃:该动作过程在表演上要求陆妙惟肖、形象逼真。舞蹈动作有“双腿跳跃”“展翅前行”“左右踏步”和“吞咽”等形式。
④洗嘴:这部分主要表现吃完食物之后清洗嘴巴的一个舞蹈形态过程,一是在水中摆动,用水洗净;二是在草坪上进行左右磨嘴。具体舞蹈体态有“前踏步摆动”“弯腰低垂”“双臂张合”等动作特征。
⑤休息(梳理羽毛):白鹤吃饱之后,做出梳理羽毛、闭眼养神的休息状态。舞蹈动作主要有“下蹲步”“抖金叶”“单腿直立”等特征。
⑥嬉戏:这部分表现白鹤欢叫、呼朋唤友、相互追逐玩耍的过程。舞蹈体态有“蹬脚前行”“快速跑步”“跳跃飞翔”“飞跳”“抬头转圈”“仰天漫步”等动作特征。
⑦归巢(飞翔):这一过程主要表现白鹤在夕阳之下,成群结伴飞回巢穴的过程。舞蹈动作有“伸颈前屈”“展翅飞翔”“蹉步前行”等。
三灶鹤舞重要内容之一还有“鹤歌演唱”。不同的仪式,不同的场合,鹤歌的内容也有所差别,开光时以请仙鹤来贺年为主题,羽化的歌词则以送别为主,歌声悠扬动听,内容丰富高雅,劝人向善,教人奋进,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鹤歌内容唱好人好事,教人向上。仙鹤贺岁、人寿年丰、美好祝愿等。内容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现有鹤歌100多首。
表演程序
三灶鹤舞表演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鹤衣道具的制作工作、开光仪式、表演仪式及火化仪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准备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村子里一般都有个联青社来组织舞鹤队,联青社的领队一般由村子中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在每年春节前,联青社先派人调查好本村及邻村鹤舞的表演对象,比如调查出村子里30岁和60岁的人分别有多少人,并列出名单,排出顺序,最年老的一个排第一位,其他依次顺延。联青社要负责写好上门拜访的贺年帖、拜敬长者的贺帖等,并安排专人在表演行程前派送到户。户主在接到贺帖之后,就会准备好相关的仪式礼物,如利是(钱)、鞭炮、水果等,并迎接上门拜访的舞鹤队伍。
2.鹤衣道具的制作工作
这个程序也非常重要,因为鹤舞道具制作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舞鹤表演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对制作材料和制作要求都很严格,整个制作过程分为材料的准备和扎制,其中,扎制过程比较关键,主要分骨架的制作、鹤衣的制作及鹤头的制作这三个流程。
材料准备:有铁丝、锤子、铁钳、粗针、毛笔、竹、白纸、浆糊、白纱布、纱纸,剪刀、刨、锯、漆油、线条、木料。
扎制过程:
(1)骨架的制作:
选竹要老身的,整条齐全,断或虫蛀的不要。把砍下的山竹劈开削成竹蔑,再按鹤衣的尺寸扎成骨架。
按鹤衣的尺寸扎成骨架,图s形 轨道形:身躯外壳,长1.9米,身壳内径70公分,长1米,洞:24公分。颈圈24公分内径,把粗的竹穹扎鹤身骨架 使之有力、硬实,整个鹤身及翅膀都是这样。
(2)鹤衣的制作:
扎好骨架后,必须粘上一层纱纸、把面粉煮成浆糊,竹蔑与竹蔑之间的接口都用纱纸扎实。纱纸有坚韧性,吸糊性较好,也容易干涸。把鹤身的骨架扎好。随之糊上纸膜,身架翅膀要贴上三至四层纱纸这样牢固、耐用。如果贴多层重量就会加重,舞起来较辛苦,贴少了就不耐用。
把全部骨架糊上了纸膜后,把它晒干或晾干。跟着把大白纸折迭成6公分 ,用剪刀把它剪成条状,用作鹤毛。留2公分不剪,作贴糊用。从尾端有顺序地逐层贴上去。把身架、双翅贴上
羽毛后,把翅膀分左右按比例在骨架前30公分,处用铁线
扎实成圈,便于活动。
再把白纱布按身壳长短裁剪好,需长2.6米,宽18公分,从鹤颈包起,把身架全围住,把垂到鹤的腹部的纱布,用线穿在一起缝好。
再用白纱布缝成圆长88公分,按颈圈尺寸把纱布缝上,作为鹤颈用,两头留开口,便于连接鹤颈、头、嘴。这纱布能伸缩,便于鹤舞时便于操作。
(3)鹤头的制作:
鹤头选用桃木或榕树木。选用形状生成有开叉的枝,形状如长的L形砍下削制成鹤颈、头、嘴。套于纱布内,鹤嘴长20公分,把颈部12公分处用布包住,用线或铁线扎实固定。再把削制好的鹤颈,用白漆油涂上,待干后,画上鹤的眼睛。用黑漆画成瞳孔,用红漆画眼圈。并在鹤头前额处涂上一些红油。这样,整个鹤衣的制作就完成了。
3.开光仪式
三灶舞鹤道具制好之后,要举行一个“开光”仪式,这样,才能使白鹤变成有灵性和有生命的仙鹤。在每年的除夕傍晚进行“开光”,负责开光的人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把白鹤置于草坪上,摆上供品,负责开光的人进行拜祭并说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吉利祝福语,用毛笔给鹤点睛,并为白鹤披红戴花。此仪式完毕之后,由青年舞起仙鹤,并伴随唱鹤歌,鼓乐齐鸣,打三庄鼓,放鞭炮,并到庙堂去拜贺,这样,整个开光仪式就结束了,仪式礼台要保存好等待春节期间进行耍鹤表演活动。
4.表演仪式
这一部分是整个表演活动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时间安排上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年初一到年初四。这个时段是在每个自然村里贺年。一般来讲,在一个村子里,先是集体表演,表演后再到这个村子给长者拜贺,然后再去下一个村。二是年初五到初七。这几天的贺年活动是在晚上进行的。一般从晚上七点半钟开始,地点是在每个村子的中心地段的晒谷场或祠堂,表演除了三灶鹤舞之外,还有舞狮等一系列的活动。最高潮的时候,是年初七的晚上,这天晚上,凡是添了男丁的人家都在门口挂灯,表示人丁兴旺,同时,摆上酒席,迎接亲朋好友来共饮花灯酒,也迎接舞狮、舞鹤前来贺喜,共享欢乐。
