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河,古称马脚河、雁江或金雁河,长江支流
沱江支流
石亭江的支流。由于鸭子河干流及其支流小石河、马牧河等皆自
湔江分水而合入鸭子河,故鸭子河也常作为湔江下游,也称湔江。以湔江为上游,发源于
龙门山脉太子城峰南麓(《彭县志》说于太子城峰西南的红龙池及其东北的乾龙池,《德阳市志》称玉垒山红龙池),似以湔江为上源,《德阳市志》也持此观点。
干流概况
据《彭县志》《成都市志·水利志》,鸭子河上游以鹿耳溪(又名鹿茸溪)为主流,源出彭州市丹景山镇(原永定乡)尽头山南麓,向西南流,至关口折而往东北,傍山屈曲,纳沿山诸水,经永定、楠木、万年、红岩等地至官仓合人民渠水,循九里埂至慈母山,又与人民渠分流入什邡境,折向东南至马井合小石河。彭州市境内河道长22.7公里,平均比降为7.8‰。彭州市境内集雨面积63.4平方公里。同时,鸭子河自牛心山七佛岩穿隧洞180米引湔江水入河道,可从湔江引2.9立方米/秒而成为单独水系,承泄境内永定至红岩一带浅山、丘陵区径流。
若以湔江为上游,鸭子河(湔江),发源于彭州市龙门山中段(具体地点有多种说法),上游称金河,有著名风景区银厂沟,先后有白水河、白鹿河汇入。出关口(古称堋口)后进入平原,经湔江堰,以下河段历史上曾分为九支。小石河为排洪干道(《德阳市志》以为中游),鸭子河为沿山山溪集水河,其余已改为灌溉渠系。鸭子河与小石河流出彭州境,至什邡市马井镇又相汇合。
鸭子河自彭州红岩镇流来,从工农兵电站泄水处入境,经慈母山外堤,过民主(乡)新桥、瑞红渡、石灰洞子纳斑鸠河水,再经隐峰(乡)流至马井(乡)与小石河汇流,下至金桥村甘油房,入广汉市(广汉县)三星乡境,什邡境内全长23.5公里。河床比降千分之2~3.07,河床最宽处近五百米。什邡境内集雨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鸭子河流经彭州、什邡,于马井入广汉境内内原西高乡,至三星汇纳新马牧河,又流经新平、南兴、西外、雒城、东南等乡、镇,至北外黄家堰汇纳坪桥河,再流经和兴双河村注入石亭江。境内河段长31.6公里,河面平均宽384米。河床比降,金雁桥以上2.55‰,以下1.52‰。广汉境内集雨面积89.37平方公里。
河道变迁
鸭子河为湔江分水河道。湔江,自关口出山流入平原至金堂赵镇入沱江,河道变化很大。唐时称“双川”或“光、涵二水”。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彭州镇国寺新修塔记》碑文亦称“江析二派”。一为光水,在东,包括鸭子河和濛水。二为涵水,即今新润河。尔后,两河口按方位称东河口和西河口。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六月,湔江大水,主流西迁,“始冒清白江之名”。明末清初,“濛江在县东,亦曰弥濛水”,为主流(见《读史方舆纪要·沱江》)。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彭州市(原彭县)志》载:“玉村河之水出彭门,分七大支。”即清白江、新开河、乾河子、濛阳河(又分白土河)、马牧河、小石河、鸭子河。“鸭子河于1960年冬封闭河口,改自牛心山七佛岩穿隧洞180米引水入故道。
水文特征
鸭子河冬春水量小,夏秋较大。广汉段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约4300立方米/秒。1972年,在宝成铁路桥处测得洪峰流量586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6.4亿立方米。
