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埠镇,
广东省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辖镇,地处
汕尾市西部,是
汕尾市的西大门,东、北与
赤石镇交界,西与
惠东县吉隆、黄埠二镇相邻,南与
小漠镇相连。全镇区域总面积100.7平方千米。2018年末,鹅埠镇户籍人口有1.82万人。截至2019年10月,鹅埠镇下辖1个社区及10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宋熙宁元年(1068年)行
保甲制,海丰县设八都,鹅埠属杨安都。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设鹅埠司,专徼诘察事宜。
民国三年(1914年)取消都里名称,鹅埠跟随行政区域的变迁,先为三区,后又为四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前设鹅埠镇公所,后又更改为鹅埠乡公所。
1948年8月,成立鹅埠乡人民政府。
1958年9月,鹅埠建立第一个公社,取名雄鹅人民公社。
1959年9月,鹅埠、小漠并圆墩为公社。
1959年11月27日,撤消圆墩公社,鹅埠、小漠并为鹅埠公社。
1965年4月7日,小漠从鹅埠划出。
1984年1月,改为鹅埠区公所。
1987年,撤消区公所和小乡建制,建立镇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鹅埠镇下辖1个社区及10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鹅埠镇位于
汕尾市西部,东、北与
赤石镇交界,西与
惠东县吉隆、黄埠二镇相邻,南与
小漠镇相连,全镇区域总面积10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鹅埠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四面环山,南北部多山,中部为冲积平原,境内最高山峰是髻顶,海拔738米。南门河是鹅埠唯一河流,全长10千米。
气候
鹅埠镇气候属南
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雨量充足,年均降雨量2115毫米,年均气温21.8℃。
人口
2018年末,鹅埠镇有户籍人口1.82万人。
经济
1995年,鹅埠镇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63家,职工人数8000人,工业产值77.3万元,同比增长59.7%。
2009年,鹅埠镇实现地区总产值12.97亿元,比同期增长15.7%。其中工业总产值10.35亿元,比同期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1亿元,比增加产值近1.1亿元,比增49.9%;农业总产值1.03亿元,比增13.2%。
2018年末,鹅埠镇有工业企业8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共1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90年,鹅埠镇有9所小学,1所中学(初级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
鹅埠中学,鹅埠中心小学和各村委小学都建了新校舍和办公大楼。
2003年,鹅埠镇新建了私立松正学校。
2009年,鹅埠镇在校中小学学生4000人,教职工204人,就读高中或中专、技校学生已超过200人,在校大学生有50多人。
社会保障
2017年,鹅埠镇贫困农户共310户993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00户,低保贫困户140户,五保贫困户70户,全镇310户贫困户993人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为247名60岁以上老人办理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并对教育部门核实的166名贫困户子女在校生子女逐步发放生活补贴。2017年鹅埠镇脱贫户69户,脱贫人数281人。
交通
鹅埠镇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有G324国道和
深汕高速公路,镇区的主要道路有深汕大道、中兴南路、创文路、同心路等。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鹅埠,原名鹅山,旧县志载称“鹅埔岭”,因圩内
上街村后有一小山丘,状似鹅形,建居后称“鹅山”。南宋以后,中原人口南迁,鹅埠得以开发,由于面临南门海,至明朝商运发达,南门海建有码头、渔船、货运船停泊,来往频繁,商贾云集,形成商埠,故称鹅埠。
方言
除
红罗村村民为
畲族外,其他均为
汉族,有
潮汕、
客家、
广府民系,主要方言有尖米话、福佬话、客家话。
红罗畲族
鹅埠红罗畲族村位于鹅埠镇西北面五公里许的罗裙山麓。“红罗”,意为“红色的罗裙山”。罗裙山是莲花山系西南支脉,为海赤石、鹅埠两镇分水岭,方圆20余里,由10余座大小不一的山岭组成,最高峰犁头嘴海拔611米。因罗裙山整体向西北呈环状分布,以其环抱如裙裾而得名。居住在鹅埠镇的红罗村的畲族只有40多户一百三四十人。族名“畲”字写成俗 字“輋”,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
风景名胜
鹅埠镇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乾隆年间宝塔遗址、鹿湖鹿呜书馆遗址、明代吊牌山碗窑遗址、谭公仙圣庙、九渡水、义学遗址、古石桥婆桥等。古代名胜有上北明代吊牌山、下北碗窑径碗窑遗址、上北鹿湖鹿鸣书馆遗址、谭公仙圣庙、清
康熙年间正觉庵(现已重建)、古石桥婆桥、嘉庆年间建狮山深藏、
狮山深藏寺宝塔遗址、乾隆年间义学遗址、道光年间九渡水古道等。
鹅埠镇旧时代的许多村寨,建筑较为有特色,水美村是最典型的一处,而且至今保存比较完好。水美村座落于鹅埠镇南部,村子座南朝北,背靠狮山,前面是水美泽,旧寨是半圆型的,正门门楼有二层楼高,门框是巨型的,灰罔岩石料雕筑成的,大门原来有厚重的木料门板,如今已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