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坑村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六联社区下辖村
鹤坑村,位于坪地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吉坑村、罗屋村:始建于清代,袁姓先祖从广东紫金迁移到此地定居而形成。村旁有黄沙河,低注之地为水田,经常有很多白鹤在这里觅食、栖息,故取名鹤坑村;曾用名学坑村。该村原处丘陵地带,现已平整,黄沙河从村西流过。现村于1979-1990年在村内重建。
清朝,属归善县。1912年,属惠阳县。1949年10月,属惠阳县第二区;1951年11月,属区;1957年12月,属龙岗乡;1958年11月,属宝安县龙岗公社;1961年7月,属坪地公社;1979年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属坪地区:1986年10月,属坪地镇;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2004年,属坪地街道六联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有袁、曾、黄3姓。第一大姓为袁姓,早年从江西迁移至广东兴宁,后辗转至紫金;清代从紫金迁移至该地。第二大姓为曾姓,早年从山东迁移至今广东惠阳;清末从今惠黄泥脸迁移至该地。第三大姓为黄姓,早年从福建迁移至广东坑梓;清代从坑梓迁移至该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80人,其中男性160人,女性120人;80岁以上14人,最年长者93岁(男);实际在村人口25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5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5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归侨4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种龙眼、荔枝,部分村民割草砍柴到城镇出售。1990年,村里利用集体资金建起两栋厂房。1991年,引进第一家工厂(台资企业)。2007年,利用村集体资金加政府补助,建起鹤坑村办公楼。2012—2013年,村里改造两栋旧有的铁皮厂房。现集体经济以工业、物业管理、厂房出租为主,个人以私宅出租、务工为主。2015年,村集体收入近60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米饼、角仔、糍粑、年糕、茶果等。长深高速G25线、鹤鸣东路经过该村。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电,70年代末通电话,1985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0年通自来水,90年代末通互联网。村内建有鹤鸣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372人、教职工46人。村中有篮球场、健身路径、社区公园和村民活动中心等。2004年,规划建设鹤坑新居,村民一户一栋。
村中存有《袁氏族谱》和《曾氏族谱》,纂修者和纂修年代均不详。2006年5月参与制定《六联居民公约》。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约100座。代表性民居有鹤坑世居和鹤坑围屋。鹤坑世居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4160平方米,为客家围屋,现已倒塌,余部分墙体,旧址尚存匾额“鹤坑世居”,已无人居住。鹤坑围屋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1088平方米,正面开两门,前有月池和禾坪,围内有两间祠堂,均为泥砖墙,木梁架,灰瓦顶,为袁、曾两姓共建的客家围屋;由于年久失修,已破败,现仍有人居住;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
该村有宗祠2座,为袁氏宗祠和曾氏宗祠,均位于鹤坑围屋内。袁氏宗祠始建于清代,重修于1980年、2013年,内有匾额“袁氏宗祠”“棣华堂”,书于清代;面阔9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162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布局,泥砖墙,木梁架,灰瓦顶。曾氏宗祠始建于清代,重修于1982年,正门上方有匾额“曾氏宗祠”;面阔9米,进深8米,占地面积72平方米,为两进三开间一天井布局,泥砖墙,木梁架,灰瓦顶。现均作宗祠使用。
每年正月初二,各姓宗亲到宗祠祭拜祖先。
村民于除夕、正月初二、农历四月初八前往位于年丰社区渡头围的金鱼岭谭公庙祭拜。其中,农历四月初八是谭公诞。
该村丧葬习俗有“买水”的传统。为逝者吊唁期间,一般由逝者长子或媳妇于黄昏时持哭丧棒,拿瓦钵到河(塘)边,边烧纸钱边哭唱吉言等,顺流盛水带回,之后由晚辈为近者洗沐数次。村里老人讲过一个掌故。村中有几个“捡进来”的村民,他们大多是日军入侵后,父母双亡或离散走失而无家可归的孩子,被善良的村民收养。这些“捡进来”的孩子,如今已成为鹤坑村的村民。
代表性人物:袁就安(1928—2004),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部队加入海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4 16:0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