5.火化仪式
三灶鹤舞表演结束之后,白鹤要回天庭去,就要择日为其进行火化送别仪式,首先是敲锣打鼓到村外的草地上,放好白鹤道具,摆上三牲酒品,点香拜祭,最后放一堆干草,点起火堆,把这些东西烧掉,表示整个仪式结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灶鹤舞表演结束之后人们不再把白鹤道具烧掉,而是在火堆上转几圈,表示已经火化,然后把白鹤保存下来,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留下道具供青少年练舞习艺使用。
表演道具
鹤舞器具有:鹤衣、鼓、锣、钹、铁丝、锤子、粗针、毛笔、竹、木、白纸、浆糊、白纱布、纱纸、刨、锯、漆油、线条等。三灶鹤舞的主要表演道具为白鹤,鹤头用木头雕刻,鹤身用竹篾编织,羽毛从前用竹叶、后来用白纸糊制,鹤脖子用纱帐制成,里面用一根细竹竿支撑并供舞者操作,不见翅膀和脚,造型只求神似,整件道具当地俗称“鹤衣”。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三灶鹤舞无论在表演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比较完整的程式,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对于挖掘、考察民间文化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灶鹤舞表演中,鹤歌的内容健康、吉利、向上,多歌颂社会发展、好人好事、劝人从善和教人上进,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及寓教于乐的作用。
传承状况
三灶鹤舞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传承谱系也比较复杂,由于是非家族性的,在传承过程中,学艺人以自愿为特征,自娱自乐为目的。古代的三灶岛是香山县第一大岛,但还是贫穷落后,许多三灶艺人外出谋生,由于历史的原因,如1938年日本侵占三灶岛后的屠杀事件,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改革开放后人们到港澳台等谋生,人口出现大的变动,使三灶的人口大量减少,表演三灶鹤舞的民间艺人流失严重,三灶鹤舞的表演中断了几个阶段,鹤舞老艺人年事已高。鹤歌鹤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较为兴旺,八十年代以后鹤歌鹤舞的表演就渐渐的少了。现在除了徐钜兴、陈福炎等人,会三灶鹤舞之外,年轻的一代几乎不会,年轻一代对学习三灶鹤舞缺乏积极性,三灶鹤舞的传承已近濒危。
传承人物
主要的近代传承人如下:
徐钜兴,男,1928年出生。
陈福炎,男,汉族,1933年10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鹤舞(三灶鹤舞),广东省珠海市申报。
谈森荣,男,1966年出生,2010年正式拜国家级传承人陈福炎为师。
保护措施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现在珠海市金湾区政府,对这一系列的民间传统文化除了挖掘整理,录像建档调配专用资金以外,更是加大了此项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2006年3月,为使三灶鹤舞得以传承和保护,陈福炎与珠海市海澄小学合作举办了鹤舞培训班。
海澄小学的舞蹈老师在陈福炎的指导下创编了三灶鹤舞群舞《鹤娃》,为整理三灶鹤舞的教学资料打下了基础。
2011年,三灶鹤舞传习展示馆开馆,为三灶鹤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载体。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老干部活动中心)获得“鹤舞(三灶鹤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老干部活动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6月2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珠海系列活动在斗门区接霞庄拉开帷幕,表演项目中就有三灶鹤舞。
1995年,三灶鹤舞参加庆祝珠海市成立15周年花车大巡游活动及广东省首届民间文化大巡游活动。
2007年3月至2017年2月,三灶鹤舞先后参加了珠海市政府举办的十三届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
2016年2月20日,第12届民间艺术展演在斗门拉开帷幕,表演项目中就有三灶鹤舞。
2019年2月24日,第九届广府庙会民俗文化巡演开启,表演项目中就有三灶鹤舞。
荣誉表彰
2006年12月,三灶鹤舞获珠海民歌盛典第二届歌手大赛老年组金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08:1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