什邡段最大洪水流量为1964年每秒972立方米。每年之砂砾推移量约1万立方米(彭州市湔江总输砂量每年为90万吨)。鸭子河亦为什邡之主要排洪河道。由于源头大多山头裸露、岩石破碎,加之兼纳彭州市(原彭县)关口之分洪,故每暴雨来临,洪峰急陡,推砂滚石,吞田毁地,沿岸各处,每年均需淘河补堤,方能保护农田。
主要支流
小石河,古称罗江水或廉江水,源于彭州市(原彭县)关口,经楠木场、罗院场,由白衣庵河坝入什邡境内,至马井(乡)上场汇于鸭子河,什邡境内全长6.6公里。河岸最宽处930米,平均宽420米。河床比降为千分之5.4。洪水流量每秒2000立方米左右。1978年彭州市(原彭县)关口洪峰流量为每秒4490立方米,小石河承受其绝大部份。是年洪峰集中,巨石翻滚,移至广汉市(广汉县),竟摧折了金雁大桥。砂砾推移量,什邡境内每年约3万立方米。小石河在清道光以前为一小河,宽不足十米,在五显庙处仅搭木板桥即通行,故河名从“小”字。又因水清不搅堤岸,故又名廉江水,道光十一年(1831年),彭州市(原彭县)县令毛辉凤在关口旧堰下10米处建分水平梁,改两河口为五河口,鸭子、小石同一口,宽五丈四尺(旧制)。民国十二年(1923年)后,湔江主河道又逐渐转至小石河。1960年筑关口以下西河大堤,小石河即正式成为排洪河道,并封闭堵死其余河口,小石河遂逐年吞食沿岸农田,仅隐峰天台寺河坝,从1963年至1973年10年中,就冲毁农田数百亩,宽度达200余米。《德阳市志》以为鸭子河(湔江)干流的中游,而彭州段鸭子河为支流。
斑鸠河,自白虎头经九龙桥、艾家桥,至隐峰乡石灰洞子入鸭子河。水源上接原朱堰沿山脚流来之水(今红岩渠分水)。全长为12公里,最大流量每秒153立方米,是什邡境内排、灌两用的旧河。
马牧河,源于彭州市(原彭县)关口,湔堰分流之一,经彭州市(原彭县)义和(今三界乡)入广汉境,流经三星、南兴,至西外注入濛阳河。1953年冬,修建人民渠二期工程时废弃,境内河段逐步开垦为耕地。1966年,彭州市(原彭县)潘家埂溃决,洪水注入马牧河故道,流经县境三星乡白马寺汇入鸭子河。县内河段长8公里,称新马牧河。
坪桥河,一名沉犀河,源出什邡高景关,洛水分流之一,在什邡境内名黄土河,入广汉境后始称坪桥河。经兴隆流至南丰汇纳龙桥河,流至北外又汇纳青石桥河和李家堰河,再经雒城镇流至北外黄家堰注入鸭子河。县内河段长18.7公里,河面平均宽30米,河床比降1.65‰,集雨面积29平方公里,过洪能量163立方米/秒。
龙桥河,发源于什邡云西,流经洄澜入县境,经高坪、兴隆,至南丰注入坪桥河。广汉境内河段长9.5公里,河面平均宽10米,河床比降2.1‰,集雨面积6.75平方公里。
青石桥河,发源于什邡市(什邡县)隐丰乡,经马井进入广汉境,流经西高、新平,至北外注入坪桥河。县内河段长10.2公里,河面平均宽11米,河床比降1.96‰。
李家堰河,源出什邡市(什邡县)南阳泉,流经回澜入广汉境,又经西高、高坪、南丰,流至北外注入坪桥河。县内河段长26公里,河面平均宽8.8米,河床比较1‰,集雨面积31.55平方公里。
治理开发
蓄水工程
东河水库。建于永定乡东河村鸭子河支流鹿茸溪的水田坝。蓄水增补湔江东河灌区用水,故名东河水库。1960年1月12日开工,6月竣工。由县抽调红岩、楠木、永定、军乐、敖平5乡民工和湔江堰管理处基建队共同兴建。大坝坝基属砂页岩。坝体是土石混合坝,筑于沙泥卵石层上;人工滚压。坝高20米,坝长95米。坝坡系粘壤土筑成,后坡用干砌块石护坡。1974年12月至次年3月,坝顶加筑1.2米高的浆砌条石防浪墙1道,以保证溢洪道溢洪在“五百年一遇校核标准”时大坝的安全。水库放水流量1立方米/秒,该水库属小(一)型,集雨面积3.2平方公里,调洪演算五百年一遇洪峰来水量94.84立方米/秒,下泄洪量49.4立方米/秒,削减洪峰45.44立方米/秒。设计库容218.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92.5万立方米。受益乡有永定、楠木、万年和敖平。建成以来,水库运行基本正常。
