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形目(学名:Otidiformes):
脊索动物门、鸟纲的一目动物。最大者高度超过1米,体重达10千克。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
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物种学史
鸨形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归类在
鹤形目(Gruiformes) 的鸟类家族中,2008年按照其特性顺序分离到自己单独的“鸨形目”中。该目仅有鸨科 (Otididae Rafinesque, 1815)一个科。属于旧大陆的鸟类家族。
形态特征
鸨形目的动物有粗壮和逐渐变细的身体,这取决于姿势。腿又长又结实,但脚缺少其他物种用来抓栖木的后脚趾。鸨从不栖于树枝上,在地面上度过一生(除非在飞行中)。鸨有相当长的腿,适合奔跑。 它们只有三个脚趾,没有后脚趾(拇趾)。身体紧凑,呈相当水平的姿势,颈部直立,在腿的前方,就像其他高大的奔跑鸟类一样。腿和脚呈暗黄色,喙呈角色,眼睛从深棕色或棕色到黄色不等。一些物种,例如非洲鸨属的成员,有更亮的裸露部分。
鸨形目动物每年换羽1次,飞羽从内向外依次更换,有些种类的饰羽在非繁殖季节有第2次换羽。雏鸟为早成鸟,绒羽为淡皮黄至白色,有复杂的褐色条纹或斑点。
栖息环境
鸨类仅生活在旧大陆开阔或有灌木覆盖的平原上。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地开阔平原,在季节性干旱地区通常海拔低于2000米。其他类型的栖息地也有,例如近沙漠和盐草原,还有茂密的丛林和多荆棘的地区。在温暖地区的种类为留鸟,但常追随降雨而局部迁移或季节性游荡。俄罗斯和欧洲繁殖的种群,严冬时有规律的进行迁徙,迁徙和越冬时都集群。喜欢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
生活习性
鸨在清晨和傍晚活动,中午安静地休息。鸨在夜间栖息并移动到一个可以看到周围环境的地方。鸨的羽毛保养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包括洗尘,然后用喙打扮自己。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通过产生粉状绒毛以补偿尾脂腺丧失的功能,即在理羽时将粉涂到羽毛上使之不沾水。休息时腹部着地,从不在水中洗澡,但常拨土沙浴。
为了觅食,鸨慢慢地走着,嘴朝下,寻找猎物。然后,它们会在植物或动物上短啄。较大的昆虫,如蚱蜢,在被吞食之前会经过短暂的喙处理。它们有时会奔跑,追逐并捕捉移动的猎物,或跳跃以捕捉昆虫或从植被中获取浆果。这些鸟很好地适应了干燥的环境,如果缺水,植物食材会给它们补充一些水份。
鸨是杂食性鸟类,知道如何利用食物来源。 短、直、粗壮的喙是适用于所有类型进食行为的有力工具。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它们可以在大草原上采绿芽、花头和新鲜的叶子,还会挖根和球茎,季节性地以水果和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包括蝗虫、蟋蟀和甲虫等,捕食各种节肢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蛙、雏鸟、鼠类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南欧、亚洲、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2021年 ver3.1:
极危(CR)3种;濒危(EN)1种;易危(VU)4种;近危(NT)7种;无危(LC)11种。