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鹤峰傩戏),湖北省鹤峰县传统戏剧,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鹤峰、五峰两县编写的《容美土司史料汇编》 记载:“山鬼参差迭里歌,家家罗邦截身魔,夜深响彻呜呜号,争说邻家唱大傩。” 根据这一史料证据可以推断,傩戏传入鹤峰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四百年。而像这样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傩戏,多出现在“傩祭”仪式上,它们有一套完整的祭仪,称“二十四戏”,亦称“二十四堂法事”。
文化特征
鹤峰傩戏班称“坛”,班主则称“掌坛师”,一个傩坛8人至10人不等。新中国成立前鹤峰约有25个傩坛,分布在走马、白果、锁坪、南北、阳河、铁炉、马家、五里、桃山、六峰、清湖、下坪、北佳、中营、邬阳等乡镇。燕子乡的清湖村、铁炉乡的江口村还有两支完整的傩坛队伍常年演出傩戏,入坛者中不乏当地青年。除此两处以外,其他地方亦有零散的傩戏艺人在活动。鹤峰傩戏有一套完整的祭仪,由“发功曹”“白旗扫台”“请神”“修造”“开山”“打路”“扎寨”“迎神”“窖茶”“开洞”“戏猪”“出土地”“点猖”“发猖”“报卦”“收兵”“扫台”“邀罡”“祭将”“操兵”“立标”“勾愿”“撤寨”“送神”等表演环节构成,号称“二十四戏”,亦称“二十四堂法事”。简化的祭仪也仍有“发功曹”“白旗扫台”“扎寨”“迎神”“开山”“出土地”“祭将”“立标勾愿”八个环节,称为“正八出”。
代表剧目
《出土地》是傩戏正八出中的重要一出,土地公庇佑还愿的整个环节,在民俗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姜女下池》作为表现民间的洗浴民俗和爱情神话,是傩戏的最后一出,也是必演的一出。
分布地区
鹤峰县的傩戏主要分布于燕子镇的清湖村、铁炉白族乡的江口村,在这些乡镇还有完整的“坛傩”队伍常年开展傩戏演出活动,这些队伍能完成傩戏的全剧演出,且有青年人入坛和零散艺人留存。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傩戏,被称之为人文科学的稀世“活化石”,在鹤峰叫“傩愿戏”。是一种以还愿为依托,以傩坛为载体,以祭仪出现的戏曲艺术。
传承状况
傩戏与其他地方戏剧不同,只有还愿时才需演出,发展空间受限,面临着传习者代际断层的危险。
传承人物
徐爱华,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傩戏(鹤峰傩戏)。
保护措施
早些年,因资金不足的问题,傩戏团人员逐渐流失,傩戏表演曾一度无法进行。为解决演员稀缺的问题,由五人完成的鼓、大锣、钩锣、铂、平铂改为由一人完成,傩戏剧团才有了继续演出的机会。这种“五合一”的演奏方式,也被鹤峰傩戏剧团保留了下来,有了下一代传人。
燕子乡清湖黄氏傩坛和铁炉乡甘氏傩坛至今仍有频繁活动,为傩愿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2022年9月,鹤峰傩戏剧团进行新一轮演员征集,选出的有兴趣、有天赋的傩愿戏爱好者将享受全团老师的无偿教学,将傩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傩戏传承更加规范有序,非遗文化能够走向大众、惠及大众。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鹤峰县文化馆(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傩戏(鹤峰傩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2年6月中旬,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寻声工作室人员赴鹤峰县,聚焦湖北省鹤峰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观看傩戏演出、体验傩面具制作、直播讲解鹤峰非遗馆等,通过多种方式,宣传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6月19日,鹤峰县燕子镇清湖村傩愿戏首次完成全本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