引水工程
1953年,官渠堰(1966年改称人民渠)第二期干渠工程建成通水后,支渠工程由官渠堰工程处布局,组织受益县统一勘测设计,由各县分别施工。同年冬,广汉市(广汉县)的三星、中兴、西外、东南等乡,组织1800余人,将濛阳河至鸭子河以南所属的曹家、杨柳、沙河、官堰、倒流堰等32座河泉堰,沟通改建为天星、刁翎、杨柳、杨兴、银定等5条支渠,灌溉面积9.77万亩。
牛拦堰:在隐峰公社十四大队“骚土地”以下,拦截鸭子河水,经钟家烧房,廖家碾,小石河至马井来龙桥入渠,可灌田三千余亩。原无节制设备。一九六七年人民渠管理处投资一万元,修建小石河涵洞,长10米,并在来龙桥进水处设节制闸,调剂水量,效用良好。
南阳泉:位于南阳寺侧。原有东河民堰35道,西河民堰13道,灌南泉、四平、隐峰、马井、元石等五个公社(乡)农田万余亩。1955年修建人民渠中,西河并入25号支渠,东河并入26号支渠,其余堰道分别并入斗、农渠,不能利用也不需要的渠道则废填还耕。1970年改渠灭螺,重新安排灌溉系统,又将东河改为二十五号支渠的排洪河。1973年,南阳泉堰首改建成长80米、宽40米、深3.4米的大泉堰,投工1100多个,投资5万元。
老鸦堰:引马牧河地下水,灌什邡马井和彭州市(原彭县)罗万公社农田300余亩。人民渠建成后,此堰灌区在第11号支渠范围内。但地处尾水,1972年乃建成长200米的涵洞工程,效益较佳。
青竹堰:又名罗家堰,位于四平公社青竹大队,拦截鸭子河水,灌隐峰、马井公社农田三千余亩。1973年建成堰坝120米,消力池长100米,宽4米。另开明渠500米,设启闭闸一座,下接原24号支渠,灌溉面积扩至9907亩。
波罗堰:在马井十大队矮子店拦引鸭子河水而成,沿河又有腰子泉、银子沱等十余处泉水,并可接青竹堰余水,水量较丰。其上段灌马井大桥上下千余亩,下段灌马井红豆大队千余亩。1979年复建波罗堰一段防洪工程和进水口节制设备,配套益加完善。
谢家堰:在已废之端公堰下拦引鸭子河水,灌隐峰公社田千余亩。1980年建拦水坝60米,消力池15米,堰口上下修防洪堤300米。
水电工程
什邡市(什邡县)工农兵电站:为国、社联办,建于民主公社境内原慈母山提灌站旧址,利用温江地区官仓水电站至慈母山进水段六公里自然落差14.3米,设计引进流量70立方米/秒,发电机组四台,单机容量1250瓩,总装机容量5000瓩,年利用4920小时,年发电量2460度。该站于1976年2月破土动工,历时5年,于1981年2月四台机组全部安装调试完毕,正式发电。
航道航运
航道
鸭子河广汉市(广汉县)内航段起于原西高乡,经三星、南兴、西外、雒城镇和北外等乡镇,于和兴乡双江村汇入石亭江,长31.6公里。上行至什邡马井乡,洪汛期可达隐丰场,下行至赵镇,每年7月至11月约4个月可通航。1960年,广汉、什邡两县合县时,对马井至广汉的河道进行疏浚,以期恢复水运,未获成功。
渡口
什邡段原有多个渡口。瑞虹渡(又名鸭子河渡):县城西十三公里。原四平乡艾家桥西鸭子河上。明崇祯庚午年(1630年)县人朱廉建瑞虹桥,后塌设此渡。解放后,经逐年整治河道,上与人民渠溢洪道相接,可通行旅,渡遂废。
公议渡:横渡小石河是隐峰乡通往彭州市(原彭县)罗万乡的要道。1985年前设“义渡”,有水田十六亩。解放后停渡。
仁义渡:在马井鸭子河上,距“万年渡”上游二点五公里矮子店处,徐家场(今蓥西镇)至彭州市(原彭县)义和多经此渡,两岸农户捐款置有会田数亩。冬春置木板为桥,夏秋设船渡,岸立碑记。马井大桥建成后停渡。
双凫渡(又名万年渡):距县城八公里的马井大桥外鸭子河岸,清乾隆九年“时忆桥”被水冲塌后,在小石河、鸭子河汇流处上的鸭子河畔设此渡。光绪元年建仙缘桥于时忆桥旧址,民国三十六年再被冲毁,复在此设仙缘渡,有木船二支。一九七○年,马大桥建成后,不再摆渡。
白庙子渡:与“柳林渡”同属双盛乡界内。解放前有两处,位于“石亭江”上下游。置会田一百五十亩,船四只。今停渡。
运输
解放前,每年七至十月为鸭子河通航盛期,一些小木船主集成船帮,承包运输业务,从马脚镇水码头沿鸭子河逆水上行可达隐峰;顺流而下经广汉可抵赵镇。航程五十公里,是县重要运输线。下行载货以叶烟、粮油为主,上行以盐糖为主。航期内,少者有木船二、三十只,多者达百余只。1956年11月,广汉市(广汉县)交通科曾组织九只渡船,为什邡市(什邡县)水运大米出县,但由于河床日益增高,河水流量逐年减小,水位过浅,每次仅能装载十五吨,一只船载运不到二吨,故不久即停运。1960年,县上决定利用水运发展交通运输,一方面在马井建造船厂,先后造木船十只。另一方面在广汉全县(广、什合县)调动大批民工疏导马井至广汉河道,后开运,终因效果不好未获成功,石亭江试航也告停止。由于管理不善,理财不力,造船厂十万元投资损失殆尽。至此,县内航运生产完全停运。
放筏、漂木山区盛产木材。无论解放前后历年都有大批圆木、板料通过石亭江、鸭子河及其分支漂放,或扎排成筏运放。每年夏历立秋至十月之间,各堰之水皆汇聚于较大河上,放筏、漂木实为便利。从石门洞、红白、高桥开始,放至关口是为上河;出高景关,放至赵镇这段称下河;亦可经鸭子河抵马脚镇上岸,或继续沿汉州河下行放运广汉、赵镇。解放前夕,在三河一带以放筏为业者约七百余人。解放后,为木材部门放筏者有二百余人,1962年始,放筏归县木材公司管理。
鸭子河航段除由赵镇直航什邡的船以外,该航段船只多在坪桥和金雁桥停靠。两桥相隔不远,坪桥装卸方便,习惯上统称坪桥码头。坪桥码头是什邡、绵竹、德阳、中江等县入省城的货物集散地之一,货行、货栈、仓库等齐全,从抗日战争至1949年末,县内军粮、积谷仓库都集中于附近;公私粮食输出亦由此起运。1950年,船业工人在县城北叶万廷茶馆成立木船业同业工会,统筹水运业务,结算运费,以鸭子河为主航道,承运粮食等物资。1952年,川西粮食经沱江水运转输川南,坪桥亦为起运地之一。1953年起船只逐渐减少。1954年粮食统购统销后,物资集散中心移至西门外火车站。1956年11月,县交通科组织9只木船,从什邡马井运大米至赵镇,每次共载15吨,同时转运县内物资,因载量小,无利润,不久即停。1960年广汉什邡合县期间,调动民工疏浚马井至县城河段,并投资10万元开办造船厂,造成木船10只,由马井载粮至赵镇,试航未获成功,造船厂亦下马。
湿地保护
广汉市鸭子河湿地是众多野生水禽在成都平原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据观察,鸭子河湿地有水禽、鸟类110余种,其中:白琵鹭、白额雁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种;小鸊鷉、黑颈鸊鷉等四川重点保护鸟类6种;还有IUCN易危种、近危种花脸鸭、白眼潜鸭等。但是,捕鱼、养殖、采沙等人为活动压缩和破坏了野生鸟类的栖息空间,特别是非法猎捕对这些野生动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给栖息在鸭子河湿地的野生动物一个较好的生存、活动空间,广汉市正精心筹划,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致力于将鸭子河湿地打造成为继“三星堆”外的又一风景名片。一是整治河道,修建一定数量的滩涂、沙丘,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二是设置适合野生动物活动习性的投食点,帮助它们顺利过冬;三是建立健全鸭子河湿地巡护监测机制,掌握野生水禽动态,限制过激的人类活动对野生水禽的影响,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